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夏,一场以足球为名的“草根狂欢”席卷江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 以破圈之势,将体育赛事转化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超级引擎”。
2025年夏,一场以足球为名的“草根狂欢”席卷江苏——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以下简称“苏超”) 以破圈之势,将体育赛事转化为文旅体商深度融合的“超级引擎”。
从徐州与宿迁的“楚汉之争”,到南京“盐水鸭”大战无锡“水蜜桃”,地域文化在赛场内外碰出火花;从机场高铁的“苏超专线”,到各大商圈的“第二现场”,赛事场景延伸至城市肌理;从非遗市集人声鼎沸,到跨城观赛热潮涌动,消费潜力被持续激活。“苏超”以10元左右惠民门票,在赛事前六轮成功撬动379.6亿服务营收,创下60633人的中国业余足球比赛单场上座人数纪录。
如今,“苏超”已超越传统赛事范畴,成为撬动消费升级、促进区域联动、激活文化认同的创新实践,正为全国探索文旅体商赋能城市高质量发展路径提供“江苏智慧”。
厚积薄发,“苏超”诞生恰逢其时
“苏超”的横空出世绝非偶然,而是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与时代机遇的完美契合。在体育强国战略指引下,“苏超”依托雄厚的经济实力,精准契合江苏文化底色,释放千万群众对本土足球的热情,为江苏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家政策“落得实”。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建设体育强国、健康中国,最根本的是增强人民体质、保障人民健康。”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提出“加快建设体育强国”任务要求,为体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2024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大力提振消费作为重点工作,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持续聚焦消费提振,国家体育总局发布《2025年群众体育工作要点》提出,要“支持鼓励各类群众赛事活动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推动群众赛事活动与旅游、文化、商业等深度融合,以赛事经济点燃消费活力,进一步刺激和带动体育消费”,强调体育消费对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作用。江苏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在2025年江苏省政府工作报告中两次提及足球,既强调文旅体融合中城市足球新亮点,又将加快“三大球”振兴发展和全省城市足球联赛列为重点工作。从中央到地方,政策红利层层递进、支持举措环环相扣、保障体系步步完善,让“苏超”从一开始就站在了高起点。
经济家底“托得住”。江苏作为经济强省,GDP常年稳居全国第二,强大的综合实力为“苏超”提供了坚实保障。一方面,居民消费能力稳步增长。2024年,江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5.5万元,同比增长5.2%,居民消费热情和信心不断增强,愿意为观看精彩比赛、参与体育活动买单,体育消费市场潜力巨大。另一方面,江苏各地城市发展均衡。13个设区市全部入围全国百强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现代化的体育场馆、便捷的交通网络等一应俱全,各地具备独立承办赛事的经济实力与实践经验,能够在赛事组织、宣传推广、后勤保障等环节投入充足资源,为赛事的顺利开展以及观众、球员的良好体验奠定了物质基础。
