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王”中含冤而死的人是谁?立下汗马功劳的权臣为何未能夺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10:38 1

摘要:说句心里话吧,历史里的高手,活到头往往不是赢家。你看司马亮,晋武帝的亲叔父,桓温,东晋头号权臣,哪一个不是人精?可到最后,权力风波搅到他们身上,比谁都苦。家门口几百人举着兵器,大殿里一纸诏书能要你命——这日子,比我们想象的宫廷大戏还要凶险。

司马亮与桓温:叔叔们的残局

说句心里话吧,历史里的高手,活到头往往不是赢家。你看司马亮,晋武帝的亲叔父,桓温,东晋头号权臣,哪一个不是人精?可到最后,权力风波搅到他们身上,比谁都苦。家门口几百人举着兵器,大殿里一纸诏书能要你命——这日子,比我们想象的宫廷大戏还要凶险。

先聊司马亮。他小时候就不是一般孩子,脑子聪明,眼神里有分寸。常有人夸他读书精到,可没人敢在他跟前多嘴。司马家的本事,是一代代拼出来的——司马懿在曹魏那阵子就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司马亮做他儿子,不得不打起十二分精神。其实啊,叔侄间未必多亲;临到国号更替,谁不是提溜着脑袋混活?司马亮一开始做的是镇西将军,手里握着兵,镇着边防,说白了,养了习惯提心吊胆。

晋武帝刚登基时,那套路是“水涨船高”:宗室都被封王,各带一摊兵。司马亮分到扶风郡王,负责关中、雍州、凉州的军务。这官头衔叫的漂亮,背后压力也不小。西北时不时来阵“鲜卑风”,有一年边上的鲜卑人闹事,杀了官员,老司马叫刘旂去救。偏偏刘旂不紧不慢,磨蹭半天,事情闹大了。该按规矩杀刘旂,司马亮却觉得自己命令不周,替他求情——说到底,做人做到这份儿上,是该佩服的。

但是换个角度想,帝王心里总是掂量功罪。武帝一句“你说不怪刘旂,怪谁?”把司马亮免了官。后来虽给了个抚军将军,权力和心情,多少还是别扭。那阵子宗室子弟满朝跑,有权无管。司马亮出身好,资历够,武帝干脆让他管孩子们的教学,宗师一职落到了头上。这样一来,地位又高了一格,但也埋下了后头的是非。

两年后,司马亮升了汝南王,干了太尉,这会儿风光极了。武帝越发亲近他,召他进京辅政。可偏偏有对头——丞相杨骏,武帝的岳父,平日里喜欢一手遮天,看不得司马亮入宫,巴不得把他踢出都城。说来说去,皇权也就那点家务事。

正巧武帝病危,临死改口叫他留下料理后事。杨骏呢,瞧见这份诏书,眨眨眼就藏起来。武帝没了,司马亮手里没诏书,不敢贸然进宫哭丧。你说皇叔这么大年纪,路边站着哀悼,脸面都挂不住。杨骏早有算计,暗地里准备“收拾”司马亮。司马亮一惊,连夜遛出城,一路奔许昌,才算捡回条命。

权力这东西,给了你能让你睡不着,没了更是一地鸡毛。司马亮刚走,杨骏马上当家做主。城里的贾皇后——贾南风,又是个不服管的主。她哪肯被杨骏摆布?一边派人找司马亮和楚王司马玮,一边谋划擒拿杨骏。司马玮正逢动机,立马答应进京,兵就驻在司马门。其实人心从来都是乱线团,这事明面上一套,背地里又另算。

贾南风有了底气,唆使惠帝下诏,说杨骏谋反。杨骏死得窝囊,全家没了。有人说,“八王之乱”就此拉开帷幕。其实细细回味,也不过是亲戚间算账的升级版。

杨骏死后,司马亮被召回掌权,和太保卫瓘一起主政。两人对司马玮很不放心。司马玮功劳大,兵也在手,谁敢小瞧?但司马亮心里很明白,大功臣不归国,留着终归闹事。于是打算送司马玮回老家,兵权收了。

