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古代历史的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凭着他们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和变革的引领者。刘渊(252年/253年——310年8月29日)这位匈奴汉子,带着他那股拼劲儿和不屈的决心,逆势而上,在动荡的年代里建立了辉煌的汉赵政权。
在古代历史的长河里,总有那么一些人,凭着他们无畏的勇气和卓越的智慧,成为了那个时代的英雄和变革的引领者。刘渊(252年/253年——310年8月29日)这位匈奴汉子,带着他那股拼劲儿和不屈的决心,逆势而上,在动荡的年代里建立了辉煌的汉赵政权。
刘渊是个正儿八经的匈奴人,也是北方“五胡”中称帝的第一人。他雄才大略,文武兼备,趁晋室内乱之机,率领匈奴五部,横刀立马,纵横驰骋,逐鹿中原,称霸北方。就是这样一位枭雄,却偏偏要尊蜀汉末帝刘禅为祖,这究竟是为何?
那么,他是如何从一个质子,成为一方霸主的?是运气还是实力,造就了这位少数民族英豪?当权力在手,又该如何驾驭,刘渊到底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呢?
刘渊,字元海,正宗的匈奴人,据称是冒顿单于之后。汉朝初立时,冒顿单于曾屡屡寇边,刘邦也是恼了,挟胜西楚霸王项羽之余勇,亲率三十万大军北征,欲将冒顿一举灭了,可是哪知冒顿没灭,却差点被冒顿所灭,幸亏陈平用计,这才突出重围,捡回小命一条。见冒顿太过生猛,一时难以胜之灭之,刘邦脑子一转,另辟蹊径,从宫中拉来一名宫女,假冒自己女儿“妻于冒顿”,将其变成了自己的女婿。据称匈奴人原本没有姓氏之说或姓氏自觉性不高,随之汉女的嫁来,此后汉女所生之子及其子子孙孙们“遂冒姓刘氏”。
汉武帝年间,汉朝的综合国力强盛,对匈奴形成压倒性的优势,于是汉廷调整了对匈政策,由和亲笼络改为武力征服,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征伐,将匈奴人打得落花流水,七零八落,后又经东汉持续加码打击,匈奴被迫分裂为两部,一部西迁,一部内附,刘渊祖上就是内附的一支,居于黄河以西并州一带。东汉初年,刘渊的远祖或是太祖自封为南单于。东汉后期,刘渊的祖父於扶罗曾帮助汉廷围剿过黄巾军,因功被东汉朝廷留置于内地新兴一带,在汉廷的默认下,自立为单于。於扶罗死后,其弟呼厨泉接盘,任命其侄也即於扶罗之子刘豹为左贤王,而刘豹就是刘渊之父。东汉献帝年间,曹操又分匈奴为五部,以刘豹为左部帅,其他四部帅也全部由刘姓担任。晋初,司马炎又改帅为都尉,并将匈奴五部分置于“晋阳汾涧之滨”。
刘渊
在曹操统一北方之后,为了更好地掌控匈奴,他就开始推行分而治之的策略。刘渊的老爹刘豹被任命为左部帅,这可谓是个大使命。就这样,刘渊诞生在了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
史称:“豹妻呼延氏,魏嘉平中祈子于龙门,俄而有一大鱼,顶有二角,轩鬐跃鳞而至祭所,久之乃去。巫觋皆异之,曰:‘此嘉祥也。’其夜梦旦所见鱼变为人,左手把一物,大如半鸡子,光景非常,授呼延氏,曰:‘此是日精,服之生贵子。’寤而告豹,豹曰:‘吉征也。吾昔从邯郸张冏母司徒氏相,云吾当有贵子孙,三世必大昌,仿像相符矣。’自是十三月而生元海,左手文有其名,遂以名焉。龆龀英慧,七岁遭母忧,擗踊号叫,哀感旁邻,宗族部落咸共叹赏。时司空太原王昶闻而嘉之,并遣吊赙。”
