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们在这样的季节里读书,白昼被无限拉长,时间像被太阳晒化的糖浆,黏稠、缓慢,却闪着光;黄昏来得突然,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橘红、绛紫、玫瑰金一层层泼上去,把整座城市涂成巨幅油画。
告别夏天书单
夏天像一场漫长的白日梦,光线炽烈得近乎失真,蝉声把空气震得发颤,连影子都被烤得微微卷曲。
我们在这样的季节里读书,白昼被无限拉长,时间像被太阳晒化的糖浆,黏稠、缓慢,却闪着光;黄昏来得突然,像谁不小心打翻了调色盘,橘红、绛紫、玫瑰金一层层泼上去,把整座城市涂成巨幅油画。
我们坐在窗台上,把最后一罐冰镇汽水留在手边,听气泡破裂的声音,像是夏天在耳边轻声说“再见”。可谁说再见一定是结束?我们把日落按进书页,把蝉鸣折进段落,把突如其来的暴雨夹进章节之间——那些潮湿的、滚烫的、带着青草和沥青味的记忆,从此有了第二个身体:文字。
我们读,不是为了忘记酷暑,而是为了在酷暑里凿出一口井,让最干涸的地方也能听见水声。我们思考,不是为了给生活一个答案,而是为了让问题像藤蔓一样继续生长,爬满整面墙,开出不曾预料的花。
活动赠书
文末留言,说说你的“夏日独家记忆”,我们将根据热度和质量,9月15日抽2位,各送出以下图书中的一本,让它继续替我们偷偷延长夏天。期待你的参与~
告别从来不是终点,而是下一次重逢的预告。
夏天结束了,但阅读还在继续;热浪褪去了,但思考仍在升温——让文字成为一场更深的潜入,一次更远的航行,一种更安静的燃烧。
[意] 弗朗科·“比弗”·贝拉尔迪 著
李小均 译
什么是灵魂?什么叫“灵魂在工作”?
21世纪知名思想家“比弗”认为,灵魂是人类存在的领域,涉及语言、创造力和情感。他认为,当下数字时代,思维、语言和人类情感已成为资本剥削人们的核心领域,我们正处于一种工作的新异化……
资本时代一直在鼓吹“没有欲望,就没有活力”。资本也成功地克服了肉体和灵魂的二元对立,建立了一支劳动力队伍。我们的灵魂(语言、创造力、情感)一切都被调动起来,为其谋利。
一种新的异化已经生根发芽,人们普遍自愿加班加点,被手机和屏幕拴住,债务成为一种后现代形式的奴役,人们普遍使用抗抑郁药来应对无休止的生产压力。在一个由竞争和积累驱动的世界里,人们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焦虑、偏执的生物,在抑郁的边缘摇摇欲坠。
因此,以前的条件已经搁浅,需要新的思考。而这本书恰是对我们永不停歇的文化中的新异化的思考,也是对“策反异化”嘹亮呼唤。
《当代法国诗学研究》
曹丹红 著
本书对当代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法国诗学研究成果进行了全面考察、系统梳理与深入分析:从时间与空间上界定了当代法国诗学的范畴,进一步明确了当代法国诗学的外延与内涵,梳理了当代法国诗学的重要理论来源,介绍了其主要理论与方法,从写作本质研究、文学类型研究、风格研究、叙事研究、虚构研究等方面对当代法国诗学展开深入探索,呈现了21世纪法国诗学的发展趋势,思考了诗学批评独特的方法与功能,并结合相关诗学理论进行了诗学批评实践。
通过对当代法国诗学的研究,本书提出将诗学视为对文学可能性或者说潜在文学进行挖掘的学科,拓展了对诗学本身的认识。
《欲望的先知:
与勒内·基拉尔对话》
[法] 勒内·基拉尔 著
[美] 辛西娅·L.黑文 编
钱家音 译
勒内·基拉尔,20世纪重要思想家、人类学家。基拉尔用“执着的洞见”剖析人类的激情与愚蠢,洞悉暴力与神圣背后的真相。他影响了J.M.库切和米兰·昆德拉等大作家。因其理论,他被誉为“人文领域的达尔文”,是当今最具说服力的思想家之一。本书是基拉尔的首本访谈集,访谈内容自1984年持续至2009年,纵跨20余年,既是对他一生思想的梳理,又是一份对当代重大事件的记录与回应。
