石磨情思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09:49 1

摘要:前几日,故乡的面粉加工,主要依靠石磨。我家也有一盘祖传的石磨。粉红的圆柱体磨扇,直径两尺许,分上、下两扇,上扇为阳扇(转动扇),下扇为阴扇(不动扇)。上扇顶部微凹,两个进料直通下扇,其上堆放待加工的粮食;底部略凸,凿有密织的沟纹垅道,中心镶嵌钢套,俗称“磨脐眼

石头层层不见山,道路弯弯走不完。雷声隆隆而不雨,雪花纷纷不觉寒。——家乡民谣

前几日,故乡的面粉加工,主要依靠石磨。我家也有一盘祖传的石磨。粉红的圆柱体磨扇,直径两尺许,分上、下两扇,上扇为阳扇(转动扇),下扇为阴扇(不动扇)。上扇顶部微凹,两个进料直通下扇,其上堆放待加工的粮食;底部略凸,凿有密织的沟纹垅道,中心镶嵌钢套,俗称“磨脐眼”。下扇固定在磨盘上,中上部稍凹,磨芯焊有磨脐,恰与上扇脐眼扣合。

两扇边沿约3寸宽处排列的规则斜齿以组(一般是6至9道齿槽为1组)分开的,上扇的阳齿棱槽,阴阳相对,既能研碎粮食,又能使糁面顺着磨沟从磨嘴簌簌吐出,落在磨盘上。

每年夏收或秋收前,惯常请锻磨匠来重新把齿槽锻锋利,以便更容易将粮食磨成粉。锻磨时,石匠的一招一式特别仔细,斧剁钎凿“叮叮当当”,轻重缓急有度,节奏快慢有韵,听起来极富音乐感,常引得孩子们拍手雀跃歌唱:“锻石磨,吃馍馍,吃饱馍馍好干活,收的粮食没处搁……”忠厚的石匠咧开嘴憨憨地笑了,剁凿声更加欢畅起来。

用石磨磨面对粮食的处理颇有讲究。事先把粮食拾掇干净,叫“淘粮食”。用簸箕簸净小麦,倒入一个盛着清水的大瓦盆里,把笊篱伸进水盆使劲搅拌翻动,很快,混杂在麦子里的燕麦、麦壳、细碎麦秆等杂物就漂浮到水面。用笊篱将其撇干捞净后,再沿着盆边儿顺时针水平旋圆。这时候,麦粒就随着笊篱翩翩起舞了,而那些混杂在麦子中的小石子等碎糁则慢慢沉淀在盆底。待麦粒舞动正欢时,将笊篱一倾斜,戛然而止,麦粒就鱼贯而入到笊篱中来。就这样,一笊篱一笊篱地捞满一筛子,控干水后,倒入大笸箩里,拿一块干净棉布蒙罩手上,插入麦堆正反转着圈擦。擦一会儿把棉布惦起来,抖落上面的麦粒,淘洗淘洗毛巾,拧干接着擦。把擦过的麦子摊到草席上适当晾晒后,就可以磨面了。

石磨安装在木板制作或石砌的圆形磨盘上。磨面时,在“磨杠”前套上毛驴,驴眼需用“蒙眼罩”(一块透光性不强的黑布)蒙住,既预防驴转圈转晕,也防止它偷吃磨盘上的糁面。“嘚儿——嘚儿”随着一声悠长的吆喝,毛驴便安详而执着地开始逆时针拉磨转圈,沉稳的石磨发出的咕噜咕噜滚动声,恍若在播放一首古朴而又充满生机的歌谣。有诗云:“騄駬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伴随着石磨旋转,要不停地往磨眼里添粮食,俗称“添磨”。磨眼里插着的两根西木棒或者莛秆,俗称“筹”,用来调节粮食下漏的速度。磨面人间或还要招呼毛驴的行走速度、用笤帚清扫磨盘、添料等,不能有丝毫的懈怠。

簌簌落到磨盘上的糁面堆积到一定程度时,用葫芦瓢挖走,倒入筛面萝。大笸箩里放上萝床,筛面萝置于萝床上。“哐当哐当”,来回滑动面萝,筛出的雪白面粉散发出一股股清香。

就这样,不断重复,一遍又一遍,一般要研磨四五遍。第一遍将麦粒研成碎片,同时磨出少量面粉,俗称“头遍面”,一般是用来蒸春节做供飨“礼馍”的;第二遍磨下的面,俗称“二遍面”,主要是蒸白馍或包扁食用的;第三遍、第四遍质量差些,多用来擀面条。如果磨第五遍,蒸出来的馍就比较黑。在那饔飧不继的年月,庄户人家不但磨第五遍面,有时还要磨第六遍,末了再把萝筛下来的几遍面混在一起搅拌均匀。剩下的麸皮,则作为“高档”饲料喂养禽畜。

磨坊天地小,磨道日月长。对于庄户人家来说,磨面是一件忙碌的劳苦活,多半是女人们的活计。一套面磨下来,通常衣服、脸上、汗毛、头发、手上全都沾染了白色粉末,活脱脱一只白毛“猴子”。

“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自打用上了“一风吹”(粉碎机)、“四遍浄”(小型打面机),尤其是现代化的面粉厂出现后,笨拙的石磨悄然退出了历史舞台。但儿时磨坊中那粉雾弥漫的情境,面香与毛驴粪尘相伴的气味,咕噜咕噜的磨转声,哐哐的萝筛面声和悠长的“嘚儿——嘚儿”……“吁——吁”的吆喝毛驴声,以及毛驴的响鼻声,终是鲜亮而深切地定格在记忆深处。

来源:豫见农博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