换成我们,司马玮这位兄台能不生气?才刚帮着杀了杨骏,一转脸却被排挤出去。他不服气,贾南风也不爽。贾皇后瞧出两王不和,推波助澜,让司马玮诬告司马亮、卫瓘谋反——宫里宫外,一个推一个,局势愈演愈烈。

司马玮不管真假,假传命令,兵围司马亮府。属下慌了,求抵抗。司马亮却摆手:“有些账,躲不掉。”一声叹息,在乱兵手里被擒。天气热得要命,士兵还给他打扇。谁都不敢动手——这才叫官场伦理,谁都怕报应。

最后司马玮许诺“杀了司马亮,千匹布赏”,乱兵才上来结果了他。你说一代宗室,都死得这么狼狈。贾南风才不管死伤,转头又把司马玮收拾了。皇后权力到手,“八王之乱”第一季,暂时锤了半截,晋国乱局其实才刚刚开场。

这事没完。历史的老天爷,一边哄着人出头,一边总藏着刀子。说桓温吧,和司马亮一样,是个天生的狠角色。出生那年,父母请温峤来看,老人说,这孩子将来是块硬骨头。温家鼎盛,桓温小时候没挨饿,也没享过太多闲福。少年时,父亲被乱军杀了——泾县江播犯的事,桓温心里头结下死疙瘩。人说少年枕戟流泪,他是真枕着兵器睡,每晚咬牙发狠。

后来,等到江播死的消息传来,他装作吊唁的宾客,进了丧屋,把江家三兄弟收拾了。杀父之仇报得干净,有时候狠一点,天下人都服气。

这份名气,晋明帝看在眼里,干脆把女儿嫁给他。官运也随之一起爬坡,等到荆州刺史去世,他就顶上了荆州的摊子,手握军政大权。少年得志的人心里总发痒。桓温想立功,趁蜀地衰微,抄了成汉,一战成名。仗打得惨烈,到最后晋军还因鼓声误打成招,稀里糊涂灭了成汉。这种胜利,就有点天命加成的意思。

可你做强了,自然有人不愿见你独大。朝廷重用殷浩和他对垒,桓温瞧殷浩不中用,不过也懒得在意。他八州为王,粮草、士兵都能自己说了算——东晋朝廷给他脸,他未必搭理。

后赵皇帝死了,局势乱成一团,桓温也不安分,几次北伐都未成。第一次北伐,气势如虹,却终因粮草断档,被迫退兵。关中的百姓纷纷夹道迎接,说得好:“活着见官军,是盼头。”可惜,战事毕竟靠实在,没吃的就得退兵。

后来,桓温再北伐,途经旧柳树成林,看着当年种的小苗都长成,心里发酸。人总归是要老的。跟羌族姚襄一战,又收复洛阳,可是朝廷没打算长久,前脚撤走,后脚失地。

到头来,桓温兵败前燕,属下出主意,他偏偏不听,非要慢慢耗。粮草没了,终于大败一场,威望扫地。人到权力巅峰总是孤独,他废掉皇帝,重新立个新皇,自己成了“东晋的曹操”。想篡位,也有心无力。临死时,逼着朝廷下九锡之命,想要权威盖顶,谢安拖延不发,桓温油尽灯枯时,心愿也没实现。

两头权臣,死时都不痛快。司马亮忠心耿耿,却被乱世收割;桓温才高八斗,一世英名,晚节未保。我们说历史看轮回,是不是每一段权谋终究落在人性的琐细?谁也逃不过亲情与忌恨,谁也算不清一笔笔生死账。

到了这里,还能怎么说呢?这乱世的谜,总有人愿意揭开;可人心,不是每次都能“百炼成钢”。或许司马亮临死时还在想,忠臣的肚肠,到底有谁看得明白?桓温叱咤风云,老柳树下落泪——究竟什么是得什么是失?一场权力的长梦里,天命难测,众生各有归宿。

上一代的残局,终究还是留给了后来人。

来源:高级叶子F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