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患者因“呕血、黑便2日”由外院转诊而来,来时血红蛋白只有43g/L,这意味着患者血红蛋白只有健康男性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来源 | “最后一支多巴胺”微信公众号
故事一:被忽视的“小病”,终成致命危机
接班的时候,急诊抢救室里躺着一位年仅31岁的年轻男子,面色苍白如纸、精神萎靡。
患者因“呕血、黑便2日”由外院转诊而来,来时血红蛋白只有43g/L,这意味着患者血红蛋白只有健康男性正常值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是相当危及的情况,可谓命悬一线了,毕竟严重贫血的本质是身体陷入严重的“缺氧危机”,而导致血液携氧能力急剧下降,引发一系列代偿和失代偿反应,全身所有器官系统都会受到损害。
而导致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正是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
这种出血极其凶险,血是以“碗”来计的,喷射力度有时可达数米之远。
记得有一年大年三十,我曾亲自接诊处置过一位类似的患者,其呕出的鲜血直喷二米之外的墙壁上,我也因躲闪不及,白衣尽染鲜血。
而这背后真正的凶手,是患者从小便未被认真对待的乙肝。
这让我想起小时候老家的一位远房表哥,少时我常常随着父亲一起去借粮。那时不知表哥所患何病,只记得他总是一副“面黄肌瘦”的模样,皮肤黏膜明显发黄。后来我才知道,那正是乙肝,表哥也吃了各种各样的药物。
我读初中时,表哥便出现了肝硬化、肝腹水,瘦弱的身躯总是挺着一个大肚子在屋前屋后转悠。待我读了高中,表哥便因肝癌去世了,只留下两个孩子。
而他的两个孩子实际上也染上乙肝,因此一度被小伙伴们疏远。那时我是不懂这份被疏远之感的,一是因为我年少懵懂,二是因为初中时我便远走异乡求学去了。
前些年听亲戚说他们都已成家,生活尚可,想必乙肝已有不错的控制。
但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却没有这样的幸运。他独自在异乡打拼,家属远在千里之外。深夜里,我看着心电监护上闪烁的休克血压和过快的心率,脑海中突然浮想起那些经常在医疗电视节目中出现的人世间故事。念及此,不由一身冷汗,毕竟患者太过于年轻。
一边为患者输血抢救,一边联系家属。所幸患者生命体征稳定后被紧急送入了手术室。但那些被忽视没有接种的疫苗、没有规范服用的抗病毒药的患者,似乎早已埋下悲剧命运的伏笔。
要知道乙肝病毒在体内漫长的潜伏与复制,会悄然点燃肝组织持续的炎症与修复循环,这就是“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的经典路径。肝硬化的肝脏结构变得僵硬脆弱,如同被反复践踏的草地,最终寸草不生,进而导致门静脉高压,引发致命的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和肝功能衰竭。
还有一点便是,在这个“瘢痕累累”的肝脏环境中,肝细胞在不断损伤和再生中基因突变的概率大大增加,最终可能演变成肝癌——这就是医学上令人扼腕的“乙肝三部曲”。
犹如我表哥的疾病发展过程:乙肝、肝硬化、肝癌、死亡。
所幸,这个悲剧链条是可以被中断的。而预防正是最好的策略。
接种乙肝疫苗是保护易感人群最经济、最有效的手段,这些年来,我国新生儿普遍接种乙肝疫苗的政策已让无数孩子避免了病毒的伤害。
对于那些已感染者,规范的抗病毒治疗至关重要。它虽不能彻底清除病毒,但能强力抑制其复制,如同将活跃的猛兽关入笼中,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延缓甚至阻止肝纤维化和肝硬化的进展,显著降低肝癌的发生风险。
每一个被及时接种的疫苗,每一位坚持抗病毒治疗的患者,都是在有效避免又一个本可避免的悲剧。但我却不知为何眼前这位31岁的年轻男性却从来没有重视和治疗过自己的乙肝病情?
