潍坊滨海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五)| 红色热土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29 15:06 1

摘要:潍坊滨海地区地处胶东、鲁中与冀鲁边区的交汇要冲,战略地位显著。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下,一批批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来到这里,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党政军群组织体系,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

引 言

潍坊滨海地区地处胶东、鲁中与冀鲁边区的交汇要冲,战略地位显著。自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在中共山东省委的部署下,一批批共产党员和红军干部来到这里,恢复党组织、发动群众、组建抗日武装,逐步形成了完备的党政军群组织体系,成为山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军民携手开展平原游击战争,开辟垦区根据地,坚决粉碎日伪军的频繁“扫荡”与“蚕食”,牢牢守护着连接清河与胶东的“渤海走廊”。

潍坊滨海不仅是一片英雄辈出的土地,更是一方凝聚着信仰的红色热土。从寿潍县到昌潍县,从抗日沟到秘密交通线,从红色七里到抗日前哨固堤场,这里涌现出无数英烈与感人事迹:昌潍独立团威震“三北”、第九区区中队坚守弥河、南陈村一门多英烈、七里庄全民支援前线。他们用生命诠释了“寸土寸血、寸土寸魂”的铮铮誓言。

每一步艰难跋涉,每一次生死考验,都深深镌刻进这片红色热土之中,成为激励后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

今天刊发“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系列报道第五篇——《红色热土》

烽火中的寿潍县

在烽火硝烟的抗战岁月中,寿潍县承载着光荣使命诞生于世。它的设立,源于三重紧迫的实际需求:日寇发动“九六大扫荡”后,清水泊地区遭受严重破坏,大批机关和人员转移至大家洼等地休整疗伤,亟需建立与之匹配的红色政权,守护革命火种;连接寿光与潍县的“渤海走廊”至关重要,两地交通员与地方武装亟待加强协作,以保障联络畅通;昌潍独立团在残酷扫荡中奇迹般保存实力,成为昌潍沿海地区最为坚强的武装力量,急需巩固后方、拓展根据地。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以寿潍县为基石的寿潍根据地迅速建成,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心连心、共命运,在这片热土上写下了一段段壮烈篇章。全县军民团结一心,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切实解决群众困难,全力捍卫“渤海走廊”,形成了党政军民同仇敌忾、共御外敌的感人局面。

王克山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在这片红色热土上,还走出了“潍坊董存瑞”爆炸英雄王克山、誓死保护情报的地下交通员任明三、热血洒乡土的朱剑秋、“抗战不胜利,为儿不娶妻”的陈太恒等革命先烈,他们为民族独立与人民解放事业流尽最后一滴血,以生命诠释了共产党人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和崇高信仰。

1944年4月,昌邑、潍县划归渤海区第五专署,中共寿昌潍中心县委成立。同年5月,中共昌潍县委与昌潍县人民政府正式设立,寿潍县并入其中。至此,寿潍县的历史使命圆满结束,但其在这片热土上点燃的红色火种、留下的英雄记忆,却永远熠熠生辉,成为我们不忘初心、赓续前行的力量源泉。

威震三北的昌潍独立团

在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中,潍坊滨海区作为寿潍根据地的核心区域,见证了那段既光辉又悲壮的革命历程。而昌潍独立团的成立与成长,正是其中激动人心的英雄篇章。

1942年7月,为坚决保卫“渤海走廊”、巩固昌潍地区抗日成果,清河区以清东独立团一部、潍县县大队及昌邑独立营为骨干,于寿潍县北部组建昌潍独立团。建团之初,团部常驻大家洼榆树园子、十五闾屋子等地,后期则以潍北央子村为中心开展活动。今日滨海区所辖地域,正是当年这支英雄部队纵横驰骋的主要战场。

