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历史时期聚落时空演化对于认识过去环境变迁、土地利用和人地关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献蕴含丰富的聚落信息,是开展距今百年以上聚落演化研究的重要代用资料。历史文献一般用地名记录聚落的空间位置,然而现有的历史地名空间数据库难以实现聚落等微观地名的自动定位,制约
江西地名研究
关注
摘要:历史时期聚落时空演化对于认识过去环境变迁、土地利用和人地关系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历史文献蕴含丰富的聚落信息,是开展距今百年以上聚落演化研究的重要代用资料。历史文献一般用地名记录聚落的空间位置,然而现有的历史地名空间数据库难以实现聚落等微观地名的自动定位,制约了历史聚落空间重建及时空演化研究的推进。本文聚焦历史聚落地名的自动匹配方法,以清代晚期的苏州府为研究区,选取地方志记录的11340个聚落地名及其基层区划资料,结合现代地名匹配技术构造古今地名匹配概念模型,归纳地名演变特征,构建地名匹配规则,提出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完成研究区历史聚落的空间重建。在此基础上对重建结果的空间分布和城乡关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基于地名自动匹配方法重建的聚落数量约占文献记录总数的98%,空间分辨率约为1.4km×1.4km,自动匹配结果与人工考证结果的一致度约96%;清代晚期研究区聚落分布呈集聚特征,以苏州城西郊为核心形成聚落网络等级结构;网络内部城乡联系散漫。研究结果改进了利用历史文献进行聚落空间重建的技术手段,深化了对长期聚落演变阶段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认识。
关键词:地名自动匹配;空间重建;历史聚落;地方志;清代;苏州
1 引言
聚落是人类各种居住地的总称,可分为乡村聚落和城镇聚落。一定地域内长期以来自发组织和演化形成的聚落空间格局,是特定自然、经济社会发展环境下居民生活和生产活动在其分布地区的反映。对具有长期居住历史的地区开展聚落演化格局重建和时空分析,对于认识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变迁、土地利用变化、人地关系演变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精准、完备的时空分布数据是开展聚落演化研究的基础条件。目前对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聚落演化数据,主要依靠卫星遥感、航空及无人机影像、网页地图POI数据爬取、地面测量调查等手段获取。对于近百年以来的聚落数据,由于20世纪初大地测量工作在世界各地的普及,有大量根据实地测量结果绘制的地图资料保存至今,因此可通过电子化大比例尺旧地形图、测量资料等方式制备。对于距今百年以上更长时段的历史聚落,由于缺乏具有明确空间属性的直接资料,需要采集各种代用资料并结合相应技术手段“还原”“重建”聚落数据。目前,根据古旧地方志、现代地名志等文献资料,以及考古发掘、田野调查、地理建模等手段,百年以上历史聚落数据制备工作已取得一些重要成果,但同时也存在一定局限:考古和田野调查材料的获取具有较强的时空偶然性,难以完整揭示区域历史聚落演化的全部特征;地理建模方法重建的历史聚落数据多由社会经济参数及现代聚落格局间接推导而来,推理过程中有许多假设,增加了结果的不确定性,导致其成果虽能够反映聚落演化大势,但却相对粗略,数据量和空间分布在局部尺度上都存在较大误差;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的聚落信息较为系统、丰富,时间属性相对明确,数据可信度较高,但这类资料一般仅记录聚落的地名和相对位置,不包含确切的空间位置信息,导致资料收集、整理和数据重建工作量很大。