这是一堂基拉尔面向公众的文学、思想讨论课,以当下问题切入,从文学和思想作品中找寻因由和解决方案。其中,汇集了他关于塞万提斯、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卡夫卡等人作品的文学讨论;书中,他与海德格尔、尼采、福山、弗洛伊德、德里达、斯坦纳等思想巨星进行观念碰撞。
此外,本书以欲望-模仿在人类行为中的作用,以及人性中的“暴力-和解因素”切入,涉及历史重大事件及当前生活:猎巫运动、“9·11”事件、互联网时代的消费模仿、美国党派政治、厌食症与身形焦虑……这些生动活泼、富有感染性的对话,彰显了基拉尔作为公共知识分子和深刻理论家的地位,也让我们对人性及当今欲望时代有了更深、更独特的理解。
《在欲望之所写作:
玛格丽特·杜拉斯访谈录》
[法] 玛格丽特·杜拉斯
[法] 米歇尔·波尔特 著
黄荭 译
本书改编自1976年在法国电视一台播出、米歇尔·波尔特对玛格丽特·杜拉斯的访谈。
波尔特是杜拉斯的好友,也是国际杜拉斯学会名誉会长。在这份采访中,杜拉斯对照她的小说文本和照片,谈论她所待过的不同地方,包括她位于诺弗勒堡的房子、花园、森林、特鲁维尔、大海等,就像它们不断出现在她的小说、戏剧和电影里那样。波尔特真实地展现了这些地方如何变成“故事的承载者”,以及杜拉斯如何在这些地方生活。
波尔特将采访对象杜拉斯与其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探索“住所”在杜拉斯的写作活动(《抵挡太平洋的堤坝》《劳儿之劫》等)与电影作品(《娜塔丽·格朗热》《恒河女人》等)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引导杜拉斯谈论女性与住所的关系、写作经验与欲望、女性投注在身边事物上的凝视、女性之间的体认等。
这份访谈构建起一种独特的地理诗学,为杜拉斯研究提供了大量第一手的珍贵资料。
《活出不羁人生》
[美] 迈克·A. 辛格 著
易灵运 译
是时候开始活出不羁人生了!
在人生中,我们都想要感受更多欢乐、更多愉悦,以及更多意义,但我们是否搞错了寻找的方向呢?如果人生的完整感需要建立在外界的人和事之上,例如令人垂涎的工作、新房子、豪华的假期,甚至一段新的亲密关系,那我们注定迟早会感到不满足,这也是为何我们必须向内去寻找自由、爱和灵感。但应该如何开启这段内心的旅程呢?
本书是《臣服实验》作者迈克·A. 辛格的全新作品,是一本既超脱又实用的书,为你在通往自我实现和无条件快乐的路上指明方向。书中的每一页都为你提供了如何抛开那些困住你的想法、感觉和习惯的清晰指导。你将能够深入理解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从何而来,发现你的自然能量流,以及挣脱阻碍你抵达自己最大潜能的心理伤痕或念力。如果你已准备好停止挣扎开始体验,这本奇迹之书会助你实现充满自由、宁静、开放和自我认识的人生。
《现代主义的先驱:
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
[美] 威廉·R. 埃弗德尔 著
张龙华 杨明辉 李宁等 译
这是一段内容格外丰富的历史,其间充满了奇闻轶事、仿真陈述、古怪现象和真知灼见……爱因斯坦、弗洛伊德、普朗克、罗素、惠特曼、兰波、毕加索、勋伯格……这些今天如雷贯耳的名字,在一百多年前也曾经历一切先驱所必然承受的来自旧世界与旧思维的质疑、误解、嘲讽、冷漠甚至自我怀疑与否定。
他们当中,有人在世时便已声望日隆,也有人在寂寞中离世……对任何有兴趣了解19世纪末20世纪初那段富于想象力的思想史的人来说,《现代主义的先驱:20世纪思潮里的群英谱》都是一个很好的起点。
本书的作者威廉·R. 埃弗德尔为我们描绘了一部奇妙的现代主义历史。他借由轻盈明快的散文体例来编织这一故事,同时保持着相当严谨的学术水准。本书跨越了学科界限,涉及艺术、自然科学、文学、社会科学等不同领域,以现代主义生成期各个领域代表人物的生平为脉络,描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主义先驱的创造活动和智识突破,再现了世纪之交巴黎、维也纳、圣路易斯和彼得堡等地的创新氛围,展现了一段通俗而又生动的现代思想发展史,精彩地标示了现代主义的开端。
