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中国夜光植物问世!充电120秒发光2小时,阿凡达成真?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29 20:36 1

摘要:你没有看错,电影《阿凡达》里那片如梦似幻的发光森林,可能真的要被中国科学家们搬进现实了!一种真正的夜光植物已经问世,阳光和LED都可以充电,充电120秒,就能发光两小时,并且可以照明看书。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7日《细胞》子刊《物质》上,《自然》杂志也进行了新闻

你没有看错,电影《阿凡达》里那片如梦似幻的发光森林,可能真的要被中国科学家们搬进现实了!一种真正的夜光植物已经问世,阳光和LED都可以充电,充电120秒,就能发光两小时,并且可以照明看书。这项研究发表在8月27日《细胞》子刊《物质》上,《自然》杂志也进行了新闻报道。

◆ 01 你没看错,植物变成了“活体小夜灯”!

这项研究来自华南农业大学和中山大学,他们打造的“发光植物墙”,由56株发光多肉组成,在漆黑的房间里,能清晰照亮人的面庞、书本的图文,甚至是一个小手办的立体轮廓。

这种夜光,不仅有经典的荧光绿,还有深邃的星空蓝、神秘的幽夜紫、热烈的玫瑰红,甚至是能调节色温的暖白光。这可能是人类历史上首次实现覆盖主要可见光范围的多色发光植物。

◆ 02 三步,给植物注入“光的灵魂”

看到这里你肯定很好奇,这究竟是怎么做到的?没有基因编辑,也没有复杂操作,整个过程高效得惊人,只需10分钟,成本仅需10元。

这不是魔法,这是材料科学的浪漫。

第一步:找到神奇的发光仙尘

研究人员选用了一种叫做“长余辉磷光体”的神奇粉末。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夜光玩具里那种材料的究极进化版。它像海绵一样,能吸收光能(无论是阳光还是灯光),然后像沙漏一样,在黑暗中将能量缓慢地以光的形式释放出来。

为了让这些“仙尘”能在植物体内安全稳定地工作,团队还给它们穿上了一件磷酸盐“防护衣”,确保了极佳的生物相容性。

第二步:拿捏“黄金尺寸”的艺术

颗粒的大小是成败的关键。太小了,虽然能轻松进入植物体内,但亮度不够,如同萤火之光;太大了,亮度是够了,却会在植物的“经脉”里堵车,动弹不得。

做科研,有时候就像熬一锅好汤,火候、食材大小,一分一毫都得讲究。

团队经过反复实验,最终找到了约7微米的“黄金尺寸”,不大不小,刚刚好,既能发出璀璨的光芒,又能顺畅地在植物体内“旅行”。

第三步:锁定“天选之子”

最令人拍案叫绝的一步来了!

不是所有的植物都能被点亮,只有“天选之子”才能承载这份光芒。

团队尝试了白菜、绿萝等多种普通植物,效果都不理想,发光物质要不就是堵在原地,要不就是分布不均,形成一块块尴尬的“光斑”,这不成了白化病版的阿凡达吗?

转机出现在一种名为女雏的多肉植物身上。通过X光显微CT扫描,研究人员发现,这种多肉的叶片内部别有洞天:它的细胞排列极其紧密、规整,细胞间的空隙形成了无数条狭窄而均匀的“高速公路”。

当发光颗粒悬浮液被注入时,这些“高速公路”能完美引导颗粒均匀扩散到整个叶片的每一个角落,从而实现了前所未有的、通体透亮的均匀发光效果。

◆ 03 秒杀传统技术,开启照明新纪元?

在此之前,实现植物发光主要靠两种方法。一种是基因改造,比如去年在美国上市的“萤火虫矮牵牛”,但它亮度极低,颜色也仅限于微弱的绿光。另一种是早期的材料注入法,但受限于材料和植物结构认知,发光效果同样不尽人意。

而这项新研究,在亮度、色彩丰富度、持久度和成本上,都实现了碾压式的超越。

未来的浪漫,或许就是走在一条由发光植物铺成的小径上,每一步都踏着星光。

这项技术可能为可持续的低碳照明提供全新的可能,从城市景观、花园路径到室内装饰,想象空间巨大。甚至,科学家们还展示了用紫外光在叶片上“写入”信息,让植物成为临时的信息板。

当然,任何一项前沿技术走向应用都需要时间。研究团队也坦言,材料对植物的长期影响和安全性还需进一步验证。但无论如何,这扇通往未来“生态照明”的大门,已经被中国科学家们有力地推开了。

一个由光和生命交织的奇幻时代,可能正悄然走来。

参考文献:

Liu, S., An, Y., Zhang, H., Li, W., Zhuang, J., Hu, C., ... & Zhang, X. (2025). Sunlight-powered multicolor and uniform luminescence in material-engineered living plants. Matter, 8, 102370.https://doi.org/10.1016/j.matt.2025.102370

Bourzac, K. (2025, August 27). Glow-in-the-dark houseplants shine in rainbow of colours. Nature News.

Pare, S. (2025, August 27). Chinese scientists create multicolored glow-in-the-dark succulents that recharge in sunlight. Live Science.

来源:徐德文科学频道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