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
本文2379字 阅读6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这几年,大家对高血压越来越重视了。尤其是中老年人,几乎人手一个电子血压计,天天早晚测。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高血压的判断标准,其实在悄悄发生变化。
2024年,中国高血压联盟联合国家心血管病中心发布了最新版《高血压防治指南》。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次对“正常血压”和“理想血压”的标准,做出了更严格的界定。
简单说,原来“正常”的血压,现在可能已经不合格了。这意味着,有些人虽然没有被诊断为高血压,但心血管风险其实已经在慢慢积累。
那我们到底应该把血压控制在多少?是不是越低越好?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份新指南想告诉我们哪些事。
过去很多人都记得一个数字:120/80 mmHg。这是老一代医生口中的“理想血压”。但在新版指南里,这个数字已经不再是“终点”。
新指南提出: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收缩压(也就是高压)最好控制在130 mmHg以下,舒张压(低压)控制在80 mmHg以下,才算理想状态。
注意,这还不是高血压的诊断标准,而是“理想值”。也就是说,就算你的血压还没达到高血压的标准,只要超过这个范围,心血管风险就已经在上升了。
而对于一些高风险人群,比如糖尿病、慢性肾病、动脉粥样硬化等患者,目标血压甚至应保持在125/75 mmHg以下。这在以前,是很少被提出的标准。
很多人听到“血压越低越好”,心里会犯嘀咕。血压低了是不是会晕?是不是会供血不足?吃降压药是不是吃太多了?
其实,新指南所说的“低”,不是盲目降,而是“安全范围内的更低值”。
为什么说血压低点好?这里要理解一个基本原理:高血压的危害,不是血压高当下的感觉,而是它对血管的长期损伤。
当血压升高时,动脉血管壁承受的压力也随之增加,时间一长,会导致血管内皮受损、斑块形成、动脉变硬、管腔变窄。最终可能出现心梗、脑出血、肾衰竭等严重并发症。
研究显示,每降低10 mmHg的收缩压,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就能降低约20%。这不是理论推测,而是多项大型临床研究的结论。例如,英国的SPRINT研究就证实,在不引起明显副作用的前提下,将血压控制在120/80 mmHg以下,可有效延长寿命、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所以,血压不是越高越有力,而是越稳越安全。
“我血压一直都是135/85,从来不头晕不难受,没事的。”这句话,我们在门诊听得太多了。
但你要知道,高血压没有症状,不代表没有危害。
新版指南特别强调了一个概念:“高正常血压”。也就是说,虽然不算真正的高血压,但也不是完全的安全。
具体来说,如果你血压长期维持在130-139/80-89 mmHg之间,就属于“高正常”范围。这类人群的心血管事件风险,比血压低于120/80的人高出近一倍。
而且,高正常血压很容易在压力大、熬夜、饮酒后“滑入”高血压区间。在我们门诊中,很多突发脑出血、心梗的中年人,事后查病历才发现,早几年就已经是高正常血压了,只是没人提醒他们。
说到底,高血压的治疗目标,是降低风险,而不是追求某个数字。
新版指南提出两个关键词:“早干预、控得稳”。
很多人等到血压飙到160/100,才开始吃药。这时候,血管已经受损了,控制起来更难,药物副作用也更明显。
而如果在“高正常”阶段就开始干预,比如改善饮食、加强锻炼、规律作息、管理情绪,很多人可以延缓甚至避免发展成真正的高血压。
对于已经确诊的高血压患者,新指南强调一点:控制要平稳,不能忽高忽低。波动大的血压,比持续偏高危害更大。我们在临床中看到不少患者,白天血压低到110,晚上飙到170,结果还是发生心梗。
所以,降压不是“压下去”就完事,而是要长期、稳定、个体化管理。
也有不少患者听到“血压越低越好”,就开始加药,甚至擅自加量。这是很危险的。
血压低于90/60 mmHg,就属于低血压状态,这时容易出现头晕、乏力、视力模糊,甚至跌倒、脑供血不足。
特别是老年人,血管弹性差,自我调节能力弱,过度降压容易引发跌倒、认知下降、肾功能恶化等问题。
所以,新指南特别指出:血压管理要结合年龄、基础疾病、用药反应等个体因素,不是一味追求低值。
医生给你开的药,是根据你的全身情况综合判断的。不要自作主张调整剂量,更不要听信“某某吃这个药好,你也试试”这种建议。
说了这么多,很多人可能还是有点迷糊:到底怎么做,才能把血压控制得更好?
其实,真正有效的控压,必须满足这几个条件:
每天同一时间测血压,记录高压、低压、脉搏。最好早晚各一次,长期追踪变化。
饮食上减少钠盐摄入,每人每天食盐摄入应控制在5克以内。多吃高钾食物,比如绿叶菜、香蕉、豆类。
保持稳定作息,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睡眠不足会升高交感神经兴奋性,导致血压上升。
适量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比如快走、游泳、骑车。运动可改善血管弹性,帮助降压。
规律服药,按时复诊,不要因为血压降下来了就擅自停药。
记住一句话:血压需要你“长期认真对待”,不是“临时抱佛脚”就能搞定的事。
写在最后血压这件事,和年龄一样,是“只升不降”的。它不会突然爆发,但也不会无声无息。真正危险的,是我们对它的忽视。
新版高血压指南的调整,不是为了吓唬人,而是提醒大家:血压不能等到“高”了才管,应该从“稍高”开始重视。
与其等到吃药、住院、手术再后悔,不如从今天起,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个血压读数,给身体减一分负担,给自己多一分安全。
参考资料:
《中国高血压防治指南(2024年修订版)》,中国高血压联盟,国家心血管病中心
SPRINT研究:A Randomized Trial of Intensive versus Standard Blood-Pressure Control, NEJM, 2015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高血压指南》2023版
来源:中医益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