中国历史文献多采用“地名+关系(方向/距离/从属等)”的方式表述聚落空间属性,对“关系”的表述依附于地名而存在;因此历史聚落空间重建的关键在于对聚落地名的定位。历史地名信息挖掘和自动定位问题是目前诸多相关学科及研究计划关注的目标:在数据和文本挖掘等领域,基于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及大数据分析技术的历史地理信息挖掘与知识发现研究近年来不断取得重要进展;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领域很早就将聚落作为小区域研究的“载体数据”加以重视,长期关注聚落地名的数字化与可视化问题;空间综合人文学(SIHSS)将从文本到地图,从文字描述到赋予地理位置,并进行基于地图的空间展示作为研究的关键问题及未来的发展方向;近来兴起的数字人文研究也将对各类历史文献的采集、信息挖掘、图像转化的智能化和信息化作为重要的发展方向。目前已建成的具有地名自动定位功能的中文历史文献处理系统主要有由北京大学、美国哈佛大学等研发的中国历代人物传记资料库(CBDB)、荷兰莱顿大学研发的MARKUS、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研发的地方志研究工具(LoGaRT)等。CBDB通过与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数据关联实现文献地名的空间化;MARKUS通过将文档批量导出至相关联的子系统DocuGIS绘制标注结果的空间地图;LoGaRT需配合相应的图层软件实现地名检索结果的空间可视化。当前通过历史文本关联历史地名空间数据库的方法,可实现库内已收录地名的自动定位。目前投入使用的历史地名空间数据库,一般仅提供县级以上政区地名、大中规模水体名以及局部地区的乡镇地名信息,村落级别的微观地名信息对于提高历史地理研究的精度和分辨率非常重要,但是目前主流的历史地名库中十分缺乏这类地名。历史地名库的制作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工考证工作,不适合处理数量庞大的村落地名,现有的历史地名自动定位方法难以满足乡村聚落时空演化数据重建的需要。
现代地名匹配技术的进展,可为帮助解决历史聚落地名的自动空间化问题提供启示。现代地名匹配的基本原理为:首先基于国家地名普查结果或地名POI数据创建地名空间数据库;然后创建地名索引,将地名在地名索引中进行匹配,如果匹配成功,则将地名库中的地理坐标赋给待匹配数据,从而实现地名的空间化。在现实生活中,同一地名映射不同物理空间位置的现象普遍存在,因此地名的空间位置信息获取还需要解决地名消歧、地名模糊空间位置计算等两大问题,目前已提出了基于分级地名库、行政隶属关系树状图、地名知识辅助、地名地址要素及应用智能决策、归类识别等多种地名匹配和消歧方法。
鉴于此,本文基于地名匹配原理,考虑历史地名自动匹配方法,实现历史聚落空间重建。利用现代标准地名库、地名POI数据制备具有地理空间坐标的地名候选词表;基于实证研究归纳古今聚落地名变化规律,制定匹配算法,建立从历史地名到现代地名的多重映射;设计消歧算法选择最佳映射,将现代地名坐标赋给历史地名,完成历史地名自动匹配和历史聚落空间重建。本文可为历史文献地理信息挖掘、历史地理数据精细化制备、历史聚落空间重建和特征演变等研究提供参考。
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2.1研究区概况
本文研究区为清代后期的苏州府(图1)。清雍正二年(1724年)以后,苏州府辖吴、长洲、元和、昆山、新阳、常熟、昭文、吴江、震泽等9县,直至清末(1911年)府界保持不变。根据中国历史地理系统(CHGIS)复原的府界,清代后期苏州府位于30°46N~32°02N、120°11~121°10E,总面积7021.01km2;范围大致相当于今苏州市主城区(姑苏、虎丘、吴中、相城、工业园)、吴江区、昆山市、常熟市及张家港市东部;边界与今太仓市、无锡市锡山区、新吴区、嘉兴市秀洲区、嘉善县、桐乡市、湖州市南浔区和上海市青浦区、嘉定区略有出入。研究区地处中国传统水乡稻作农业典型区域,随着唐宋以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区内城镇和商品经济发达,文化底蕴深厚。研究区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包含大量可挖掘的地理信息,对于探索区域历史乡村聚落数据重建方法具有独特优势。