与其他匈奴人不同的是,刘渊自幼就好学上进,饱读史书经典,“幼好学,师事上党崔游,习《毛诗》、《京氏易》、《马氏尚书》,尤好《春秋左氏传》、《孙吴兵法》,略皆诵之,《史》、《汉》、诸子,无不综览。尝谓同门生朱纪、范隆曰:‘吾每观书传,常鄙随陆无武,降灌无文。道由人弘,一物之不知者,固君子之所耻也。二生遇高皇而不能建封侯之业,两公属太宗而不能开庠序之美,惜哉!’于是遂学武事,妙绝于众,猿臂善射,膂力过人。姿仪魁伟,身长八尺四寸,须长三尺余,当心有赤毫毛三根,长三尺六寸。有屯留崔懿之、襄陵公师彧等,皆善相人,及见元海,惊而相谓曰:‘此人形貌非常,吾所未见也。’于是深相崇敬,推分结恩。太原王浑虚襟友之,命子济拜焉。”
命运这家伙总是爱跟刘渊开玩笑。魏嘉平年间,刘渊远离了自己的家乡,跑到了洛阳,成了朝廷的人质。这个身份让他第一次真正接触到了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刘渊聪明过人,还特勤奋,很快就赢得了统治者的赏识和信任。西晋一成立,他的才能更是如鱼得水,发挥得淋漓尽致。
在那个动荡不安的年代,一个少数民族的小伙子,总是难以得到主流社会的完全认可。虽说刘渊才华横溢,但也躲不过“非我族类”的那些猜忌和排挤。晋升之路总是被卡着,自己的抱负和理想也一次次泡汤,真是让人唏嘘不已。
孔恂
又过了几年,鲜卑部落首领秃发树机能因不满于晋廷边官的横征暴敛,遂见机逞能,多次寇掠秦州、凉州,司马炎两次派兵进讨,皆被树能机打得鼻青眼肿,于是,有人再次向司马炎推荐刘渊,可是孔恂等几位大臣却以“放虎归山、蛟龙得雨”为由,再次劝之阻之。“后秦凉覆没,帝畴咨将帅,上党李憙曰:‘陛下诚能发匈奴五部之众,假元海一将军之号,鼓行而西,可指期而定。’孔恂曰:‘李公之言,未尽殄患之理也。’憙勃然曰:‘以匈奴之劲悍,元海之晓兵,奉宣圣威,何不尽之有!’恂曰:‘元海若能平凉州,斩树机能,恐凉州方有难耳。蛟龙得云雨,非复池中物也。’帝乃止。”
就在刘渊惆怅迷茫出头无望之际,一个看似悲哀性的事情改变了他的命运。咸宁五年(279年),刘渊父亲刘豹去世,“会豹卒,以元海代为左部帅。太康末,拜北部都尉。明刑法,禁奸邪,轻财好施,推诚接物,五部俊杰无不至者。幽冀名儒,后门秀士,不远千里,亦皆游焉。”永熙元年(290年),晋武帝司马炎驾崩,其子司马衷继位,是为晋惠帝。刘渊见机行事,经反复攻关,当年即被晋廷提拔为建威将军、五部大都督,封汉光乡侯。出将封侯,刘渊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
一年后,刘渊遭遇人生一“坎”,匈奴部落数千人叛逃出塞,因管束不力,刘渊被追责免官,“元康末,坐部人叛出塞免官。成都王颖镇邺,表元海行宁朔将军、监五部军事。”
永平元年(291年),“八王之乱”爆发,天下大乱,“寇盗蜂起”。刘渊“从祖,故左贤王刘宣等”见有机可乘,遂密议共推“德高望重”的刘渊为大单于,并且让特派员呼延攸前往邺城,“以谋告之”。刘渊一拍即合,当即以参加葬礼为由请求回乡。此时的司马颖正忙于内乱,怎肯放重量级的亲密下属刘渊回乡?见一时难以脱身,刘渊遂向呼延攸交代一番,令其先行返回暗中筹划,以待时机,而自己装扮成铁杆亲信,终日待在司马颖身边为其出谋划策,分忧解愁。“于是密共推元海为大单于。乃使其党呼延攸诣邺,以谋告之。元海请归会葬,颖弗许。乃令攸先归,告宣等招集五部,引会宜阳诸胡,声言应颖,实背之也。”
果然,在刘渊的协助下,司马颖先后击败了前来对阵的司马伦等一众司马,并乘胜进军洛阳,摇身一变成了晋廷的主宰——丞相、皇太弟。司马颖也颇够意思,转身又先后提拔刘渊为辅国将军、冠军将军。被司马颖打残了的一众司马,见司马颖权倾朝野,以权谋私,且野心勃勃,心有不平。不久,以东嬴公、并州刺史司马腾为首的一众司马又抛却前嫌,合兵一处,卷土重来,共同对付司马颖。
