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上小学时,在报告会上看到哥哥姐姐佩戴大红花,‘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就烙在了我心里。2024年,我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登台发言时,才真正懂得‘感恩前行’的分量。”提及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何雯琦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印记。这场自2006年起每年
——大理村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引领乡村文化教育振兴蝶变侧记
“上小学时,在报告会上看到哥哥姐姐佩戴大红花,‘读书改变命运’这句话就烙在了我心里。2024年,我作为北京中医药大学学生登台发言时,才真正懂得‘感恩前行’的分量。”提及内黄县石盘屯乡大理村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何雯琦的话语里满是成长的印记。这场自2006年起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如约而至的活动,不仅陪伴她从懵懂孩童变为大学生,更以20年的坚守,浇灌出乡村教育振兴的繁茂之花。
一场报告会:点燃乡村教育火种
8月22日,大理村党支部书记何怀生指着村委会院子正前方的舞台,思绪瞬间拉回每年春节的热闹场景。他深有感触地说:“挂条幅、贴春联、敲锣鼓,天不亮村民就来打扫场地,周边三里五村的人都往这儿凑,比赶庙会还热闹!”
这股热闹的源头,来自该村首位硕士研究生、身残志坚的何志文。幼时因意外失去左臂,家境贫寒的他求学之路布满荆棘。石盘屯乡政府组织职工为他募捐学费,大理村村委会与村民小组为他雪中送炭,河南师范大学免除了他的大学学费,考上广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后,内黄县总工会、内黄县残联、共青团内黄县委又接力资助。“党和乡亲们帮我圆了读书梦,我得让更多村里娃看到希望。”2006年,怀揣感恩之心的何志文发起“成才我行你更行”大学生助教报告会,从此,每年春节成了他最忙碌的日子。
“别人过年阖家团圆,他却吃住在村委会,啃馒头、泡方便面是常事。”何怀生说,“每年年底,何志文都会揣着笔和笔记本挨家走访,全村525户家庭的教育情况被他记得清清楚楚,谁家孩子今年考高中、谁家孩子3年后要考大学、新录取大学生的学校专业和联系方式等,从密密麻麻的字迹中可以看出他对家乡教育最朴素的牵挂。”
从最初简陋的院子、十几把借来的凳子,到如今能容纳上千人的舞台;从首届只有几名大学生分享,到如今涵盖励志报告、文艺表演、感恩仪式的文化盛宴,十几年来,报告会的内容不断丰富,而坚守“让村里娃靠读书改变命运”的初心却始终未变。
众人拾柴:一场跨越20年的志愿接力
“下面有请大学生志愿者何计江主持!”2024年农历正月初八的报告会上,熟悉的声音响起,这是何计江连续第4年站在这个舞台上。在大理村,像他这样常年坚守的志愿者还有很多——司子涵、张丽美轮流担任主持,何志军年年负责父母献花环节,司红浩、陈美琳守护着会场的每一段声音;村民李冬顺握着毛笔,20年不曾间断书写考上大学、研究生的光荣榜,红纸上的名字从最初几行,慢慢排满了整个墙面;大理村向阳军乐队的锣鼓声,每年都会准时为报告会拉开序幕;书法家刘红旗年年送来“教育兴村”的书法作品,为活动添上文化底色。
不只是“老面孔”,更多力量在不断加入。村民何章明连续多年提前备好报告会所需的凳子,村民刘根田、何红伟、张俊芳带着工具搭建舞台,村民司红强免费提供音响设备,村民司忠南赞助张贴在街道上的光荣榜,内黄县枣乡救援队队员穿梭在人群中维持秩序,石盘屯乡企业家王书英捐赠枣乡槐花酱。
“所有参与者都是志愿者,没人谈报酬。”何志文说,“20年来,11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登台分享励志故事,500余名中小学生献上文艺节目,200余名村民参与表演,大家拧成一股绳,只为把‘重视教育’的种子播进更多人心里。”报告会的节目里,有爱国主义歌曲的深情演唱,有戏剧、武术展现的中华传统文化,有赞扬教师的诗词朗诵,也有无人机挂着国旗掠过会场的震撼场景……每一个节目都像一扇窗,让乡村的孩子看到更广阔的世界,也让村民感受到文化的力量。
疫情防控期间,这场接力也未中断。何志文带领团队将线下活动转为线上,通过在微信群推送大学生演讲视频,利用村里的广播播报发言稿,甚至挨家挨户为不方便用手机的老人讲解相关内容。“不能让一年一次的约定落空,更不能让孩子的希望断了。”何志文说。正是这份坚持,让“崇尚读书”的信念在特殊时期依然稳稳扎根。
硕果满枝:从“文化教育名村”到“振兴新图景”
“截至2024年年底,全村有300余名学子考上大学,40余名学子攻读硕博,95%以上青年接受了大学教育,80%家庭有大学生。”说起这些数据,何怀生的声音里满是自豪。在大理村,一块刻着“文化教育名村”的石碑静静矗立,石碑上没有华丽的辞藻,却记录着这个村庄因教育发生的巨变。
清华大学、南开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光荣榜上的名校名单越来越长,走出大理村的学子如今已成为教师、医生、工程师、公务员等,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以前,村里娃能考上高中就稀罕,现在,不少家庭姐弟俩都是大学生,有的还考上了博士。”村民司大娘笑着说,“村里过年走亲戚,大家不再比谁家房子大、车子好,而是比‘谁家孩子读书努力’‘谁家出了高才生’,‘书香家庭’成了最响亮的名片。”
教育不仅改变了个人命运,更重塑了乡村风貌。每年农历正月初八的报告会,成了大理村最隆重的“文化节日”:老人带着孩子听报告,家长交流育儿心得,年轻人帮忙布置会场,原本春节期间常见的打牌、闲聊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读书分享、文化讨论。“以前,农闲时总觉得日子空落落的,现在,听报告、看节目,还能跟大学生请教教育方法,日子充实多了!”村民何大叔的话道出了许多人的心声。
如今的大理村,不仅是“文化教育名村”,更朝着“生态文化旅游村”的目标迈进。何志文正忙着在老宅筹备“励志教育展览馆”,20年的报告会光盘、照片、发言稿、节目单等资料,将以文字、图片、影像的形式展出,打造研学旅游基地。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发起“捐花建花海”倡议,邀请在外学子和成功人士为家乡捐盆景,计划在村里的街道两侧打造花坛景观。“美丽乡村、花香大理”菊花展正在筹备之中,村民忙着在庭院里培育盆栽菊花,准备在国庆节期间展出,期盼用花香吸引游客。
“文化旅游不仅能带动餐饮、民宿,还能提供导游、讲解岗位,让村里的人才有机会展示才艺。”何志文说,“大理村,不仅要有琅琅书声,还要有游客的欢声笑语,成为‘人才聚集、鸟语花香’的文化旅游胜地。”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坚持了20年的大学生助教报告会——它像一束光,照亮了学子的成才路,也照亮了乡村文化教育振兴的新征程。
二十载春秋,一场报告会,改变了一个村庄的命运。在大理村,“知识改变命运”不再是一句口号,而是刻在村民心里的信念,是学子奋斗的方向。正如何雯琦在报告会上所说:“我们从这里出发,带着家乡的期盼走向远方;未来,我们还要回到这里,把更多光和热带给这片土地。”这份薪火相传的力量,正让大理村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越走越坚实、越走越宽广。
来源:安阳信息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