2.2资料来源
清代地方志中常见对于当地乡镇聚落地名的详细记录。本文的主要资料,即来源于清同治《苏州府志》(1874年编成)29~32卷“乡都图圩村镇”记载的聚落地名及其所属基层区划记录,具体包括当时苏州府9个辖县共计11340个聚落(村落和市镇)地名,以及这些聚落所在的乡/都、都/区、图等三级基层区划隶属信息(表1)。将上述地名和基层区划信息录入并结构化,建立清代晚期苏州府聚落地名数据库。
本文所用现代苏州地名数据源自百度地图2019年12月苏州市居民点、道路和公交车站POI数据、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市的地名志和地名图、《苏州老街志》等,综合以上数据源制成具有地理坐标的现代苏州地名库。清代晚期苏州府及辖县边界、水系数据源自CHGIS和《清朝地图集(同治至宣统卷)》。府县治所城市的城垣空间范围采用Xue等的重建结果。
2.3古今地名匹配概念模型
由于以人工考证方式进行历史聚落地名定位繁琐耗时,本文提出基于古今地名匹配的历史聚落地名自动定位研究构想:通过对相同聚落实体历史地名与现代地名差异程度和特征的对比实证研究,总结地名变化规律,制定比较古今聚落地名相似度的规则,令计算机识别、关联、匹配同一聚落实体的古今地名,将相应现代地名的地理坐标赋予历史地名,实现历史聚落地名的空间定位(图2)。
2.4历史聚落地名定位方法
2.4.1古今聚落地名变化特征
地名变化指的是地理实体位置不变而名称发生改变的情况。地名作为人们日常生活中表述地理信息的语言工具,具有稳定性特征;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有些地名又难免变化,具有多变性特征。稳定性和多变性是地名演变过程中事物两个方面的统一体。对于古今地名不变的情况,地名匹配即等同于现代汉语文本的地名解析,主要处理地名分析、同名异地、地名消歧等问题;对于古今地名发生变化的情况,可以通过分析和归纳地名变化规律,制定古今地名的关联匹配算法。
已有学者总结了一些中国古今村落地名的变化规律。褚亚平等系统总结了汉语地名在语音、语词结构、用字、含义变更、同实异名、古今随变、地名休眠与复活等方面演变的特征,认为乡以下的中小型聚落名称及大部分自然地域名称在历史上的变动很小。然而,一些实证研究显示明代以来有数量可观的村落地名发生过变化,并归纳总结了若干地名变化的规律。唐力行对明代至民国时期安徽歙县、休宁和绩溪的1134个村庄地名变化逐一考释后发现,各县不同时期大约有20%~40%的村名发生变化或消失;村名的衍变一般有5种情况,即谐音、增减、分解合并、义变、无规则变换;王振忠以明清徽州地名为研究对象,利用地方志和民间文书等史料分析了当地村名“雅化”的社会地理背景,认为在村庄建立之初定居点的命名多冠以定居者的姓氏,而随着村落主人的改变,村名就会以雅化的方式发生改变,地名雅化的原则有谐音、对姓氏笔画的增减等;殷亮以清代地方志记载的江苏泰州1174个村镇地名为研究对象,逐一考证其存废情况、更名演变和所处位置,将当地村镇地名的演变归纳为纠正、改写、雅化、讹称等4种情况。现有研究归纳的各地地名变化规律不尽一致,说明村镇地名变化具有一定程度的本土化特征,地理位置相近的同一文化区内,地名演化规律往往呈现一致性。因此本文在研究区内抽取案例区开展村镇地名演变实证研究,归纳研究区古今地名变化规律。
本文从研究区中抽取苏州市吴江区为案例区。案例区在清代晚期属苏州府辖境,与研究区同属吴文化区。对案例区开展古今聚落地名演变的实证分析,以归纳总结苏州地区古今地名变化的大致规律。案例区历史村镇地名数据,选取同治《苏州府志》卷32记载的吴江、震泽二县(略相当于今吴江区)村落和市镇地名,共1878个。案例区现代地名数据,考虑到今日吴江区城镇化水平较高、农村聚落和地名可能消失较多的情况,选用1983年吴江县地名委员会编写的《江苏省吴江县地名录》,全书共收录吴江县地名4474个,并附有县、镇、公社地名图31幅,直观反映了全县地名的地理位置,便于查找定位。通过人工考证,案例区1878个历史聚落地名共有1258个可以找到与之对应的现代地名,占总数据量的67%。未考出的620个历史地名,原因可能是村落消亡、并入城镇、地名无规律变化等,仅依靠现有数据源难以逐一考实,此处暂不讨论它们的情况。在建立对应关系的1258组村镇地名中,古今地名演变特征如表2所示。
