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大地上书写振兴答卷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1:02 2

摘要: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在不断推向深入,各高校纷纷组织学生走进乡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野间感受城乡发展温度,为乡村振兴付诸切实行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乡村支教,其乐融融 广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范梦娜/摄

大学生三下乡系列 青春助力百千万

主办:广青融媒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

华南师范大学

广东财经大学

广州大学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策划:符国章 丛光辉

执行:郑巧蓉 陈天旭

编者按:当前,“百千万工程”正在不断推向深入,各高校纷纷组织学生走进乡镇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在乡野间感受城乡发展温度,为乡村振兴付诸切实行动,培养大学生社会责任感。

漫步乡野田埂,走读旧楼街巷,青年学子用青春智慧点亮乡村希望,在“三下乡”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

扎实调研迈出读懂乡村第一步

夏日的阳光穿过稀疏的木林,在泥土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我们握着一叠问卷,跟随村干部走进这个被群山环抱的小村落。作为“三下乡”调研组的组长,我原以为这只是一次常规的田野调查,却在与村民的深入交流中,渐渐拼凑出一幅完整的乡村图景。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在集市口支起摊位,挂上“林下经济调查”的横幅。一位老农驻足良久,回答完我们的问题后诚恳地说:“我们这里经济发展不起来,希望你们这些大学生能帮帮我们。”这句话让我倍感责任重大。

夜幕降临,我们在办公室整理问卷数据和访谈记录。远处传来河水潺潺的声音,与白天的调研见闻交织在一起。村民们在问卷里手写的鲜活建议汇聚成无法简单量化的乡土智慧,这恰恰揭示了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制定发展政策不仅需要宏观数据支撑,更要理解基层的实际需求。

作为大学生,我们或许不能立即解决所有问题,但通过扎实的调研,也能为当地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搭建起政策制定与基层实践之间的桥梁。在推进“百千万工程”的过程中,既要有顶层设计的高度,也要保持扎根基层的温度,才能让政策红利真正转化为村民福利。

华南师范大学 刘荧莹 指导老师:董海军

数字技术下的文化温度

在前往惠州市鹤湖围“三下乡”的前期讨论时,数字小组内部曾有过一场关于建模方案的争论:是追求建筑结构的绝对精准,还是保留村民口中“围屋墙角那棵歪脖子树”的生活印记?最终我们选择了后者。拍摄的第一天,我站在客家围屋的天井中央,看着阳光透过雕花窗棂在地面映出的影子,突然醒悟——“数字赋能”绝不止于技术层面的记录。

村史小组采访一位阿婆时,她反复念叨的“围龙屋的晒谷场夏天最凉快”让我们记忆深刻,这些无关建筑形制却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才是村民最真切的感受。我忽然意识到,技术真正的价值,是让古建筑不仅“立得住”,更能“记得住”——记得住客家人在围屋里的婚丧嫁娶,记得住孩童在天井里追逐嬉戏的笑声。

在虎头坪村跟着何廖福师傅学做虎头花灯时,我们的镜头记录着他粗糙的手指捏着细竹篾弯曲成形,何师傅一边做一边说:“花灯要亮,才照得亮日子。”这句话让我心头一震:我们用数字技术留存的,不只是花灯的制作步骤,更是这份“照亮日子”的生活信念。当影像和口述史被整合进数字档案,技术便成了有温度的载体,传统文化不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能在当代人心中重新点燃的火种。

数字技术或许不是文化传承的“标准答案”,却是一把钥匙,打开了传统文化走进现代生活的通道,让年轻人读懂古建筑里的乡愁。而我们这些执笔记录的青年,既是技术的操作者,更是情感的传递者——真正让文脉延续的,从来不只是砖瓦的数据,而是藏在其中的人文温度。

广东财经大学 洪子悦 指导老师:文远竹、孙桃丽、谭德政

彩笔添色乡村景,青春绘就振兴篇

这个夏天,我们背着颜料画笔走入增城区濠迳村,原想为村庄添彩,却先被这里的故事填满心房。设计墙绘时,我们蹲在荔枝树荫里,看风拂枝叶、阳光织出流动光斑,村民一句“这棵树养了三代人”,让我们读懂了土地的分量。绘画的墙面是村里即将迎客的“门面”,我们决心为它造一场“永不褪色的田园梦”——漫山翠影与鎏金麦浪交织,红顶屋舍依偎着野花小径,田间风与檐角云被揉进明丽色彩。我们将濠迳村的农耕文明与自然韵律定格在雪白的墙面上。

夏日天气多变,队员们在烈日与骤雨中坚守。村干部送来防暑降温的草帽,雨停时阿婆端来凉茶,傍晚有孩子们蹲在墙边端详着画上的蝴蝶。这些瞬间让我们明白,乡村振兴不仅是盖房修路,更是让文化在互动里“活”起来。墙绘成了奇妙的纽带——村民在画中看见自己的生活被珍视,我们也在创作中感受着乡村的温度。