群众基础“筑得牢”。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众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参与体育健身的热情空前高涨,足球作为世界第一运动,以其独特的竞技魅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江苏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截至2024年底,全省足球场地达1163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4.46平方米,拥有5支男子职业足球俱乐部。同时,江苏注重青少年足球的培养,长期深耕青训领域,大力推进体教融合,全省已建成全国足球特色幼儿园376所、足球特色学校2785所,数量规模居全国前列,并且连续举办28届“省长杯”校园足球四级联赛,吸引超百万人次青少年参与。此外,徐州“村界杯”以及试点举办的南京、苏州“足球重点发展城市对抗赛”的民间热度,更是为“苏超”的火爆埋下伏笔。
多点开花,“苏超”魅力独一无二
“苏超”之火,火在绿茵,更火在人心。短短数周,从一项业余联赛跃升为全民话题与经济引擎,背后并非单点爆破,而是一场“人人可参与、城城有故事、处处皆场景”的系统工程。赛事扎根群众,普通人成为主角;文化碰撞交融,十三市同唱一出好戏;宣传别出心裁,线上狂欢与线下消费无缝衔接。三者叠加,才成就这场草根与城市共荣的盛夏奇迹。
坚持群众路线,精准“破门”。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建设体育强国,就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把人民作为发展体育事业的主体”。“苏超”的出圈,其根本原因在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以“低门槛、高参与”的平民底色,让足球真正走进市井生活。在本届“苏超”516名参赛球员中,职业球员仅有29人,其余多为学生、外卖员、程序员等业余爱好者,真正实现全民参与。同时,“苏超”以低票价策略,部分场次甚至免费开放,降低了观赛门槛,让更多人能够走进赛场,感受足球魅力。“苏超”的实践证明,群众路线从来都不是抽象口号,只要始终以群众呼声为第一信号,以百姓满意为根本标准,就能让每项工作都踢进民心深处,在政策与民意之间完成漂亮的“传切配合”。
促进文化交融,劲射“得分”。“苏超”赛场不仅是体育竞技的擂台,更是江苏地域文化交融碰撞的舞台。从南京球衣的明城墙纹样、苏州队徽的园林花窗,到盐城“丹顶鹤跃”的庆祝动作;从扬州中场的非遗盛宴、连云港的西游“天团”助阵,到泰州《楚水雄风》展现的兴化豪情,每一处匠心设计、每一次精彩展演,都是各地闪亮的文化名片。场外,传统舞狮与动感电音同台;线上,地方戏曲与赛事集锦共热;周边,非遗手作与潮流文创并售,这种“旧瓶装新酒”的巧妙融合,既让传统文化焕发青春活力,也为赛事持续火爆注入深厚的文化动能,精准实现了文化软实力提升的“破门得分”。
做优宣传保障,妙传“助攻”。“苏超”热度持续攀升,离不开其别出心裁的宣传策略和全方位的保障措施。一方面是官方主动“玩梗”。南京的“比赛第一,友谊第十四”标语、常州因连败自嘲“巾州”、无锡赛前喊话“既决高下,也决垫底”,新华日报更是成立“木更工作室”,积极引导网上日益火热的“苏超梗”,一句“没有假球,全是世仇”的口号,直接点燃了十三座城市的荣誉之战。这种轻松幽默、放下权威的做法,让政策话语褪去“官腔”,强化了“苏超”与群众的情感联结,极大地提升了赛事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是服务保障全面。赛场从中小型体育场升级至奥体中心,新增无障碍观赛区;开通“苏超专线”接驳公交与高铁专列,联动导航平台实时更新交通信息;商圈、景区推出观赛联动福利,形成“观赛+消费”的便民生态。这种有求必应、按需调整的弹性服务,给观众提供了良好的观赛体验,让“苏超”在同类赛事中脱颖而出。
辐射带动,“苏超”效应全面彰显
“苏超”的热浪早已超越球场边界,其强大的辐射带动作用,如同一次精准的“世界波”,在城市发展的各个领域激起层层涟漪,这场始于草根足球的全民狂欢,以体育为纽带,让“散装”活力凝聚成“整装”合力,成为观察中国式现代化江苏新实践的生动窗口。
