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5年8月23日上午,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胃癌临床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的系列学术会议之“得‘胃’新生——2025年胃癌诊疗进展年中盘点”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晓东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同时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精准分层,靶握未来——专家共议胃癌治疗新进展。
2025年8月23日上午,由北京整合医学学会主办的《胃癌临床规范化诊疗能力提升项目》的系列学术会议之 “得‘胃’新生——2025年胃癌诊疗进展年中盘点”在苏州成功召开。本次会议邀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朱晓东教授和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陶敏教授共同担任大会主席,同时汇聚国内多位权威专家,聚焦胃癌HER2表达、免疫治疗及新兴靶点等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和临床实践难点,旨在推动胃癌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
朱晓东教授和陶敏教授在开场致辞中强调,当前胃癌治疗已进入靶向和免疫时代,尤其是HER2阳性胃癌的诊疗策略日益丰富,如何优化治疗选择、克服耐药及管理不良反应已成为临床关注的重点。本次会议致力于系统梳理年度重要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前沿指引。
图1. 朱晓东教授(左)和陶敏教授(右)开场致辞
第一篇章 聚焦前沿 洞见胃来
从指南更新到临床实践:德曲妥珠单抗全线布局引领HER2阳性胃癌治疗新策略
会议正式进入第一篇章,在朱晓东教授的主持下,辽宁省肿瘤医院宿濛教授首先以“2025年胃癌抗HER2治疗进展年中盘点”为主题作了专题报告。宿濛教授重点介绍了HER2表达分型的革新:《2025年版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胃癌诊疗指南》已将HER2状态从传统的“两分类”(阳性/阴性)更新为“四分类”(阴性、低表达、中表达、高表达)。这一变化源于临床需求和新药研发的推动,旨在推动治疗策略的精准化选择。
宿濛教授系统梳理了各线治疗的最新进展。三线治疗方面,《2025年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基于DESTINY-Gastric06(DG06)研究的优异结果(排除新冠相关死亡人群后,中位OS超过1年,达12.4个月),已将德曲妥珠单抗作为HER2高表达人群的Ⅰ级推荐方案,奠定其在三线治疗中的地位。二线治疗中,DESTINY-Gastric04(DG04)研究也显示出德曲妥珠单抗的显著疗效。一线治疗中,“KEYNOTE-811方案”(帕博利珠单抗联合曲妥珠单抗和化疗)仍是当前标准,但诸多新药(HLX22:新型HER2单克隆抗体;ZW25:抗HER2双抗)及联合策略亦在积极探索中,例如在2025年美国临床肿瘤学会胃肠道肿瘤研讨会(ASCO GI)上,DESTINY-Gastric03(DG03)研究更新数据证实,德曲妥珠单抗5.4mg/kg治疗组的疗效更优,在一线HER2阳性患者中的客观缓解率(ORR)达75%,且安全性更佳;RC48(维迪西妥单抗)+特瑞普利单抗+化疗/曲妥珠单抗等新方案也显示出潜力。此外,多项Ⅲ期研究如DESTINY-Gastric05、ARTEMIDE-Gastric01等正在推进,未来一线治疗格局有望进一步多元化。
图2. 宿濛教授主题演讲
破局困境:DG04研究发布为HER2阳性胃癌二线治疗提供新标准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王辰辰教授围绕“HER2阳性晚期胃癌的临床挑战和策略优化”展开深入阐述。王教授指出,HER2的表达具有时空异质性,我国胃癌HER2阳性率约为9%-11%,低于国际报道水平(15%),原发灶与转移灶之间也存在表达差异,一线治疗后高达16%-38.5%的患者可能出现HER2表达丢失,严重影响后续抗HER2治疗的疗效,因此建议在条件允许时尽可能安排再次活检。
目前,国内HER2阳性胃癌二线治疗仍缺乏标准抗HER2方案,患者预后较差,亟需高效治疗选择。王教授重点解析了在2025年ASCO上以口头报告的DG04研究的重大意义:作为首个在二线治疗中取得阳性结果的关键Ⅲ期研究,德曲妥珠单抗相比对照组显著延长中位总生存期(OS)(14.7个月 vs 11.4个月),降低死亡风险30%;2年OS率较对照组实现翻倍(29% vs 13.9%),而关键次要终点中位无进展生存期(mPFS)为6.7个月,客观控制率(ORR)达44.3%,疾病控制率(DCR)为91.9%。值得注意的是,对照组中约21%的患者后续交叉接受了德曲妥珠单抗治疗,可能削弱了OS差异,经校正后HR进一步降低至0.67,死亡风险降低33%,意味着其实际临床获益可能更大。此外,德曲妥珠单抗安全性良好,整体可控。
王教授总结,DG04研究成功破解了HER2阳性胃癌二线治疗困境,有望重塑临床实践成为新的标准治疗。她展望未来,指出HER2阳性胃癌治疗已进入“分型更精、分层更准、治疗更有效”的新阶段,ADC药物的应用正逐步拓展至前线及HER2中低表达人群,将为更多患者带来新的生存希望。
图3. 王辰辰教授主题演讲
真知灼见
聚焦HER2:精准分型与治疗新策略
讨论环节由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吴骏教授主持,南通市中医院顾小侠教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高翔教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潘宏达教授和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杨盛力教授就HER2新分型的临床意义、二线ADC药物的应用前景以及再次活检的必要性分享了见解。