2.4.2聚落地名匹配规则构建与表达
根据以上对案例区地名语词结构和演变特征的研究,设计基于相似度的古今村落地名匹配规则,将研究区的聚落地名T描述为:
式中:Pre和Pos表示前置词和后置词;S表示专名;G表示通名;GA1~GAn表示多重通名;Pre、Pos、S、G和GA1~GAn都是组成聚落地名T的语素(W)。
2111,W12,…,W1m和与之相应的T2的n个对位语素W21,W22,…,W2n存在5种对应关系(Cor),即有无、相等、谐音、近似谐音、不同。有无即对位语素T1212有,判断函数位ISNUMBER(FIND(W1m,W2n));相等即对位语素汉字完全相同,判断函数位IF(W1m=W2n,1,0);谐音即语素W1m的汉语拼音(Spell1m)与对位语素W2n的汉语拼音(Spell2n)相等,判断函数为IF(Wspell1m=Wspell2n,1,0);近似谐音即语素W1m的汉语拼音与对位语素W2n的汉语拼音有70%及以上的重合度,判断函数为IF(W1mspell≈W2nspell,1,0);不同即对位语素的汉字和拼音都不同,且拼音重合度低于70%,判断函数为IF(W1m≠W2n,1,0)。语素W的5种对应关系(Cor)值设置为:有无=0,相等=2,谐音=1.8,近似谐音=1.4,不同=0。经对比认为以上方法计算的古今地名相似度值与人工考据结果较为相符。
2.4.3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
由式(1)将清代晚期苏州府聚落地名数据库与现代苏州地名库中的地名分解为独立语素。对于晚清地名库的第i个历史地名,根据地名相似度计算方法(式(2)),遍历现代地名库的所有地名,依次计算历史地名和现代地名的相似度值;相似度值的取值范围为0~1;取案例区的古今地名相似度值与实证研究结果反复对比,确定以0.6为古今地名匹配的最低阈值;相似度值低于0.6视为无效匹配;重复此过程,直到所有历史地名实现遍历。
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研究区部分区域古今地名差异度大导致匹配率低,因而考虑增大匹配单元的空间粒度:利用历史地名库的基层区划信息,以第三级基层区划“图”为单元对地名进行分组,仅对组内相似度值最大的地名(称为锚点)实施古今地名匹配,然后将组内其他地名关联到锚点上。若组内所有地名的相似度值都低于最低阈值(0.6),以原始文献的文本顺序为依据,取紧邻该组的前后组锚点地名坐标平均值生成该组的虚拟锚点,确保所有历史地名实现匹配(图3)。
3 结果分析
3.1历史聚落空间重建结果
利用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对同治《苏州府志》卷29~32的11340个苏州聚落地名记录以第三级基层区划“图”为单元,分2506组进行空间定位;每组平均包含约4.5个聚落地名。根据CHGIS复原的1820年府界和水体面测算,苏州府陆域面积约为4895.21km2,如此则每个地名组的平均面积约1.95km2,空间分辨率约1.4km× 1.4km;空间重建结果如图4a所示。该算法仅对21%左右的高相似度值古今地名组(锚点)实施直接匹配和空间定位;其他地名通过关联同组锚点,以文本形式存储于相关锚点的属性表,并对关联村落的数量进行计数统计,但不作直接的空间展示(图4b)。该算法对于研究区古今地名的关联匹配率达到98%以上;加上虚拟锚点后,总匹配率达到100%(表3)。抽取案例区吴江、震泽2县的重建结果与人工考证结果进行对比检验,发现计算机对锚点地名的匹配结果(共494组)中,有474组(96%)与人工考证结果相一致,说明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复原的历史聚落空间定位结果具有较好的可靠性。3.2聚落集聚特征分析
