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彦没有失去立场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6:31 2

摘要:2025年3月11日,投资老将徐彦回归大成基金后的第10只产品——大成兴远启航混合完成了募集设立。

作者:袁子

2025年3月11日,投资老将徐彦回归大成基金后的第10只产品——大成兴远启航混合完成了募集设立。

彼时没人能料想,短短5个多月后的今天,这只产品却因建仓期迄今近乎空仓的操作,净值已远远落后于今年来快速上涨的指数,从而陷入前所未有的躺平质疑。

截至8月27日,大成兴远启航的净值几乎纹丝未动,甚至出现了微弱下跌。

对于一名在近5年的巨大市场波动中录得年化13%以上收益,年化波动率控制在仅有12%、夏普比接近1的资深投资经理来说,徐彦的“踏空”正在令市场大跌眼镜。

诸多责难声中,有人感慨拿了5个月的主动还不如买指数划算;有人焦虑于落后的净值如何追上市场的涨速;更有人放话已经或即将进行赎回和换仓。

但被不少声音所忽视的是,徐彦过去数年在市场下行期的低回撤、低波动的超额表现,恰恰源出于更低风险偏好、注重安全边际与组合防御力的投资风格。

如此特点能够在权益资产下行期起到一定的安全垫作用,但大概率也会与情绪亢奋的当下格格不入。

时隔5个月至今的空仓操作中,徐彦并没有因市场贝塔的躁动而轻率下注,反而仍然在保持前后谨慎立场的一致性。

但这起风波中同样不可忽视的,是上万名持有人们着实付出的5个月空仓的机会成本与等期管理费的凭空消耗。

这不得不让市场重新审视另一个关键命题——公募行业的产品发新时点,如何与投资经理充分的机会准备与风险认知相结合,从而避免每一轮的发新择时都只能沦为公司产品布局的简单工具。

01

前后相承

在权益信心尚待复苏的2025年初,募集超过13亿元大成兴远启航,已是第一季度完募额第2大的主动权益基金。

如此吸金能力所背靠的,正是徐彦近年来对抗熊市的逆向成绩。

以代表作大成竞争优势为例,该产品自2019年由徐彦重新掌舵后,在近6年时间累计斩获125.2%的总回报,折合年化回报达15.4%。

更关键的是,这款产品在收益跻身前1/10的同时,将近5年来的年化波动率做到了前1%,而夏普比更是位列1184只同类之首。

低波动带来持有体验,积累了持有人的赚钱效应。

2020-2024年,徐彦在管的8只产品累计实现利润33.2亿元,且逐年的利润总和为正——这还是在近年来权益市场的巨大波动中实现的。

这一定程度上源于徐彦更加慎独且关切安全边际的投资风格。

正如其在上一轮市场顶部的2021年年报中的总结:

不参与泡沫

徐彦也并不擅长满仓,其过去5年来的股票仓位大多维持在6-7成左右。

在持仓结构中,徐彦的产品大多聚焦在能源、工业、通讯、消费等领域,大多回避了从核心资产到AI、算力等拥挤度较高的溢价地带。

如此操作其实映衬了徐彦一直以来的立场:

研究的是公司价值,而非市场情绪。

但当时间来到A股快速复苏2025年,徐彦在新基金中长达5个多月的空仓等待和近乎不动的净值表现,却引发了巨大争议。

截至6月末,大成兴远启航的股票仓位则仅有0.72%,而该产品自3月11日成立以来的累计回报为-0.12%,排在同期倒数-3%。

一边是市场指数的高歌猛进,一边是新基金的“原地踏步”。

如此鲜明的反差,让持有人的不满情绪像被点燃火药般爆发,人们难以按耐踏空焦虑,不少怨言随之而来。

面对空仓质疑,徐彦曾在二季度报中给出解释:

几年前有为数不少价值被显著低估的股票

现在环境则发生了巨大变化

这对新基金建仓是巨大的挑战

持仓估值的相对变化,与上述解释相呼应。

2020年末,大成竞争优势的持仓加权平均PE约为13.6倍,不到同类均值的32%;而到了2025年半年末,该产品的加权平均PE已上升至18倍,接近同类均值的近6成。