《资本主义现实主义:
私人情绪与时代症候》
[英] 马克·费舍 著
王立秋 译
当代思想家、21世纪头五年英国“社交媒体的枢纽”,马克·费舍代表作。
它由一组关于社会文化的观察性描述,个人的反思、回忆组成。从学生的“倦怠无聊的脸上”,费舍发现作为数字切片的年轻一代,在娱乐矩阵中沉迷上瘾;在电影《盗火线》《教父》中,发现后福特主义——组织只以利益联结,丧失了教父时代对地方和社群的依恋……在电视综艺中,他发现了遵循享乐原则的媒体,正如投喂我们的保姆,它只告诉观众“感觉和情绪”,媒体场上充斥着自我主义者……
这是一本“令人不安”的小书。一部面向当下的反思性著作。一部围绕真问题、真经历的才华横溢之作,犀利剖析晚期资本主义文化中个体的痛苦与困惑,针对“现行社会经济秩序”来了直击入心的一剑。
《物质的迷醉》
[法] 勒克莱齐奥 著
施雪莹 译
《物质的迷醉》发表于1967年,是勒克莱齐奥创作早期的重要作品,包含了他未来创作的诸多风格元素与思想母题。勒克莱齐奥以“词语”为媒介,尝试革新对实在物质世界的认知——他试图打破种种制度、规约的桎梏,以天真的目光重新审视自我、存在、写作、物质与意识等命题。勒克莱齐奥以丰富、具体的诗意语言重与在场的现实建立起联系,并将这一瞬间中饱满的情绪传递给读者。
内容上看,本书重新思考自我、存在、文化与文明等概念,深入探讨了写作的本质与目的,与勒克莱齐奥的其他虚构类作品构成互文,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其创作思想。从形式上看,本书以诗意的语言阐述哲理思考,又在思考中塑造新语言。它通过丰富、具体的词语与平白的句式重构日常生活经验,为读者带来独一无二又焕然一新的审美体验。
这是一本拒绝一切体系的散文集,关乎一场永恒世界与人的短暂相遇,它始于“我”未生之时,终于“我”死后之时。勒克莱齐奥在这本书中言说了语言边界外无可言说的存在,搅动读者固有的观念和习以为常的事物,于微末之物中探求宏大世界的谜。
[法] 维维亚娜·福雷斯特
张新木 译
本书为法国作家、费米娜文学奖评委维维亚娜·福雷斯特的文学评论集,由作品序言、文学评论、讲座文稿等构成,也可视为她隐秘的思想自传。对她来说,任何书都是活生生的一个人,任何作品也都是这样的人。任何创作都是一个造物。她那音乐般的声音、非凡的说服力、充满纸端的诙谐,让人一看就想读,并且爱不释手。这部传记写的是众多不同的作品,这些作品让语言说话,语言说话又是为了沉默,而为沉默而写的作品引导我们去发现我们自身的秘密,至为隐秘的秘密…
正如在一部不朽而且令人着迷的小说中那样,我们发现了一系列的生灵:从托马斯·伯恩哈德到包法利夫人,从哈姆雷特到伊俄卡斯忒,从弗洛伊德到高更,从乔伊斯到卡利班,从艾米莉·狄金森到夏吕斯男爵,从安托南·阿尔托、贝克特或帕索里尼那冒险般的声音到弗吉尼亚·伍尔夫那形形色色的面孔,还有经过深入分析但面目全新的普鲁斯特,情况都是这样。凡·高得到善于讽刺的人们的热情捍卫。我们通过与作者的友谊发现了娜塔莉·萨罗特、玛格丽特·杜拉斯、于连·格林和琼·里斯:亲密无间,谈笑风生,无话不谈,常常探寻着创作的秘诀。
在这里可以发现思想的精髓、折磨和惬意,也能找到一种力量,常常将一位作家的悲剧引向作品的悲怆性喜悦。维维亚娜·福雷斯特为思想打开了众多新的空间。对她来说,多亏了语言,也由于语言,在对不同作家的评说中,她将他们纳入同一种视角,归结为同一种期待,目的是要否定不可能性。
《散文的理念》
[意]吉奥乔·阿甘本 著
王立秋 译
本书是阿甘本的美学专著。通过对诗歌、散文、语言、政治、正义、爱与羞耻等主题的一系列碎片式分析,他进入了哲学与诗歌的区别这一主题。这些碎片式的论述没有形成贯穿全文的一致说法,但逻各斯的限制在此被打破,诗歌与哲学之间的区别不再明显。
阿甘本使用了各种文学手法,包括寓言、格言、谜语、短故事,以及各种我们如今不再使用的“简单形式”,在实践中演示出一种批评方式——它给读者带来的是一种经验、一种觉醒,在这里,思想的问题成为诗的问题。
来源:南京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