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这个夏天,2000余名“鸿雁归娄”学子深入娄底企业、乡村和社区,以实践见证发展,用行动书写青春。他们投身十大特色活动,从政务见习到产业考察,从青年夜校到家乡推荐,每一步都是与家乡的深情“双向奔赴”。即日起,湖南红网娄底站持续刊发他们的实践故事和成长感悟,让更多
编者按:这个夏天,2000余名“鸿雁归娄”学子深入娄底企业、乡村和社区,以实践见证发展,用行动书写青春。他们投身十大特色活动,从政务见习到产业考察,从青年夜校到家乡推荐,每一步都是与家乡的深情“双向奔赴”。即日起,湖南红网娄底站持续刊发他们的实践故事和成长感悟,让更多人看见娄底的蜕变与青年力量!
作者:戴湘文
学校:湖南财政经济学院
实践单位:涟源市白马镇人民政府
白马镇的蝉鸣裹着暑气漫过田埂,我攥着“返家乡”社会实践岗位对接表,手心还带着校园的青涩。作为学生,笔下的“乡村振兴”曾是论文里的框架。直到这个夏天,双脚踩进家乡的泥土,指尖触到老物件的纹理,耳朵里钻进孩子们用乡音念的诗句,才明白:文字的分量,不在书页折痕里,而在沾着泥点的手掌上。
根脉的触动:文化是乡村的魂
走进乡土艺术馆,是我与家乡深交的开始。此前防溺水课上,志愿者用乡间俚语讲解案例,孩子们的眼睛瞬间亮了。我忽然懂了,最管用的道理,得种进他们熟悉的土壤。就像在馆里,我将历史故事融入村中老支书守山的比喻,孩子们仰起的脸上,信仰变得真切可感。
馆内承载乡村记忆的老物件,让我重新认识“文化”。起初我只会记录“工艺精湛”。可当一位白发老人指着展品上的纹样动情讲述当年的生活场景,我读懂了密码:那不是简单图案,是先辈用生活写就的“乡村档案”,藏着节气智慧,透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朴素哲学。笔记里,我写下:“每一处痕迹都是时光的印记,每一种纹样都是乡土的心跳。”这样的文字,在图书馆里写不出。
最打动我的,是孩子们创作“诗歌盘子”。一个小姑娘画了株稻穗,旁边歪歪扭扭写着关于爷爷的田的诗句。心头一热,我明白了:乡村的根脉,不在展柜里,而在孩子们愿为家乡提笔的热情里。我们这些回来的年轻人,或许只算个“摆渡人”,但让乡土的种子在新一代心中活起来,就是在夯实文化振兴的根基。
实干的份量:细微处见振兴的路
“清洁家园”活动选在傍晚暑气稍退时。起初握着扫帚、推着垃圾车,只觉例行公事。直到看见镇干部和我们一样,俯身清扫街面的落叶与碎屑,汗水混着灰土滚落,砸在干燥路面上,洇开深色湿痕,又迅速被浮尘裹住。有人说得实在,街道清爽了,乡亲们走路心里也敞亮。
巷尾积存垃圾清走,路面碎石纸屑扫净,蒙尘的街巷利落起来。一位路过的大娘投来会心的笑容,那暖意比什么都舒坦。这时我才懂,乡村的“美”,不是镜头捕捉的画面,是扫帚刮过地面的沙沙声,是垃圾车轱辘滚动的闷响,是汗水砸进土里的实在劲儿,是众人齐心的合力。后来我记下:乡村振兴的画卷,既需宏大构想,更离不开“扫净一街”的细致功夫。
这份对“细”的体会,在农耕文化馆里更深刻。犁铧把手被无数双手磨得油亮,风谷车的木齿间还卡着细碎谷壳。触摸这些旧物,感到的不只是岁月,更是“民生”二字沉甸甸的分量——犁尖翻起生活的炊烟,谷粒填饱辘辘饥肠。守护老物件,不是供奉,是要让其中蕴含的生存智慧、互助精神,继续滋养今天的乡村。那本纸页发黄的旧文献,字里行间记录着先辈们在田埂上践行的振兴初心。
青春的坐标:泥土上写担当
实践过半,翻看出发前写着“积累经验”的日记,只觉汗颜。在社区,孩子们小心翼翼把画着家乡英雄的“诗歌盘子”捧回家,仿佛捧着最珍贵的宝贝。在村里,他们争相讲述从展品听来的故事,眼里的光比夏日阳光灼亮。在刚清扫过的镇街,光脚丫的孩子跑过干净路面,笑声清脆得砸进人心里。这些瞬间教会我:所谓的“经验”,不是简历上的文字,是被童真信任的温暖,是被乡土需要的重量,是与土地血脉相连的悸动。
笔头也随之改变。以前总想提炼“亮点”,现在更愿记录“毛边儿”的真实:防溺水课上孩子的鬼脸,老人对着老物件的絮叨,打扫间隙伙伴们的玩笑。这些带着土腥气的零碎,比任何华丽辞藻都有力——因为它们就是活着的乡村,是正在拱土的嫩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盼头。
此刻,那些瞬间在脑海里格外清晰:孩子们攥着“诗歌盘子”跑远的背影,阳光下他们讲述故事时飞扬的神采,街面上回荡的脆亮笑声。忽然明白,乡村振兴不是个人的功绩,是无数双手一起培土、浇水的过程。我们这些返乡青年,或许只是其中一把小锹。但只要肯往土里扎,把心沉下去,总能听见种子顶破硬壳的声响——那声音,就藏在孩子们亮晶晶的眼睛里,在乡亲们舒展的笑容里,在脚下这片越来越清爽、越来越有生气的泥土里。
这个夏天,没写出“大作”,却在泥土里学会了最要紧的写法——写大地沉稳的心跳,写乡亲们朴实的期盼,写青春与故土无声却坚实的约定。脚下的泥土会记得流过的汗、握过的小手、播下的微小却炽热的念想。它们沉睡着,积蓄着,终将在某一天,破土而出,长成照亮乡村未来的光。
来源:红网·红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