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调查发现:爱吃肉的人,健康指数是爱吃蔬菜的人的8倍不止?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5:36 4

摘要:我家小孩最近也爱上了吃肉,尤其是红烧牛肉和鸡腿,一顿不吃就觉得没吃饭。结果上周体检,医生说他铁蛋白偏低,问他是不是不吃蔬菜。我当时就愣住了,明明天天吃肉,怎么还缺铁?这事说明,吃肉不等于营养到位,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前几天,婆婆跟邻居阿姨聊天时,说她最近胃口特别好,天天吃肉,精神都比以前旺了。她还偷偷跟我说,看了个新闻,说爱吃肉的人健康指数比吃素的高八倍不止。

我一听,赶紧放下手里的菜刀,心里咯噔了一下。老人家年纪大了,听点风就是雨,这事得好好聊聊。

我家小孩最近也爱上了吃肉,尤其是红烧牛肉和鸡腿,一顿不吃就觉得没吃饭。结果上周体检,医生说他铁蛋白偏低,问他是不是不吃蔬菜。我当时就愣住了,明明天天吃肉,怎么还缺铁?这事说明,吃肉不等于营养到位,咱得掰开了揉碎了讲。

那天晚上,我跟婆婆坐在厨房边剥毛豆边聊。我说:“妈,你看我做营养师这些年,啥样的病人都见过,真不是吃肉多就身体好。”她还不太信,我就跟她讲了几个门诊里的例子。有一位四十多岁的阿姨,天天牛排羊排,结果查出来血脂高,肝功能也不太好。

食物不是按种类来评判对错的,而是看怎么吃、吃多少、和什么一起吃。比如说,肉类确实含有身体需要的优质蛋白、铁、锌、维生素B12,这些对大脑、免疫、造血都重要。如果天天吃红肉、加工肉又不搭配蔬菜,全身就像发动机缺机油一样,运转不顺畅。

我邻居的女儿正在备孕,天天吃素,体重轻得吓人。我提醒她,孕前营养尤其要重视铁和叶酸,这些在红肉里含量高。她改吃点瘦牛肉后,面色都红润了。但我也提醒,不是让她猛吃肉,而是搭配得当,才是正道。

吃肉这件事,关键是“适量+搭配”。比如我自己,早餐会给全家准备鸡蛋、牛奶,再配点全麦面包和水果。午餐会有瘦肉炒时蔬,晚餐以植物蛋白为主,比如豆腐、毛豆、藜麦。有肉也有菜,每一口都讲究搭配。

那天我儿子问我:“妈妈,为什么你不让我天天吃炸鸡?”我说:“因为炸鸡虽然香,但油脂太多,吃多了肠胃会罢工。你看看你上次吃完炸鸡,肚子疼得弯着走路,还记得吗?”他点点头,虽然有点不情愿,但也明白了。

肉类并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补品。我婆婆那天听我讲完后,第二天早上就主动吃了点蒸南瓜,说要“清清肠道”。我笑了,说:“妈,这就对了。吃肉也要会吃,得让身体有喘气的机会。”

爱吃肉的人,确实可能摄入的蛋白质和铁更多,但不代表身体就更健康。复旦的那项调查,很多人只看标题,其实内容讲的是“适度增加优质动物蛋白有助于慢病管理”,不是让人天天牛羊肉伺候。

人体吸收营养是个系统工程,就像盖房子,光靠一块砖头不行。你再好的肉,也需要蔬菜的纤维来帮忙排毒,水果的维C来促进铁吸收,谷物的能量来支撑代谢。光吃肉,身体就像没电的发动机,再好的油也烧不起来。

我一个营养门诊的老病人,年轻时是厨师,啥肉都吃,五十多岁查出脂肪肝。他跟我说:“医生,我年轻时觉得肉吃得多就是有福,现在知道,真是埋下了祸根。”

我给他设计了一份饮食计划,每天肉类控制在150克以内,蔬菜不少于500克,还安排了每周两天无肉日。三个月后,肝功能慢慢恢复了。

我婆婆后来逢人就说:“我家媳妇是营养师,我现在吃肉也讲科学。”她的朋友听了也来问我:“那是不是吃素就不好?”我说:“也不是。素食者如果搭配得好,比如豆类、坚果、全谷物组合得巧,也能补足蛋白和铁。但完全不吃动物性食物的,要注意补B12和钙。”

每个人体质不同,饮食也不能一刀切。像我老公,体质偏虚,怕冷,我会给他炖点羊肉汤,用胡萝卜、姜片一起炖,既补气又暖身。而我女儿阳气足,容易上火,就适合吃点鱼虾,清淡一点。这就是中医讲的“辨体食养”,得看人下菜碟。

前几天我们家聚餐,我做了个羊肉胡萝卜,还炒了个黄豆芽木耳,配上糙米饭和紫薯。全家吃得热热闹闹,饭后还喝了点山楂茶,帮助消化。一顿饭里有荤有素,有主有副,才是最养人的吃法。

我朋友家孩子挑食,连青菜都不碰,天天鸡腿汉堡。后来孩子便秘、口臭、注意力也不好。她来找我,我建议她试试把蔬菜剁碎混在肉里,做成丸子或馄饨,孩子慢慢接受了。营养不是靠强塞,而是要有技巧地“藏”进去。

健康不是靠某一种食物堆出来的,是靠“结构”搭出来的。就像盖房子,你不能只用钢筋不加水泥。吃肉要讲“比例”,不是越多越好。成年人每日摄入红肉不超过75克,加工肉尽量少碰,才不会给身体添堵。

有些人觉得吃肉有劲儿,吃菜没味儿。其实只要做得好,蔬菜也能有滋有味。我婆婆现在最爱的,就是我做的紫甘蓝炒鸡蛋,颜色诱人,味道也香。她吃完还夸我:“你这菜炒得比肉还香。”我说:“妈,这叫‘会吃’。”

吃得聪明,比吃得多更重要。如果只看一篇新闻标题就以为吃肉能“提升健康指数八倍”,那真是被带偏了。营养学从来不讲“单一食物神话”,而是强调“整体饮食结构”。

我家现在每周有两天是“植物蛋白日”,主要吃豆腐、蘑菇、杂粮。孩子一开始不习惯,后来我做了豆腐煎饼、香菇炖饭,慢慢也爱上了。关键是变换花样,让家人爱上健康的味道,不是靠说教,而是靠“好吃”。

我们常说“三分靠医,七分靠养”,其实养的核心就是吃。吃得合理,身体就少出毛病,吃得乱来,医生也难救。只要一日三餐用心安排,哪怕是平凡的饭桌,也能成为全家的健康处方。

近期我还在研究发酵食品和肠道健康的关系。比如家里自制的酸奶、泡菜、酱豆腐,这些不仅能增加食欲,还能改善肠道菌群。肠道是营养吸收的“总闸门”,调理好了,全身都会顺畅。

我婆婆现在每天早上会喝一小碗自制酸奶,加点燕麦和水果,开心得像个孩子。她说:“我现在不迷信新闻了,就听你讲的。”我笑着说:“妈,健康这事儿,得靠咱们自己用嘴巴守住。”

参考文献:

1.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人民卫生出版社

2. WorldHealthOrganization.Diet,nutritionandthepreventionofchronicdiseases.WHOTechnicalReportSeries916

3. HarvardT.H.ChanSchoolofPublicHealth.TheNutritionSource:Protein

4.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食品安全与营养信息通报

5. 上海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膳食结构与健康关系研究报告(2023)

来源:汪医生健康百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