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甘肃电视机厂1967年筹建,1969起对外挂牌“甘肃广播器材厂”。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全体员工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钻研技术,逐步在黑白电视机生产领域站稳脚跟。
在兰州的工业记忆中,春风电视机厂曾占据着重要的一席之地。它承载了一代人的欢乐与回忆,其发展轨迹宛如一部生动的时代篇章,记录着行业的风云变幻。
事实上,兰州并没有一家“春风电视机厂”,而是甘肃电视机厂的品牌叫“春风”,慢慢地大家习惯性地把甘肃电视机厂叫成了春风电视机厂。
甘肃电视机厂1967年筹建,1969起对外挂牌“甘肃广播器材厂”。建厂初期,条件艰苦,困难重重,但全体员工凭借着坚韧不拔的精神,努力钻研技术,逐步在黑白电视机生产领域站稳脚跟。
1970-1977 年, 产品为35 cm 电子管黑白机、晶体管黑白机,统称“甘肃”牌或“甘”字牌。
1971 年,该厂成功产出第一台电子管电视机,虽然此时的电视机重达 50 斤,产量有限且售价高达 400 元,堪称当时的奢侈品,可这一成果却意义非凡,标志着甘肃电视机厂正式踏入电视机生产行业。
1978年经省电子工业局红头文件批准,正式更名为“甘肃电视机厂”,同时注册启用 “春风” 商标。依旧专注于黑白电视机的生产。直到 1984 年,在甘肃省的大力支持下,厂里迎来了重大转机 —— 引进日本JVC 晶体管彩色电视机生产线。1985 年,首批彩色电视机下线,当年产量便飙升至 18 万台,一经投放市场,立刻受到热烈追捧。
那时的 “春风” 彩电,不仅在兰州本地市场供不应求,甚至连江浙一带的姑娘出嫁,都将其列为嫁妆的首选,知名度极高。与此同时,甘肃本地的 “长风” 牌电视也在市场上大放异彩,两者共同风行国内,风头一时无两,就连刚起步的长虹电视机厂也曾派人前来学习取经,这无疑是甘肃电视机厂的辉煌鼎盛时期。
在那个娱乐形式匮乏的年代,电视机成为了人们获取信息、享受娱乐的重要工具。一台春风电视机,不仅是家庭经济实力的象征,更是邻里间社交活动的中心。人们围坐在一起,观看《霍元甲》《射雕英雄传》等热门剧集,共享欢乐时光,它承载了无数家庭的温暖记忆。
然而,好景不长,进入 1990 年,受区域经济等多种因素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开始逐年下滑。一方面,春风电视机厂地处内陆,远离产业链集散地,在原材料采购、产品运输等方面成本较高,缺乏地理优势。另一方面,随着国内电视机生产厂家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市场竞争愈发激烈,而春风电视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难以在技术创新上占据优势。面对彩电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市场需求的多元化,春风电视机厂未能及时调整战略,更新换代产品。到 1996 年,企业已逐步全面停产停工,职工无奈下岗回家。尽管企业试图通过 “退二进三” 战略,逐步停止生产电视机的第二产业,尝试发展商贸,开发第三产业,比如利用厂区搞商业经营等,但终究未能扭转颓势。
2005 年 6 月,经兰州市、甘肃省国资委同意并报国务院国资委批准,甘肃电视机厂实施国家政策性破产。2006 年 1 月 17 日上午,625 名职工与厂破产清算组签订职工置换身份协议,领取国家补助的工龄补偿费,正式告别国企职工身份,这也宣告了甘肃电视机厂彻底完成其历史使命,曾经辉煌一时的春风电视机厂从此退出历史舞台。
在春风电视淡出市场的同时,中国彩电行业正迎来飞速发展的黄金期。上世纪 90 年代中后期,彩电逐渐取代黑白电视,成为家庭娱乐的主流设备 —— 1995 年前后,国内彩电普及率突破 30%,到 2000 年已攀升至 60% 以上,“买彩电” 成为当时家庭消费的核心需求。这一时期,以长虹、海尔、TCL为代表的企业迅速崛起。彼时的彩电,屏幕尺寸从最初的 14 寸、18 寸,逐步升级到 21 寸、25 寸,机身背后都带着一个沉甸甸的 “大包” —— 那是显像管电视的核心部件,虽然让电视显得笨重,却承载了一代人对 “大屏彩色画面” 的向往,《还珠格格》《天龙八部》等热门剧集,正是通过这些 “大屁股” 电视,走进了千家万户。
进入 21 世纪后,彩电技术迎来革命性突破。2003 年前后,液晶电视(LCD)和等离子电视(PDP)开始崭露头角,这类平面电视摆脱了传统显像管的束缚,机身厚度大幅缩减,屏幕尺寸却能轻松做到 32 寸、42 寸甚至更大,画面清晰度和色彩还原度也实现质的飞跃。到 2008 年,平面电视的市场占有率超过传统显像管电视,彻底开启 “轻薄大屏” 时代;后续又逐步衍生出 LED 背光电视、4K 超高清电视、智能电视等新品类,电视从单纯的 “观影工具” 变成了连接互联网的 “家庭智能终端”。
如今,市场上早已难寻 “春风” 的踪迹,长虹、海尔等品牌也在不断迭代升级中适应着新的消费需求。但每当人们提起老式电视机,想起围坐在一起看《霍元甲》的夜晚,春风电视依旧像一缕温暖的春风漫过心田 —— 它或许没能跟上技术迭代的步伐,却以最朴素的方式,记录了一个时代的烟火气,成为兰州人乃至一代人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符号。
来源:雅馨唠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