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景区保洁阿姨走得静悄悄,一纸诊断书写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事们都震惊了,说她人干净、话少、生活清简,常年戴手套、口罩,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染上了艾滋病?她自己也想不通,直到最后病重入院,才意识到,自己漏了一处该防却没防的地方。
景区保洁阿姨走得静悄悄,一纸诊断书写着“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同事们都震惊了,说她人干净、话少、生活清简,常年戴手套、口罩,不抽烟不喝酒,怎么就染上了艾滋病?她自己也想不通,直到最后病重入院,才意识到,自己漏了一处该防却没防的地方。
艾滋病,不是“脏乱差”人群的专属。病毒不长眼,它只认路径。“洁身自好”不是护身符,防护漏洞才是病毒的缝隙。
她感染的途径,是医护人员提到的“职业暴露”。这几个字听着冷冰冰,但背后,是她在公共厕所处理粪便时,被扎破手指那一次。没当回事,没处理伤口,也没报备——那几秒的忽视,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
很多人以为,艾滋病要么是性传播,要么是吸毒共针,像这样通过工作被感染的,太少见。但数据显示,在艾滋病感染报告病例中,职业暴露占比虽小,却几乎100%可以预防。问题不在传播率,而在“我们根本没意识到哪里该防”。
艾滋病病毒(HIV)不是空气传播,它靠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传播。理论上,只要皮肤完好,病毒碰上也无计可施。但如果皮肤有破损,哪怕是个小口子,那就像是给病毒开了门。
她的手,常年在水里泡,角质层早被泡得发软发白。冬天裂口,夏天脱皮,指缝里时不时有小伤口。
那天,她在清理厕所蹲坑时,手被一个破损的卫生纸筒边缘划了一下,没流多少血,她就继续干活。几小时后,她用同一只手处理一个带血的卫生巾。这两个动作之间,正好形成了“伤口+血液”的典型暴露场景。
有研究显示,在暴露于HIV阳性血液的情况下,针刺类伤口的感染几率约为0.3%。听起来是小数点后,但问题是,一旦中了,就没回头路。
医生手术时被针扎到都要紧急上报、吃阻断药,她那次却只是回去抹了点酒精,连创可贴都没贴。
很多人误以为HIV病毒离自己很远,其实它正藏在意想不到的角落。公共场所的血污、针头、卫生用品,只要处理不当,都存在极低但不为零的传染风险。尤其是手部和黏膜一旦有伤口,病毒就可能乘虚而入。
保洁阿姨不是个例。某市疾控中心2022年通报过一例:一位护士在处理一名感染者的血样时,手部未发现破损,但因未戴双层手套,血液渗透后被证实感染。皮肤外表看起来没事,不代表屏障没破。就像一张纸,看着完整,其实早已被水泡松、边缘起毛。
还有人担心共用厕所、马桶会不会传染艾滋病?要说答案:不会,除非你同时存在“开放性伤口直接接触HIV体液”这种极端场景。
艾滋病毒在体外环境中极不稳定,离开人体很快就失活。干净的马桶、干净的座圈不会传染,但如果你用手直接去清理带血污渍的物品,手上又恰好破了皮,就可能出事。
从医学角度看,“职业暴露”后的24小时内启动阻断治疗,是预防HIV感染的黄金时间窗。阻断药不是疫苗,是紧急用药,吃一个月,副作用不小,但能把感染风险降到极低。问题是,大多数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吃,也不知道去哪儿拿。
她没有接受阻断治疗,因为她根本不知道自己需要。不是她不重视健康,而是她从未被科普“什么叫高风险暴露”。她只知道“干净的人不会得这种病”,可病毒不管你干不干净,它只看你有没有给它机会。
科普的失职,是她的悲剧底色。她不是在街头吸毒,不是性工作者,不是频繁换伴侣的“高风险人群”,她只是一个每天拿着拖把、弯着腰干活的普通劳动者。可正是这些人,最容易在“低风险”里掉以轻心。
现在很多地方都在倡导“防艾宣传”,但重点都放在了性传播。一提到艾滋病,挂在嘴边的就是套套、洁身自好、不要滥交。可真正需要知道“职业暴露”该怎么处理的人,却往往连个说明手册都没有。
景区保洁、护工、环卫、医护、警务、殡葬……这些人群,每天都可能接触到血液、分泌物,却鲜有人告诉他们:戴双层手套、手破马上停工、暴露后立即就医、24小时内启动阻断。这些不是“神经过敏”,而是保命常识。
很多感染者并不知道自己感染了,还在正常生活。我国现有HIV感染者中,仍有近四分之一未确诊。他们不是隐瞒,是根本没做过检测。
所以你永远不知道,你擦拭的血迹,来自谁的身体。而病毒,就是在这种“你不知道”的状态下,悄悄传开。
她走的时候,没人觉得她“不干净”。她的家里整整齐齐,桌上还放着一瓶没喝完的蜂蜜水。可她的身体,早已被病毒拖垮。
半年内体重掉了十几斤,反复发热、腹泻、咳嗽,后来发展成肺孢子虫肺炎,这种机会性感染是艾滋病晚期的典型表现,等查出来,已经是晚期。
她不是第一个,也不会是最后一个。医学上叫“非典型感染者”——没有明显高危行为,却因偶发暴露感染。他们不会出现在疾控的重点追踪名单里,却真实存在于生活的每一个缝隙。
我们不该用“你怎么会染上这种病”的眼光看她,而应该反问一句:“我们做了什么,去保护这些人不被误伤?”
有个保洁队长说得很扎心:“我们每天都要清理血迹、呕吐物、女性用品,可没人教我们怎么保护自己。我们也怕,但怕也得干。”
她的故事该被讲出来,不是为了营造恐慌,而是为了提醒:艾滋病不是陌生人的病,它可能在你以为最安全的日常里悄悄潜伏。
别再用“你看起来干净”来判断风险。病毒从不看脸,也不看人设。它只看你有没有破绽。
请记住这几件事:清理血迹时戴双层手套;手破马上消毒、包扎、停工;不确定是否暴露时,去疾控中心咨询;高风险暴露24小时内服阻断药,越早越好。
不要等到身体喊疼,才去想起“我是不是漏防了一刀”。艾滋病不是绝症,但一旦感染,它就是个跟你走一辈子的病。它不快不慢,不吓人也不善良,它就是一滴血里的沉默杀手。
她走后,工具间多了一个小红箱——职业暴露应急包。里面有消毒棉球、创可贴、一次性口罩、手套、暴露上报卡。她没等到这个箱子,但她用她的离开,把它留给了后来人。
别等你的工作服上也沾上那一滴血,才开始学会保护自己。
参考文献:
[1]王莉.职业暴露致医护人员HIV感染的防护策略研究[J].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2021,21(2):134-137.
[2]张红.艾滋病阻断治疗的时效性分析及管理建议[J].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20,24(6):582-585.
[3]李伟,周鹏.非高危人群HIV感染病例分析与防控建议[J].中国公共卫生管理,2022,38(3):311-314.
来源:周小护聊健康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