刘渊
人心尽失的司马颖在众司马的群殴下,很快便败下阵来,眼见即将“崩盘”。刘渊遂挺身而出,主动向司马颖请缨,返回匈奴五部,召集人马来共同对付一众司马,“并州刺史东嬴公腾、安北将军王浚,起兵伐颖,元海说颖曰:‘今二镇跋扈,众余十万,恐非宿卫及近都士庶所能御之,请为殿下还说五部,以赴国难。’颖曰:‘五部之众可保发已不?纵能发之,鲜卑、乌丸劲速如风云,何易可当邪?吾欲奉乘舆还洛阳,避其锋锐,徐传檄天下,以逆顺制之。君意何如?’元海曰:‘殿下武皇帝之子,有殊勋于王室,威恩光洽,四海钦风,孰不思为殿下没命投躯者哉,何难发之有乎!王浚竖子,东嬴疏属,岂能与殿下争衡邪!殿下一发邺宫,示弱于人,洛阳可复至乎?纵达洛阳,威权不复在殿下也。纸檄尺书,谁为人奉之!且东胡之悍不逾五部,愿殿下勉抚士众,靖以镇之,当为殿下以二部摧东嬴,三部枭王浚,二竖之首可指日而悬矣。’颖悦,拜元海为北单于、参丞相军事。元海至左国城,刘宣等上大单于之号,二旬之间,众已五万,都于离石。”
刘渊窃喜,当天即快马加鞭,连夜赶回匈奴老巢——左国城,第二天,便在刘宣等人的鼓噪下,急霍霍地擅自“上大单于之号”,二十天内就“聚众五万”。而所谓的调兵帮忙增援早被其抛诸脑后。失去了刘渊的司马颖,很快便败下阵来,无奈中,只好挟持晋惠帝司马衷南逃。“王浚使将军祁弘率鲜卑攻邺,颖败,挟天子南奔洛阳。元海曰:‘颖不用吾言,逆自奔溃,真奴才也。然吾与其有言矣,不可不救。’于是命右於陆王刘景、左独鹿王刘延年等率步骑二万,将讨鲜卑。”刘宣等人见北方空虚,皆劝刘渊再进一步,自立称帝。“刘宣等固谏曰:‘晋为无道,奴隶御我,是以右贤王猛不胜其忿。属晋纲未驰,大事不遂,右贤涂地,单于之耻也。今司马氏父子兄弟自相鱼肉,此天厌晋德,授之于我。单于积德在躬,为晋人所服,方当兴我邦族,复呼韩邪之业,鲜卑、乌丸可以为援,奈何距之而拯仇敌!今天假手于我,不可违也。违天不祥,逆众不济;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愿单于勿疑。’元海曰:‘善。当为崇冈峻阜,何能为培塿乎!夫帝王岂有常哉,大禹出于西戎,文王生于东夷,顾惟德所授耳。今见众十余万,皆一当晋十,鼓行而摧乱晋,犹拉枯耳。上可成汉高之业,下不失为魏氏。虽然,晋人未必同我。汉有天下世长,恩德结于人心,是以昭烈崎岖于一州之地,而能抗衡于天下。吾又汉氏之甥,约为兄弟,兄亡弟绍,不亦可乎?且可称汉,追尊后主,以怀人望。’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
唐太宗亲自审阅过的《晋书・汉刘元海载记》,开篇即说:“刘元海,新兴匈奴人冒顿之后也。名犯高祖庙讳,故称其字焉。初,汉高祖以宗女为公主以妻冒顿,约为兄弟,故其子孙遂冒姓刘氏。”
这段记载又把刘渊何以“刘元海”入《载记》,以及其与汉高帝的关系,讲得一清二楚了。
“匈奴人刘渊为何自称汉皇帝?”概括地说——第一,刘渊确实具有华夏族,包括“汉公主”的血统,其自称为“汉世之甥”并非虚言。第二,刘渊“自称汉皇帝”,很大成分上有战略策略考量。《晋书》载,刘渊说过这番话后,“乃迁于左国城远人归附者数万。”“左国城”,即今山西离石。