为描述聚落的集聚特征,挖掘其形成的人地关系动因,对重建的锚点及各锚点关联的村落数量进行核密度分析,并结合清代苏州地区的社会经济背景探索聚落分布的特征和机制(图5)。
清代晚期研究区聚落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集聚特征。其中,苏州府城以西的地区存在一个明显的高密度区,该地区位于苏州府城的阊门外(西北门)以西,东起阊门至胥门(西南门)的护城河一线(古称南濠,今南浩街一带),西至枫桥与京杭大运河相连,西北至虎丘;区内拥有阊门河、山塘河(阊门—虎丘)等数条支线运河,水上交通十分便利。该地区虽处城外,实为清代苏州的工商业中心,集中分布着棉纺织、碾米、榨油、印刷、草编等众多行业的手工业工场,居民密集,景观与城市无异。
黄埭、浒墅、望亭、光福、木渎、横金(今吴中区横泾街道)、渡村、东山、陆墓(今相城区陆慕)、尹山、唯亭、甪直、车渡(今相城区车渡村)、千墩(今昆山市千灯古镇),以及同里至八斥(今吴江区八坼街道)沿线、平望至莘塔沿线形成了聚落分布的次级密集区。这些区域围绕苏州城和西郊地区形成明显的多层同心弧分布格局:西侧内层弧为黄埭、浒墅、木渎、横金,西侧外层弧为望亭、光福、渡村;东侧内层弧为陆墓、尹山,东侧外层弧为车渡、唯亭、甪直、同里。此外,南部的千墩、莘塔、平望、东山等聚落次密集区也呈现出一定的些向心分布特征。聚落密度分布呈现的空间特征,说明研究区可能存在一个以苏州城和西郊地区为中心的聚落网络等级结构。为探索该网络结构内部的城乡关系,本文将进一步对研究区内的市镇和乡村聚落进行空间分析。
3.3城乡关系分析
空间自相关分析可揭示空间变量的分布是否与邻近的变量有关,分为全局空间自相关与局部空间自相关。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Bivariate Moran's I)可以有效反映两类变量空间分布的关联与依赖特征。本文采用OpenGeoDa软件对各锚点关联的市镇和乡村聚落数量进行双变量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图6)。结果显示,HH聚集多出现在苏州府城近郊,此外主要分布于光福、吴江—震泽京杭运河沿线、昆山—新阳和常熟—昭文中东部等地;HH聚集反映当地的乡村聚落分布有向附近市镇集中的态势。HL聚集多分布在昆山中部、苏州城西部、横泾半岛等地,反映这些地区存在密集的村落,但缺乏市镇的分布。LH聚集主要出现在常熟、昭文北部地区,显示当地市镇较为孤立,周围缺少乡村分布。
清代晚期,水路运输仍然是苏州一带最主要的交通运输方式,聚落网络等级结构的维系依赖于航道的沟通。城乡聚落如何向主要航道聚集,也是判断研究区城乡关系的重要指征。因此,本文采用缓冲区分析法进一步统计城乡聚落的沿航道分布特征。清代苏州航道主要可分为内河、长江、湖泊等3类;内河航道主要有京杭大运河、元和塘(苏州—常熟)、浏河(苏州—太仓)、吴淞江(苏州—上海)、胥江(苏州—太湖),以及白茆浦、许浦、福山塘、山前塘等(以上主要在常熟、昭文境内);湖泊航运主要有太湖、阳澄湖、澄湖等。以内河航道、长江江岸、太湖等湖岸为轴线,对研究区城乡聚落分别进行100m、500m、1000m的缓冲分析,计算缓冲区内乡村和市镇聚落的数量(表4):坐落在内河、长江、湖岸沿线1000m范围以内的乡村聚落共3268座,市镇聚落共66座,合计3334座,占研究区聚落总数的29%;市镇聚落中,有66座分布于靠近航道的1000m缓冲区内,占研究区市镇聚落总数(119座)的55%;乡村聚落中,位于航道1000m缓冲区内的数量(3268座)仅占乡村聚落总数(11221座)的29%。研究区市镇聚落更倾向沿主要航道分布,乡村聚落分布则未明显呈现相应态势。