和5年前相比,同业整体的持仓估值回落了,而徐彦的持仓估值升高了。

二者估值差距缩小了近一倍。

这或许是追求”买的好”的徐彦当下建仓难度提升的一个直观印证。

从2020-2021年的冷门持仓,到2025年对建仓难度加大的坦诚,是徐彦一直没有改变的价值立场。

投资虽然是一场长跑,但在实践过程中,难免会有人因为环境变化而动摇初心,进而去追求每个季度甚至每月每周都去跑出超额。

更有人渴望的是抓住牛市的一把梭红利和每个20cm的上涨机会,甚至还期待自己有能力在一轮喧嚣的顶峰全身而退。

这似乎命中了巴菲特的诅咒:没有人想要慢慢变富。

那些害怕下跌与恐惧踏空的情绪,其实正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许多追涨杀跌行为本质上所追求的远非长期收益,而是一种快速赚钱与净值波动的情绪体验。

一些对徐彦踏空的抱怨态度,实则在用一种以日/周/月度收益评估的炒股思维,去度量本应属长久期思维的投资产品。

02

未必由己

对于低回撤、重估值的投资风格,徐彦自认并非“极度的风险厌恶者”。但他仍然强调:

公募是一个替社会大众理财的工具,风险控制格外重要

但如此风格确实更易在牛市中受到指摘,而背后更加现实的矛盾或许在于:

一些人只能认可他在下行期的低波动与防守,却无法容忍其在上行期的谨慎与克制

人们期望的是熊市可以控制回撤,牛市能够跟上市场。

但每名投资经理往往都对应了自身风格,长期意义上的“六边形战士”几乎是不存在的。

其实如今的千夫所指局面,徐彦或许在更早前已经有所“预言”:

不去参与泡沫,自然回撤就会小一些。

但是对应在某些时间段,业绩压力肯定会比较大。

要接受这是你投资方法带来的这种缺陷。

必须承认的是,具体到大成兴远启航这只产品,留给徐彦的时间已然不多。

按照3月11日的成立日和半年的建仓期推算,大成兴远启航至晚须在9月11日前完成建仓。

何况数个月以来的空仓操作,并不意味着上涨的当下市场就真的缺少长期机会,更多是站在能力圈之内的一种保守表达,正如其言:

判断股价波动始终不是我的强项

虽然二季报中给出了如期建仓的承诺,但面对徐彦“从零开始、环境变化”等解释,不少持有人并不买账。

因为在投资经理缺少机会时,公募机构大可不必顺风发行新基金,来凭空消耗持有人交付的管理费、机会成本与满满期待。

解释这个悖论,其实可在一年多前找寻线索。

2024年5月,在有关彼时新基大成卓远视野的发行直播中,徐彦在被问及“既保留现金,为何还要发新基金”时曾说:

没有任何信号、意义,只是批文、发行档期等种种巧合。

现在新发,不代表我今天想来抄股市的底。

很显然,大家不要有这个想法。

以上解释,显然是一种“产品发行无关市场判断”态度的委婉表达。

换个更直白的说法,新产品的发行时点更多由管理层意志、批文、市场档期、渠道配合度等复杂因素所交织构成,并非由基金经理个人所能决定。

这同样映射了资管行业一直以来存在的伦理困境。

当公司的新基发行时点与投资经理的“建仓困难”发生冲突时,如何决策才是更符合基金份额持有人利益优先原则?

发行时点能在多大空间上与投资经理的研究意志达成统一,而非仅仅为顺应市场风口或服务公司规模而做出让步?

事实上,别说新产品发行,哪怕就是在投资策略、持仓组合乃至具体的交易层面,投资经理的个体决策难免不受到公司战略、同业比较、市场震荡甚至持有人意志等短期因素的扰动。

某种意义上,新基金的发行择时与长达5个月的空仓并不矛盾,可能更接近于投资经理在有限范围内做出独立选择的结果。

指数的一片涨势中,仍然维持数个月的空仓不但需要反直觉的判断,更需要极大的勇气。

抄作业现象随处可见的今日,秉持独立判断的知行合一立场反而更显稀缺。

退一万步说,哪怕新产品的未来长期业绩不及预期,但在投资风格与应对风险与机会的态度上,仍然在践行前后一致的立场。

作为一种风格象限,给市场和潜在投资者的 预期仍然是稳定且清晰的,这更容易形成一场双向奔赴:

在投资者在筛选产品时,前后一致的风格其实也在帮助产品反向筛选用户。

这恰如徐彦的自我总结:

不要在很泡沫时买,

不要在很低估时卖。

重要的是有没有能力去判断企业价值。

能判断对的情况下,即便有其他方面种种压力。

我觉得应该要顶住压力去做。

来源:新浪财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