昌潍独立团于危难之际奋起成长。1942年10月15日,日伪军七千余人对清水泊地区发动残酷的“九六大扫荡”,清东独立团虽英勇抗击,终因敌众我寡遭受重大损失。在此危急关头,大家洼十五闦屋子成为清东部队转移休整的重要后方。12月底,清东独立团重整队伍,与昌潍独立团合编,共担保卫清河与胶区间交通走廊的重任。在两支部队的并肩作战和地方武装有力配合下,他们多次粉碎日伪的扫荡与袭击,以巨大牺牲维系着战略通道的畅通,直至抗战胜利。

简易枪械所

昌潍独立团积极拓展根据地,连续组织对敌作战,成功开辟寿昌潍抗日根据地,成为威震清河的一支抗日劲旅。其中,夺取潍北萧家营据点一役尤为关键——该据点严重威胁“渤海走廊”安全,直接影响昌潍根据地存续。1943年1月,昌潍独立团团长赵寄舟率部夜进萧家营,自此以寿潍沿海为根据地,逐步向寿光县境扩展作战区域。

1943年4月,部队整编为清东独立团,继而在11月拔除日伪郭垣盐场据点。次年1月,渤海军区成立,原清东军分区改称第五军分区。在这一时期,滨海区内爆发了著名的太平庄突围战,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例。1945年10月,三、五军分区合并为第三军分区,这支英雄部队历经战火淬炼,为民族解放事业立下不朽功勋。

他们的番号虽几经更迭,但红色基因永不褪色。昌潍独立团的斗争史诗,已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的年轮之中,成为潍坊滨海地区党史军史上最鲜艳的红色标识,永远激励后人铭记历史、砥砺前行。

抗战前哨固堤场

固堤场村是抗战初期远近闻名的红色堡垒村。早在1936年,这里就建立了党组织,具有深厚的革命根基。抗日战争期间,该村有21人光荣参加八路军,2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战争时期,又有24人投身解放军,其中12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生命。

这片热土不仅是众多革命家庭的所在地,也曾是昌潍独立团的重要宿营基地。1942年6月,我军在清水泊地区遭遇日寇大规模扫荡后,清河军区派遣从抗大学习归来的赵寄舟带队前往寿潍边区滨海地带,筹建昌潍独立团。该团成立后,其司令部和宿营地初期设于大家洼十五闾屋子,后转移至潍北央子村及周边村落,固堤场村便是关键驻扎点之一。

在地方抗日力量的积极配合下,昌潍独立团多次粉碎日伪军的扫荡与袭击,并成功拔除了严重威胁“渤海走廊”安全的潍北萧家营据点及蔡家栏子村外围据点,为保障红色交通线扫清障碍。1943年,寿潍县政府为保护尚在敌占区的干部家属和抗属,将大批人员转移至固堤场、央子一带,逐步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当地还修建了秘密交通壕,并承担起从胶东向山东分局转运黄金再送抵延安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支援党中央、保障物资输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南陈英烈铸丰碑

南陈村,是一片被热血浇灌的红色沃土,更是一座不屈的战斗堡垒。从这里,走出了革命领军人物陈成功、陈全功,涌现出九位抗日名将和甲级战斗英雄陈云鹏,更诞生了两个“一门三英”的光荣家庭——他们用信仰与生命,书写了这片土地的英雄传奇。

每年清明节,南陈村村民都自发组织为烈士扫墓,敬献花圈。

在烽火连天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南陈村近三十人加入中国共产党,近百人奔赴战场。他们中多人血洒疆场、负伤致残,更有十位英雄儿女被国家追认为革命烈士。无数英烈舍生取义、视死如归,以血肉之躯抵御外侮、守护家国。

昔日的战火硝烟,已化作历史的丰碑;先辈的铮铮壮举,深深镌刻在这片热土之上。南陈村的一草一木,仍回荡着英雄的气息;这里的红色记忆,永不褪色,代代相传。

七里烽火映丹心

七里村是光荣的革命老区,既是清东抗日根据地的重要支柱,也是“红色渤海走廊”上的坚强抗日堡垒和参军支前模范村。早在1937年,寿光九区地下党组织创始人朱剑秋便在此开展抗日活动,播下了最初的革命火种。