总的来说,清代晚期研究区聚落空间分布格局呈现空间集聚特征,聚落分布具有明显的单中心和数个次中心,形成了聚落网络等级结构,但是其内部城乡聚落空间联系特征较为复杂。在工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府城近郊,既出现典型的乡村—市镇—城市集聚体系,又存在部分地区乡村聚集而市镇缺位的情况;仅有约半数市镇和小部分村落分布在主要航道沿线;大多数地区的乡村聚落没有普遍向县城和市镇集中的态势。结合研究区社会经济史背景分析发现:①在产业结构上,尽管清代晚期苏州地区工商业较为发达,但农业仍是当地的主导产业。分布特征显示大多数乡村聚落仍以务农为主,聚落与耕地联系紧密,与市场的联系未在空间上明显呈现。②从生产方式上看,清中期以后,苏州棉布、丝织两大主要手工制造业形成“散做生产制度”,由商人预先垫付生产原料与工资给予小生产者,再由小生产者将制成品交回垫付资本的商人;在这种生产方式下,小生产者不必集中在固定的生产场所,而是分别在不同的处所完成一系列的生产过程。这进一步缓和了人口向工商业市镇集中的趋势。③苏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平原,联系主要航道的有密集的支脉河网,中小船只大多可以通航,也有利于聚落的分散布置。
从区域发展空间结构的阶段性来看,研究区聚落空间结构符合社会经济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阶段的基本特征:一些地区开始得到加速开发,另一些地区仍是原来的农业经济状态,区域内的空间经济梯度开始形成;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构架在先发达起来的地区开始形成点—轴状态,开始形成有等级特征;区域的城镇居民点开始形成等级—规模体系。城乡聚落分布的变迁本质上是人口乡城迁移的结果。不同于现代工业化,依附于传统农业社会的工商业发展引起的经济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化,并不必然在人们的居住方式、居住区位中反映出来,即使在传统工商业经济最为发达的苏州地区也是如此。聚落空间格局的变化往往滞后于产业经济结构的变化,具有强烈的承继性,是人地关系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4 结论
本文基于地名匹配原理,综合古今聚落地名变化规律和历史基层区划,提出清代地方志地名记录的自动匹配方法,完成清代晚期苏州府聚落空间重建,并分析其集聚特征和城乡关系。
(1)中国历史文献中蕴藏着丰富的聚落演化信息,资料留存量巨大,记录形式比较系统,可成为开展距今百年以上聚落演化研究的重要代用资料。历史文献记录缺乏绝对位置信息,聚落空间位置获取的关键在于对聚落地名的识别和定位。以往历史地名自动定位方法主要依靠关联古代地名空间数据库实现,现有的古代地名库很少收录村落级别的微观地名,因此难以应用于历史聚落空间重建研究。
(2)本文结合现代地名匹配技术构造古今地名匹配概念模型,选取同治《苏州府志》记载的11340个聚落地名及其所属基层区划信息,归纳地名演变特征,构建地名匹配规则,提出基于相似度的聚落地名分组匹配算法,完成研究区历史聚落空间重建。本文研究方法提升了距今百年以上聚落时空分布数据的制备效率,匹配结果完整度和准确度较高,空间粒度适宜。
(3)清代晚期研究区聚落分布呈现集聚特征,聚落最集中的区域位于苏州城西郊,围绕该地有呈多层同心弧状分布的若干次级聚落集中点;城乡聚落的联系比较散漫,乡村聚落未呈现向主要航道靠拢的态势。研究区社会经济发展应处在由农业经济向工业化过渡的阶段,水文环境、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也是聚落趋于分散布置的影响因素。
本文提出的历史地名自动匹配是基于规则的匹配方法,匹配结果可靠性依赖于地名变化规律的归纳是否正确和全面。聚落地名演变受地方社会文化习俗、方言、历史事件等因素影响较大,具有明显的本土化特征;因此,本文以清代长江三角洲典型区域苏州府为研究区,得出的结论在其他地区的适用性尚且存疑,今后可基于类似思路对不同文化区的典型区域提出本土化的古今地名演化规律和匹配规则。由于近数十年来的快速城镇化,一些地区的现代地名几乎完全与古代地名失去了联系,对于这类古今差异较大的地区,本文采用虚拟锚点的方式对无法实现关联的古代地名组进行虚拟定位;未来可整合近现代大比例尺地图、20世纪80年代地名志和地名图等资料制备历史聚落地名库,缩减古今地名、新旧地名之间的时间跨度,建立连续的地名演化链,为更大区域、更长时段、更高分辨率的聚落时空演化数据重建提供参考。
来源:中国地名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