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从古老的绘画到现代的网络视频,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超高清,人类不断创造出更逼真的视觉表达形式,让视觉神经接受前所未有的刺激。然而,当这些通过复杂视频技术呈现的画面充斥我们的生活时,问题也同时浮现:眼见为实吗?视频技术是否完整复现了真实世界?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
从古老的绘画到现代的网络视频,从模拟到数字,从标清到超高清,人类不断创造出更逼真的视觉表达形式,让视觉神经接受前所未有的刺激。然而,当这些通过复杂视频技术呈现的画面充斥我们的生活时,问题也同时浮现:眼见为实吗?视频技术是否完整复现了真实世界?基于人工智能的视频技术如何让“欺骗”更容易?
8月23日,第918期首都科学讲堂邀请中国传媒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教授、智能视听工程专业负责人张亚娜,带领观众一同探寻视频技术如何构建与重塑我们眼中的“真实”。
技术与“真实”,理解背后的规律
在日常生活中,视频的身影随处可见——无论是影视作品、纪录片、在线课堂,还是移动短视频,它们都像一扇扇窗口,帮我们认知更广阔的世界。但身处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不仅需要享受视频带来的便利与体验,更要理解其背后的技术原理与规律,进而培养理性分析和辨别信息的能力。
随着视频技术的不断发展,从传统电影特效、新兴的虚拟制作,再到如今热门的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频画面的“逼真度”越来越高。关于视频技术的核心逻辑,张亚娜在讲座中给出了关键解读:现代视频技术的基石离不开四个核心环节,分别是空间采样、时间采样、亮度对比度重现和彩色重现。
看似这些环节涉及复杂的技术原理,但本质上它们都围绕着“人类视觉特性”展开——技术通过有效利用人眼对亮度、色彩、动态的感知特性,利用有限的技术手段(如高密度感光单元、三基色分解和混色等),为我们呈现出美好的感官体验,这也是视频能不断逼近“真实”的底层逻辑。
对青少年来说,这不仅是对影像技术的认识,更是一次思维启发:科学从来不仅仅是结论,而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通过理解像素、分辨率、光电转换、视觉暂留等概念,孩子们能直观感受到科学探索的逻辑与乐趣。
识破影像“魔法”,培养理性思维
讲座互动环节中,“如果骗子利用数字人实施诈骗,能否用AI进行反击?”一位小朋友的提问引来张亚娜的肯定。她表示,技术既是“矛”也是“盾”,科研团队正在同步研究识别和防护手段,让未来的数字世界更安全。
“真人和数字人怎么分辨?”另一位观众的问题再次获得张亚娜的赞许。她解释,“目前3D数字人虽然逼真,但一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技术手段来进行鉴伪,另一方面也通过政策、法律和法规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合理合法使用保驾护航,例如《人工智能生成合成内容标识办法》即将在今年9月1日起实施,要求在生成合成内容中添加显示标识。”
针对人工智能是否能生成“自我意识”的提问,张亚娜指出,科技发展方向值得探索,但更重要的是要同步加强安全防护、重视工程伦理,国家也一直强调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须是安全、可靠、可管、可控。
“学习技术的最大意义,不仅是会使用它、能驾驭它,更重要的是要懂得技术的来处和出处、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的能力,从而创新性地推动技术进步。”她强调。
注重科学素养,点亮创新之光
当下,视频技术已深度融入现代社会。从超高清影像、虚拟制作,到人工智能生成内容,视觉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信息传播方式,也改变着人们认识世界的方式。
北京科学中心以科技文化新风貌、科学教育新体验、科创展示新动能为发展方向,致力于讲好北京发展故事、讲好科技创新故事、讲好科技文化故事,打造科学家精神的殿堂、青少年科学教育的基地、科技创新宣传展示的窗口、中轴线上科技文化的新地标、国际科技交流的平台。首都科学讲堂作为北京科学中心品牌科学教育活动,让青少年能够近距离接触专家,深入了解视频工程背后的科学原理,认识技术进步的两面性,增强辨别与思考能力,从小培养创新精神与责任意识,为未来科技发展奠基。
弘扬科学家精神
播撒科学的种子
让科学普及与科技创新两翼齐飞
来源:光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