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几年,体检成了不少老人每年的“固定项目”,有的甚至一个季度查一次。全身CT、肿瘤标志物、胃镜肠镜、核磁共振……项目越做越多,账单越拉越长,查完一身病,结果还不敢吃饭、不敢睡觉。到医院一问,医生却告诉你:这些发现,很多并不需要管。
70岁以后,身体不是机器,检查不是越多越好。
这几年,体检成了不少老人每年的“固定项目”,有的甚至一个季度查一次。全身CT、肿瘤标志物、胃镜肠镜、核磁共振……项目越做越多,账单越拉越长,查完一身病,结果还不敢吃饭、不敢睡觉。到医院一问,医生却告诉你:这些发现,很多并不需要管。
这不是危言耸听。2024年,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王辰、宁光等多位权威专家在《老年健康服务蓝皮书》中明确指出:对健康状况稳定的老年人,尤其是70岁以上人群,不建议进行不必要的过度体检,尤其以下6类筛查项目,应当慎做甚至不做。
不是检查本身有问题,而是到了这个年纪,有些“筛查”带来的伤害,可能比疾病还大。我们一个个说。
第一类,全身PET-CT或多部位CT。很多子女担心爸妈得癌症,一上来就安排个全身查癌,费用上万,剂量不小。问题是,PET-CT本质是放射性扫描,一次辐射相当于300次胸片,70岁以上的人群细胞修复能力下降,反而可能增加二次致癌风险。
这类“筛查癌”的检查,假阳性率极高,查出“可疑病灶”,结果一通折腾,开刀、穿刺、住院,最后发现只是老年人常见的“退行性结节”或“良性增生”。
第二类,肿瘤标志物全套筛查。每年体检单上那一排CA、AFP、CEA、PSA看得人眼花缭乱。很多老人查出一个“略高”,就开始担惊受怕。
但这些指标的特异性非常差,比如PSA升高不仅可能是前列腺癌,也可能是前列腺增生或炎症,而前列腺增生是80%以上老人都会有的生理现象。研究显示,70岁以上男性即使PSA略高,也不建议直接进行穿刺活检,因为穿刺带来的感染、出血风险远高于潜在收益。
第三类,无症状情况下的胃肠镜检查。肠镜胃镜不是“查一下没坏处”的事。插管、麻醉、清肠,对老年人是一次完整的身体折腾。
特别是70岁以上人群,肠壁变薄、血管脆弱、肠道蠕动减慢,做镜子的穿孔、出血风险显著升高。除非有反复胃痛、便血、体重骤降等明确症状,不建议例行做胃肠镜。很多“腺瘤”或“低度异型增生”,在这个年纪发展成癌的概率非常低,观察即可,不必大动干戈切除。
第四类,脑部核磁共振筛查“老年痴呆”。有些老人只是记性差点,就去做核磁查阿尔茨海默病。问题是,轻度认知障碍和真正的痴呆之间,有很长的可逆过程,光靠影像学根本不能诊断。
脑萎缩不是病,是常态衰老,很多老人查出“海马体萎缩”“脑白质稀疏”,被吓得不敢独居、不敢带孙子,反而影响生活质量。真正的早期识别,靠的是生活能力评估、记忆力测试,不靠“照个脑子”。
第五类,骨密度筛查频率过高。骨质疏松确实是老年常见问题,但骨密度不是越低就越危险。70岁以上人群骨量减少是自然规律,跌倒和骨折的风险,更多来自于平衡能力、视力问题、用药副作用。
而骨密度检查动辄一年一次,查出“骨量减少”就急着吃药打针,许多抗骨质疏松药物对老年人肾功能、胃黏膜都有影响,并非人人适用。
第六类,心电图、心脏彩超“年年查”。很多老人一到体检就查心脏,查出个“房颤”“传导阻滞”“轻度瓣膜反流”,就如临大敌。但临床上,70岁以上人群出现某些心电图异常是常态,不一定有临床意义。
研究指出,老年人轻度房颤如果无症状、不影响血流,不必急于用抗凝药。而抗凝药的出血风险,对70岁以上人群是实打实的威胁。
说到这里,你可能要问,那是不是就不体检了?当然不是。体检的关键不在于“查得多”,而在于“查得准、查得该查的”。
真正值得做的检查,是那些能带来“发现+干预+改善”的项目。比如:
血压监测,因为高血压是最常被忽视却最致命的风险因素,控制好能防中风、防心衰。
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比空腹血糖更稳定,能看出近两三个月的血糖波动,有助判断是否需要调整降糖方案。
血脂四项,不是为了追求“完美指标”,而是看趋势,看是否需要调整他汀剂量。
肾功能、肝功能、心功能三项基本代谢检查,能帮助判断药物使用安全性,尤其是多病共存老人,避免药物相互作用引起副作用。
老年综合评估,包括认知、营养、情绪、行动能力,通过量表和访谈完成,比影像学更有预测价值。
疫苗接种评估,这不是体检项目,但往往被忽视。流感疫苗、肺炎疫苗、带状疱疹疫苗,对70岁以上人群意义重大,却常常因为“检查没查出啥”而被家人忽略。
说到底,体检不是“筛查一切”的仪式感,而是“回看现实”的健康镜子。我遇到过太多老人,查出所谓“异常”后失眠焦虑,反复跑医院做复查,花了钱,折腾了身体,最后啥事也没有。家里人也慌,孩子请假陪着跑,结果一场虚惊。
也见过一些老人,因为害怕检查,干脆什么都不查,结果高血压拖成脑出血,糖尿病拖成肾衰竭。没有筛查,也就没有及时干预的机会。
70岁后的体检,像走钢丝一样,走得太快容易摔,走得太慢也不行。一头是“过度医疗”,一头是“延误诊断”,我们要做的,是在这之间找到平衡。
现在很多医院也开始推行“个性化体检”,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套餐,而是根据病史、用药、生活状态定制体检内容。这才是未来的方向。
子女也要学会“不焦虑地陪伴”。不是一看到爸妈体检结果“有红字”就慌了神,而是要去问医生:这个指标对这个年龄段意味着什么?需不需要处理?处理的风险是什么?别让孝顺变成了伤害。
医学从来不是“做得越多越好”,而是“做得恰当才好”。在70岁以后,健康不是靠查出来的,是靠活出来的。
声明:本文为科普内容整理,旨在传播健康知识,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构成医疗建议或诊断方案,如有症状请尽快前往正规医院就诊。
参考文献:
[1]钟南山,王辰,宁光.老年健康服务蓝皮书:中国老年健康发展报告(2024)[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4.
[2]张成.肿瘤标志物在老年人群中的应用误区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3,43(12):2904-2907.
[3]李明.老年胃肠镜检查的风险与应对策略[J].实用老年医学,2022,36(8):845-848.
来源:老张健康说一点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