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内科医生:加重肾病的行为,不是久坐!而是频繁的去做这5事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0:55 1

摘要:肾脏这个器官,它既沉默又倔强——一旦出问题,不吭声,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不是小毛病。可偏偏,不少人天天都在做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的事,却不知不觉把肾脏往悬崖边上推。久坐确实不太好,但在肾内科医生眼里,有些行为比久坐“狠”多了。

一提到肾病,很多人脑子里马上就浮现出“不能久坐、不能劳累”这些说法,仿佛只要少坐一会儿,肾就能保住似的。但现实真没那么简单。

肾脏这个器官,它既沉默又倔强——一旦出问题,不吭声,等你发现时往往已经不是小毛病。可偏偏,不少人天天都在做一些“看起来没什么”的事,却不知不觉把肾脏往悬崖边上推。久坐确实不太好,但在肾内科医生眼里,有些行为比久坐“狠”多了。

让人头疼的是,这些行为我们几乎天天都在做,甚至不少人觉得“挺正常的”,不至于伤身。但肾病就是这么来得悄无声息。肾内科医生们看多了类似的病例,早就总结出一些“加速肾病进展”的高危习惯。说实话,不避开这些,光靠“多喝水、多走路”根本救不了你的肾。

很多人对止痛药的依赖,已经到了“头疼吃,腰疼吃,牙疼也吃”的地步。尤其是那些叫不出名的止痛药,成分复杂得很,很多里面含有对肾脏毒性极强的成分,比如布洛芬、对乙酰氨基酚、吲哚美辛这类非甾体类抗炎药。

短期用几次问题不大,但如果长期反复吃,尤其是在没有医生指导下滥用,肾脏可能悄悄出事。

肾脏的过滤功能很强大,但它可不是无敌的“垃圾处理器”。这类药物代谢产物往往需要经过肾脏清除,时间一长,肾小管压力越来越大,慢慢就撑不住了。最可怕的,是很多人并不知道自己本身已经有点肾功能异常,继续吃止痛药,等真正出现问题时,已经是慢性肾病3期甚至更严重。

有患者平时一有小病小痛就吃药,结果几年下来,肾功能指标直线下滑。医生问他吃了什么,他翻出一堆止痛药包装盒。这种“自杀式止痛”真的要不得。

不少年轻人不喜欢喝白水,觉得没味道,“喝饮料不也一样能解渴吗?”但这个“解渴”的代价,肾脏在默默承担。含糖饮料、碳酸饮料、高咖啡因饮料喝得多,肾脏每天都在加班处理多余的糖分、添加剂、刺激性物质。这种工作负荷,对肾小球就是一种慢性伤害。

特别是高果糖玉米糖浆这种成分,很多饮料里都有,它不仅影响胰岛素代谢,还会增加尿酸,肾脏被夹在“高糖+高尿酸+高负荷”三座大山中,哪儿受得了?而且饮料喝多了,容易让人形成“假性充足”的错觉,以为身体已经补水了,实际上细胞早就渴了,肾脏更是一直在硬撑。

真正的水,是白水。对肾脏来说,最好的“润滑剂”就是纯净的水。那些瓶装饮料,包装再漂亮、口感再好,肾脏只会觉得你给它“添堵”。

这年头,“淡而无味”的饮食似乎成了一种折磨。火锅、烧烤、腌菜、卤味、辣条……哪一样不咸?但也正是这些让人“停不下口”的重口味,慢慢让肾脏压力山大。

钠摄入过多,会导致体内水钠潴留,血压升高。而高血压是慢性肾病最常见、最危险的并发症之一。高盐饮食等于给高血压开绿灯,也等于给肾病开了个“加速器”。肾脏为了排出多余的钠和水,不得不拼命工作,肾小球长期高压运行,结构就会发生变化,引发蛋白尿、肾小球硬化等问题。

重口味的人往往不自觉忽略了饮食均衡,摄入的蔬菜、水果、优质蛋白质严重不足,反而让肾脏在“高钠+低营养”的局面中雪上加霜。

现代人总是忙不完的工作、刷不完的手机、追不完的剧。很多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睡眠不足,精神紧绷。

肾脏虽然不像心脏那样直接受神经支配,但它的血流供应极其依赖整体循环系统的稳定。一旦长期熬夜、焦虑、高压,交感神经兴奋,血管收缩,肾血流减少,肾脏就会“饿血”运行。

熬夜还影响激素分泌,比如肾上腺素、皮质醇这些激素波动大了,也会扰乱肾脏调节水电解质的能力。有数据表明,长期睡眠不足者,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明显,高血压、糖尿病的发病风险也会增加,最终就可能发展为慢性肾病。

睡不好,压力大,不只是情绪差,肾脏也会“负能量爆表”。这不是夸张,是很多慢性肾病患者的真实经历。

“听说这个能护肾”“那个有人吃了肾功能都恢复了”,市面上各种保健品、泡脚包、养生茶、祖传秘方,五花八门,宣传得神乎其神。可真要说对肾有益的,还真没几个靠谱的。很多保健品成分复杂,有些甚至含有违禁药物,或者重金属残留,长期吃下去,肾脏成了“实验田”。

尤其是一些中药制剂,虽然“天然”“无副作用”的标签很吸引人,但实际上不少中草药本身就具有肾毒性。比如关木通、雷公藤、马兜铃酸类成分,都是肾内科医生谈之色变的“地雷药”。

补肾这事儿,真不是谁说补就补的。补得不对,不但没效果,还可能“补”出个肾衰竭来。医生经常遇到一些患者,肾功能原本还稳定,结果盲目吃了几个月保健品,不仅没变好,反而加重了病情。

下表整理了以上几种行为对肾脏的具体影响,以便直观对比:

肾脏不是“坏了再修”的器官,一旦出了事,很多时候是不可逆的,想靠药物“补回来”基本没戏。它不像胃,疼一会儿吃点药还能缓缓;也不像皮肤,破了还能再生。肾病大多数时候都是慢慢发展的,等你发现蛋白尿、肌酐升高时,往往已经是“进行时”了。

真正保护肾脏,不是靠神药、也不是靠偏方,而是靠每天的生活细节。别以为年轻就没事,很多30多岁的年轻人,体检一查肾功能,已经出了问题。不是因为年纪老,而是因为长期“作”出来的。

别再把“久坐”当成罪魁祸首了。坐着办公、坐着吃饭、坐着等公交这些事,虽然对身体也有影响,但真正让肾脏“伤筋动骨”的,是那些看起来“无害”的常见行为。肾内科医生看病例看到怕,真心希望大家别再拿肾脏开玩笑。

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 王海燕,等.《慢性肾脏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防控策略》.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20,40(2):101-106.

3. 张晓彤.《非甾体抗炎药相关肾损伤的机制及预防措施》.临床药理与治疗,2021,26(4):433-437.

来源:陈晨医生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