在抗日反攻前夕,望海区(原九区)于七里庄建立起第一支村级武装民兵连,进一步巩固了地方的抗日力量。七里村人民踊跃投身革命洪流,积极参军参战、捐资献粮、无私支前,涌现出大批英雄儿女和先进分子。据统计,该村先后走出革命英烈58人、伤残军人26人,建国前参军参战及参加地方工作的人员达160人,更有45名农民党员早在建国前就已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片热土,以其坚定的信仰和巨大的牺牲,为中国抗日事业写下了不可磨灭的红色篇章。

九区北大洼的抗日记忆

九区北大洼这片诞生于弥河串河套与海滩之间的浅平洼地,曾是盐碱遍布、河网纵横的闭塞之地。弥河、丹河与白浪河在此交汇入海,东部地广人稀,西至日伪侯羊公路封锁线、东至白浪河入海口的区域,构成了它独特的地理坐标。

正是这片荒芜的土地,在民族危亡的时刻,成为了热血沸腾的红色堡垒。1940年3月,中共寿光县第九区抗日政权与区中队在此宣告成立,朱剑秋同志担任首任区长兼区中队长,榆树园子、七里庄、刘家呈子等地,成为了抗日力量扎根群众、坚守斗争的红色据点。

在寿北抗日根据地的历史版图中,它是最早成立的区级抗日武装与政权组织。九区党组织与区中队始终直面最艰巨的任务、最残酷的对敌斗争,不仅是坚守渤海走廊最早的红色阵地,更在一次次浴血奋战中付出了巨大牺牲,成为战损牺牲人员最多的地段。

清河军区海上交通站

1942年10月15日(农历九月初六),日军对清东根据地清水泊地区发动大规模“扫荡”,史称“九六大扫荡”。此次扫荡给根据地军民带来深重灾难,造成重大损失,使清水泊地区的抗日斗争转入极其艰难的阶段。

在“九六大扫荡”中,清东独立团主要领导及部分人员转移至九区北大洼一带。时任清东独立团保卫股长的张剑,在激烈突围战斗中负伤。村民王奎守(1891—1964)冒着生命危险,于农历九月十七日晚驾驶小船,将张剑护送至小清河北岸的军区驻地。得益于他的英勇护送,张剑得以向杨国夫司令员和副政委刘其人汇报战况,并及时接受治疗。

在抗战最艰难的1941年,王奎守先后送两个儿子参加八路军。平日,他在王家屋子(今河套村东北闾老弥河东侧)以开荒种地、捕鱼驾船为掩护,实际承担共产党与八路军的海上交通任务。生产季节,王奎守常驻王家屋子,仅于秋收结束或冬季船只靠岸后,才返回与家人短暂团聚。他默默无闻却信念坚定,在波澜暗涌的海岸线上,守护着一条关键的生命通道。

红色热土 赓续前行

在这片饱经战火洗礼的红色热土上,承载着无数英雄儿女的热血与信仰。从烽火中诞生的寿潍县,到威震三北的昌潍独立团;从南陈村的满门英烈,到七里庄的丹心铁血;从固堤场的地下交通线,到隐秘的海上生命通道,每一个名字,都是一座精神的丰碑;每一段往事,都汇成永不褪色的红色记忆。

山河为证,热土长存。先烈们以生命铸就忠诚,用鲜血浇灌信仰,在这片土地上书写了艰苦奋斗、不怕牺牲的抗日史诗。他们的身影已融入历史的天空,他们的精神仍照耀着我们前行的道路。

今天,我们铭记历史,不仅是为了缅怀,更是为了传承。这片英雄的土地和它承载的记忆,将持续激励我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征程中赓续红色血脉,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忠诚与担当。

来源:潍坊滨海区融媒体中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