经济活力强劲释放,“流量”转化“增量”。“苏超”开赛以来,其经济带动效应显著。前六轮比赛监测的旅游、出行、餐饮、住宿、体育五个场景合计实现服务营收379.6亿元,同比增长42.7%。各地纷纷围绕“票根经济”做文章,南京球迷凭票可享购物、餐饮、住宿三重优惠;盐城“观鸟+观赛”套餐预订超2万单;兴化不仅向所有球迷免费开放景区,更在对战前夕邀请数百名球迷畅游当地,让赛事热度延伸至城市体验。此外,“苏超”还带动了夜间经济发展。江苏各地纷纷打造多个高清直播“第二现场”,集体观赛氛围丝毫不逊于主场,既满足球迷观赛需求,又丰富了城市夜生活。其中,“江苏大公园(兴化)2025乌巾荡啤酒龙虾嘉年华”活动,巧妙融入吃龙虾、喝啤酒、看“苏超”等环节,吸引超3万人前来消费,7月20日晚获央视新闻频道《东方时空》栏目报道。“苏超”从“看球”到“吃住行游购娱”全链激活,成功地将“赛事流量”转化为“经济增量”,推动江苏文旅体商深度融合发展。
社会凝聚显著增强,“小我”融入“大我”。国家统计局江苏调查总队数据显示,超九成江苏居民知晓“苏超”,非传统球迷占比近八成。赛场内外,球迷们虽支持不同队伍,但始终保持友好互动氛围,当常州队在连续99天未进球后终破僵局,相信“坚持的力量”、相信“相信的力量”引发全网共鸣。更具深意的是, 8月2日晚淮安球迷在赛前托举240平米“铭记历史 吾辈自强”巨幅画卷,400余人用庄重仪式传递抗战精神,让赛事承载起更厚重的社会意义。从赛场内外的文明互动到精神价值的集体传递,“苏超”让“散装江苏”的调侃变成“团结江苏”的共识,民众在为家乡球队助威的同时,将“小我”情感融入“大我”洪流,为社会发展注入温暖而持久的凝聚力。
对外交流持续深化,“本土”走向“世界”。“苏超”不仅是一场体育赛事,更是江苏对外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盐城通过举办“跟着‘苏超’看盐城—百家名企盐城行”活动,邀请跨国公司高管、上市公司高层等前来观球赛、谈投资,让盐城与跨国公司的合作从零星化向多元化转变。常州则组织“外企友人看‘苏超’”活动,促成医沛生医疗器械制造(常州)有限公司与SMC中国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等企业的产业协同深度合作,后续计划推出“全球CEO看‘苏超’”活动,持续放大赛事对优质投资的“磁引效应”。“苏超”的火热氛围已经成为汇聚八方人气的“流量热点”,既激活了国内消费与投资的良性互动,又架起了连接国际资源的桥梁,让国内国际双循环在文体赛事的赋能下更加畅通高效,为江苏对外交流与合作开辟了新的路径。
取经问道,“苏超”模式启迪深远
“苏超”的成功实践,不仅是一场赛事的胜利,更是为全国体育和足球事业以及文旅体商融合发展提供了“江苏路径”。
立足本土特色,打造独特赛事IP。江苏丰富的地域文化、“散装江苏”的网络热梗,成为赛事的独特标识。各地将历史文化、民俗风情融入其中,使比赛超越竞技,成为地域文化的展示舞台。这启示我们,举办赛事应立足本土,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地理、民俗等特色元素,将其有机融入赛事,激发最广泛群体认同,将赛事做成“市民的节日”而非“圈内的游戏”,才能形成不可替代的品牌价值与情感粘性。
创新发展模式,探索多元融合路径。“苏超”实现了体育与文旅商的深度融合,构建“赛事+文旅+消费”的多元场景,带动全产业链发展。其中低票价策略、官方“玩梗”宣传、开发特色文旅套餐等做法,有效激活消费市场。对于全国其他赛事而言,应积极探索多元融合路径,打破行业壁垒,整合资源。在办赛模式上,可借鉴“苏超”的“政府主导、市场运作、全民参与”模式,充分发挥各方优势,提升赛事运营效率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赛事从单一体育竞技向综合产业发展转变。
着眼长远发展,提升赛事综合品质。面向未来,“苏超”需立足全球视野,在“下半场”实现从现象级热度到可持续IP的跨越。在竞技层面,借鉴英超、德甲等成熟联赛经验,建立更专业的竞赛体系、裁判培养及青训体系,夯实足球人才根基;在赛事运营方面,引入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手段,提升赛事组织、宣传推广等专业化水平,利用数字化技术,如VR观赛、AI解说等,提升球迷观赛体验;在商业开发方面,拓展多元化盈利渠道,联动本地文旅资源打造“足球+”消费场景,探索开发“苏超”主题文旅线路,将观赛热情延伸至赛场之外,有效提升赛事品牌价值。同时,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办赛理念,持续强化江苏文化内涵,保持赛事的本土特色与活力,为中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树立“江苏标杆”。
来源:群众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