离开的那天,土墙已成五彩画卷。阳光斜照时,荔枝树影落在画中稻田,每笔色彩都闪着暖光。这面墙像座桥:一头连着吱呀作响的田园旧时光,一头通向“百千万工程”里文化复苏的新乡村。我们留下的不只是颜料,更是青春与乡村的对话。

广州市公用事业技师学院 赖慧敏 指导老师:刘志勇、何京亚、冯玉梅

从课堂到田野,理解乡土所盼

在梅州田间劳作的时日,我们的双手沾满泥土、额头挂着汗珠,让“粒粒皆辛苦”有了更沉的分量。上脐橙山、入灵芝林、进辣椒田,湿热的空气裹得人喘不过气,蚊虫叮咬、满身泥沼,每一寸肌肤都在感受:每粒粮食的生长,都藏着比想象中多得多的煎熬。

这煎熬也让我对“百千万工程”有了更多思考:作物生长离不开农户的汗水,更需要恰到好处的助力,就像脐橙的挂果、灵芝的培育、辣椒的采收,从种植技术到运输渠道,每个环节都连着农户的期盼。

“百千万工程”从不是空泛的口号,而是要钻进田间地头,看清这里的人们真正需要什么,用实在举措帮他们减轻负担,让辛劳换来更实在的收获;“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不是要把乡村改造成一个模样,而是要听清楚村民的心声,顺着这片土地的脉络,找出合适的路。

夜晚的心得交流、五指石的相遇、同玩游戏的欢笑声,总让我想起去年来此“三下乡”时的光景。这不变的热忱里,藏着乡村振兴的接力。一代代人带着新鲜的热忱来,把脚印留在田埂上,把理解融进乡土里,这便是“百千万工程”最生动的注脚——在读懂土地与人心的过程中,让乡村的故事一直生长下去。

广州大学 王幸涛 指导老师:许同晖

以声为桥,讲好乡情

穿行于河源和平县的山水街巷,从阳明心学的深厚积淀到酿酒坊的直播实战,作为戏剧影视专业研究生,我首次将专业所学深植乡土,也从中获得了关于语言力量与乡村未来的深刻体悟。

以言为桥,唤醒乡土文脉。当我指导孩子们诵读《唐诗里的中国》时,他们眼中因学习普通话而绽放的自信光芒,印证着语言对文化传承的激活。推广普通话不仅是矫正语音,更是用时代声音唤醒沉睡文脉,为乡村文化自信注入源头活水。

声动助农,解锁产业新途。在酿酒厂的直播实践中,店长调整发音的姿态、经理镜头带货的身影,与电商直播的实操,共同诠释着“志智双扶”的真谛。规范语言与数字素养已成为推进“百千万工程”、推动产业振兴不可或缺的“软基建”。

言为心声,筑牢城乡纽带。张爱凤教授“公信力+亲和力”的课程揭示了语言在基层治理中的核心价值。当基层声音被清晰倾听,城乡发展的共识便自然凝聚。

语言赋能乡村的多元力量令我震撼:它点亮孩童双眼,畅通产品销路,更拉近心灵距离。作为未来传媒人,当深耕专业、扎根泥土,用声画光影记录动人乡野故事,助力“百千万工程”在广袤乡土开花结果,让新时代的田野回荡希望强音。

广州大学 金丹丹 指导老师:张爱凤、方建平

雨幕里的乡土答案

车过增江,连片的荔枝林渐次铺开,濠迳村的轮廓便在果香里显了形。这趟“三下乡”,原以为是来“送知识”,到头来却发现,是乡土给我们上了生动的一课。

村口新修的太阳能路灯下,老人们摇着蒲扇闲话,墙角的含羞草被孩童碰得频频“点头”。老师指着路边的草药讲辨认方法时,路过的阿婆凑过来说:“这是‘怕丑草’,以前小孩摔伤了,捣成汁敷上就好。”她的皱纹里盛着岁月,却对每株草木的脾性了如指掌——这让我忽然明白,“城乡融合”从来不是单向的输送,而是像村口那棵老榕树,城市的养分要往下扎,乡土的根须也要向上长。

一场骤雨来得猝不及防,泥土的腥甜混着雨气漫过来,比任何香水都清透。村民说,这雨是“催果雨”,下过之后,荔枝就更甜了。他们对自然的敬畏与默契,恰是城市里稀缺的智慧——或许最可持续的发展,便是像这村庄一样,与天地节奏同频共振。

雨后踏上归途,车窗外的祠堂飞檐挑着晚霞,晾在竹竿上的衣裳晃成彩色的帆。手里的荔枝还带着余温,像捧着一团乡土的热忱。“三下乡”的意义,不在于我们做了多少事,而在于让我们看见:乡村不是落后的符号,这里装着中国最本真的生命力。而“百千万工程”的深意,或许就是让这份生命力能在城乡共生中结出更甜的果实。

来源:广州青年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