永兴元年(304年),历史翻开新的一页。刘渊在左国城自称汉王,建立国号汉,史称“汉赵”。这不仅是一个崭新的起点,也是波澜壮阔征程的开启。“永兴元年,元海乃为坛于南郊,僭即汉王位。下令曰:‘昔我太祖高皇帝以神武应期,开阔大业。太宗孝文皇帝重以明德,升平汉道。世宗孝武皇帝拓土攘夷,地过唐日。中宗孝宣皇帝搜扬俊乂,多士盈朝。是我祖宗道迈三王,功高五帝,故卜年倍于夏商,卜世过于姬氏。而元成多僻,哀平短祚,贼臣王莽,滔天篡逆。我世祖光武皇帝诞资圣武,恢复鸿基,祀汉配天,不失旧物,俾三光晦而复明,神器幽而复显。显宗孝明皇帝、肃宗孝章皇帝累叶重晖,炎光再阐。自和安已后,皇纲渐颓,天步艰难,国统频绝。黄巾海沸于九州,群阉毒流于四海,董卓因之肆其猖勃,曹操父子凶逆相寻。故孝愍委弃万国,昭烈播越岷蜀,冀否终有泰,旋轸旧京。何图天未悔祸,后帝窘辱。自社稷沦丧,宗庙之不血食四十年于兹矣。今天诱其衷,悔祸皇汉,使司马氏父子兄弟迭相残灭。黎庶涂炭,靡所控告。孤今猥为群公所推,绍修三祖之业。顾兹尫暗,战惶靡厝。但以大耻未雪,社稷无主,衔胆栖冰,勉从群议。’”云云,一直讲到“后主”刘禅,又大讲了一番他准备如何光复汉室大业。
刘渊
刘渊明白,在这个动荡的年代里,要想扎稳脚跟,单靠匈奴一族的力量根本不够。他审慎地判断形势,开始了一场史无前例的民族大融合。咋说呢,他首要整合了匈奴五部,恢复了单于的称号。这一步棋,真是大大提升了他的号召力和凝聚力。紧接着,他开始广招贤能,收买人心。羌、羯、氐等少数民族,陆续归附到他麾下。
此时已挫败司马颖的司马腾闻讯后,亲率十万大军前来讨伐,双方甫一交手,司马腾军便被刘渊军一举击败,刘渊乘胜追击,一口气连克太原、泫氏、屯留、长子、中都、蒲阪、河东、平阳等地。
元熙五年(308年),人多枪多地多的刘渊正式称帝,并迁都平阳。称帝后的刘渊继续逐鹿中原,欲将洛阳拿下,取晋而代之。结果遭到以司马越为首的晋军的顽强抵抗,损兵折将的刘渊见一时难以取胜,遂鸣金收兵,还于平阳。
而这个时候的西晋王朝因连年的内乱已经变得愈发虚弱。这时,刘渊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他开始大幅度扩充军队,广招人才,为将来的崛起打下基础。在他的号召下,许多埋没人才的汉人也选择跟随刘渊。
刘渊
因为在动荡的时代里,一个开明的少数民族政权,总比一个乱七八糟的本族政权更有盼头。刘渊很懂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道理。他拼尽全力发展农业,奖励屯田,为军队提供稳定的补给。
他也特别重视文化和教育。在他的治理下,左国变成了北方的文化中心。儒学大师徐广,那个时候就受到了刘渊的重视。刘渊的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励精图治、深思熟虑的传奇故事。
他凭借着过人的政治头脑和军事能力,将汉赵一步步引向强大。在他的带领下,一个曾经势单力薄的部落,终于崛起为一方霸主。这就是刘渊的实力,真真正正的民族英雄的气概。永嘉四年(310年)七月初九日,刘渊大渐,“庚午,汉主渊寝疾;辛未,以陈留王欢乐为太宰,长乐王洋为太傅,江都王延年为太保,楚王聪为大司马、大单于,并录尚书事。置单于台于平阳西。以齐王裕为大司徒,鲁王隆为尚书令,北海王乂为抚军大将军、领司隶校尉,始安王曜为征讨大都督、领单于左辅,廷尉乔智明为冠军大将军、领单于右辅,光禄大夫刘殷为左仆射,王育为右仆射,任顗为吏部尚书,硃纪为中书监,护军马景领左卫将军,永安王安国领右卫将军,安昌王盛、安邑王饮、西阳王璿皆领武卫将军,分典禁兵。”永嘉四年七月十八日(310年8月29日),刘渊在平阳皇宫的光极殿驾崩,在位共七年。“伪谥光文皇帝,庙号高祖,墓号永光陵。”靳准之乱时,永光陵被挖开毁坏:“准勒兵入宫,升其光极前殿,下使甲士执粲,数而杀之。刘氏男女无少长皆斩于东市。发掘元海、聪墓,焚烧其宗庙。”
刘渊的一生,真是个传奇故事,也是一个时代的缩影。经历了从质子到帝王的巨变,从一个少数民族的首领到一方霸主,他的人生道路,几乎可以说是那个时期的真实写照。
来源:梦回叶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