故事二:胸痛,是身体在呼救
前些天快要下班的时候,120救护车送过来一位中年男性,来时患者已呼吸心跳停止三十多分钟。虽然尽力抢救,但仍回天乏术,不得不宣布了临床死亡。
家属说,患者虽有高血压病史,但一直规律服药。近半月来,患者多次出现胸痛,位于心前区,感胸闷,有压榨感,活动时加重、休息后可缓解。又加之患者三个月前体检“一切正常”,所以便没来看病。
从家属描述的症状看,他极可能死于急性心肌梗死的并发症,如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等心源性疾病了。
实际上,我曾反复强调:胸痛必须高度重视,当然背痛、胸闷亦然。急性心肌梗死的表现多样,除典型胸痛外,还可能表现为牙痛、喉咙痛、下颌或牙齿的放射性疼痛、左臂麻木疼痛、甚至胃痛和腹痛等。当然,有些人甚至根本没有明显症状,比如那些无痛性心肌梗死。
如果说没有症状而被耽误,尚且情有可原。但那些明明已有明显症状却仍被忽视的案列便要让人追悔莫及了。
急诊抢救室门外,家属泣不成声:“明明之前还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没了?”
这句话令人心痛,也更显无力。因为近半月来患者那反复出现的胸痛,本是身体一次又一次的呼救,却被疏忽掉了。
故事三:一杯酒,一场不可逆的悲剧
某天深夜十一点多钟,120救护车送过来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这位患者让我深感震惊!
不仅是因为当时患者已面目全非,浑身是血,更是因为其颅骨破碎甚至部分缺失。实际上,那是我第一次在抢救室里,直接看见患者的大脑组织。这种震撼,难以用语言来表达。
起初我以为是交通意外伤,后来才知道患者竟是因为酒后骑行,撞上马路中央的护栏。想来必定是因车速太快,又正撞上护栏尖锐处,才导致重型颅脑损伤,当场昏迷、命悬一线了。
有人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却很少有人提:醉酒背后的死法多达几十种。呕吐窒息、心律失常、低血糖、低体温、心梗、脑卒中、摔倒、烧烫伤、溺水……
最让人感到毛骨悚然的并不是这么多醉酒致死原因只存在于理论或教科书上,而是这些基本伤都是我在急诊抢救室里遇见过的真实悲剧。
记得世界卫生组织有报告,全球每年有约300万人死于酒精的有害使用,占全球总死亡数的5.3%。这其中,除了疾病本身,有相当大一部分来自于醉酒后发生的意外。
另一个数据现实,全球约27%的交通事故死亡都与酒精有关。这是一个触目惊心的数字。
大约十年前,我的一位亲戚,酒后驾驶摩托车行驶在河堤上,却不偏不倚撞在了电线杆之上,当场死亡。而我的另一位亲戚,也是少时经常为我打各种疫苗的赤脚医生,在某次酒后骑电动自行车,逆行时因交通意外而死亡。
其实,不仅我身边有许多这样的悲剧。相信在大家的身边,也一定有着各种各样和饮酒有关的悲剧故事。而且,在这每一例悲剧故事的背后,都是一个甚至几个破碎的家庭和本可避免的遗憾。
所以请记住:尽量不让自己喝醉,也更不要劝人醉。如果饮酒,务必确保自己与他人安全。否则,失去的不仅是朋友,更可能是无可挽回的生命与尊严。
题外话:
凌晨五点多钟,我便不自觉从睡梦中醒来,恰好今日夜班,遂起床出门。沿着河边骑行,只见昨夜狂风暴雨已将些许柳树拦腰折断,狼藉间犹带凉意。天边朝霞绚烂,如铺锦布,渐次染亮东方。不久,日出云层,河畔已有人静坐垂钓,路边亦有人跑步锻炼。骑行二十余里,已气喘吁吁,便于路边休息。
责编|Atai
封面图来源|视觉中国
同一指标两次现身检验单,且数值差异巨大?不是失误,医生靠它锁定关键病因丨医起推理吧
45岁三甲医院脑梗专家自曝确诊脑梗,过劳成主因!持灯者,亦需守护……
医脉通是专业的在线医生平台,“感知世界医学脉搏,助力中国临床决策”是平台的使命。医脉通旗下拥有「临床指南」「用药参考」「医学文献王」「医知源」「e研通」「e脉播」等系列产品,全面满足医学工作者临床决策、获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来源:医脉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