专家一致认可HER2“四分类”模式显著推进了胃癌精准治疗进程,使不同表达水平人群获得更个体化的治疗策略,未来胃癌的治疗格局将更加多元。尤其对于HER2中低表达患者,可借鉴乳腺癌治疗经验,探索ADC药物如德曲妥珠单抗的应用,为传统靶向治疗机会有限的患者开辟了新途径。另一方面,基于DG04研究的突破性数据,德曲妥珠单抗有望获指南推荐成为二线新标准。该研究要求入组患者经二次活检确认HER2阳性,提示了疾病进展后HER2状态二次检测是确保后续靶向治疗精准起效、避免无效治疗的关键前提。
图4. 讨论环节(上图:吴骏教授;下图从左到右:顾小侠教授、高翔教授、潘宏达教授、杨盛力教授)
第二篇章 见微知著 共话胃来
免疫治疗与新兴靶点:拓展胃癌治疗新边界
会议第二篇章聚焦于免疫治疗与新兴靶点。在吴骏教授的主持下,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伟教授进行了题为“2025年胃癌免疫治疗进展年中盘点”的汇报。在围手术期免疫治疗方面,在2025年ASCO上,MATTERHORN研究(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方案)作为全球首个在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中取得阳性生存结果的Ⅲ期研究,公布了研究数据并同步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联合组的无事件生存期(EFS)显著改善(HR 0.71),病理完全缓解(pCR)率达19%,尽管OS数据尚未完全成熟,但已观察到显著获益趋势(HR=0.78)。基于该结果,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受理其生物制品补充上市申请(sBLA)并予以优先审评。此外,度伐利尤单抗的该适应证还获得了FDA的“突破性疗法认定”,2025年第三版《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临床实践指南:胃癌》亦将度伐利尤单抗联合FLOT方案纳入围术期治疗推荐,用于PD-L1 CPS≥1或TAP ≥1%胃癌患者。
相比之下,KEYNOTE-585研究(帕博利珠单抗联合化疗)未达到EFS和OS主要终点,今年更新的亚洲与非亚洲亚组数据仍为阴性。此外,靶免联合治疗在围术期也显示出潜力,如DRAGON IV研究中,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可显著提升pCR率(18.3% vs 5.0%),但生存结果仍需进一步追踪。李教授特别强调,对于分期较晚、肿瘤负荷较大的局部进展期患者,免疫治疗可能带来更显著的降期和生存获益
在晚期一线治疗方面,化疗联合PD-1抑制剂已成为标准方案,CheckMate649研究公布的5年随访数据进一步证实了其长期生存获益。就如何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疗效的问题,李教授指出,当前研究多致力于探索联合抗血管生成药物、双抗及ADC药物等策略。多项转化治疗研究(如FDZL-GC001、FDZL-FIX等)表明,免疫治疗联合化疗或靶向治疗能够提高R0切除率及生存率,为初始不可切除患者创造手术机会。综上,免疫治疗在胃癌整体治疗布局中,仍具有广阔的提升与优化空间。
图5. 李伟教授主题演讲
在陶敏教授的主持下,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唐曦教授带来了以“2025年胃癌新兴靶点诊疗进展年中盘点”的为主题的学术汇报。唐曦教授表示,CLDN18.2作为最具临床转化价值的靶点,在中国胃癌患者中表达率高达35%,针对该靶点的药物研发呈“井喷”态势,除佐妥昔单抗联合化疗基于SPOTLIGHT、GLOW研究确立一线标准地位外,多种新型CLDN18.2药物(ADC、CAR-T、双抗)也进入临床研究阶段,后线数据令人鼓舞。特别值得一提的是,AZD0901作为全球首个在CLDN18.2表达胃癌患者二线治疗中开展Ⅲ期研究(CLARITY-Gastric01研究)的ADC药物,其Ⅰ期研究数据令人惊艳,有望将获益人群扩展至CLDN18.2表达≥25%的中/低表达群体。
对于其他新兴靶点,如针对MET过表达/扩增的赛沃替尼、针对FGFR2b过表达的Bemarituzumab、针对TROP-2的戈沙妥珠单抗和芦康沙妥珠单抗等,相关研究也在进行中,虽然目前人群比例相对较小,但为特定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唐曦教授强调,对于临床医生而言,《2025年版CSCO胃癌诊疗指南》的更新带来了明确信号:检测范畴已不再局限于HER2、MMR/MSI和PD-L1,更需系统性地涵盖CLDN18.2(推荐等级提升至Ⅰ级1B类证据)、EBV状态及FGFR2b检测(新增Ⅲ级推荐)等更多靶点。这一重要更新从权威指南层面确立了胃癌“多维检测、精准分层”的诊疗新模式,强力推动个体化治疗从理念深度走向临床常规。
图6. 唐曦教授主题演讲
思维碰撞
探索免疫与新兴靶点的临床转化
本次讨论环节由陶敏教授主持,顾小侠教授、高翔教授、潘宏达教授和杨盛力教授就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CLDN18.2药物研发及新兴靶点应用等问题分享了宝贵见解。
专家充分肯定MATTERHORN研究为围术期免疫治疗提供的高级别证据,但指出其采用的FLOT化疗方案在国内应用较少,更常用的是XELOX或SOX方案,这提示未来需要探索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免疫联合化疗方案。且围术期治疗多由外科主导,相较于欧美更早分期(T2)即推荐新辅助,国内倾向对更晚期的患者(T3/T4)实施,存在观念和国情差异。此外,新辅助前的分子检测(如PD-L1)需要时间,医患沟通成本高,这些均限制了胃癌围术期免疫治疗的
对于CLDN18.2,专家一致认为佐妥昔单抗的获批标志着其已成为HER2阴性、CLDN18.2阳性晚期胃癌一线标准治疗,但当前单抗的消化道不良反应(如严重呕吐)较为突出,期待ADC、CAR-T、双抗等新机制药物或者联合方案,能在提升疗效的同时改善安全性。针对MET、FGFR2b等新兴靶点,专家认为它们虽阳性率低,却是精准治疗的重要拼图,而全面、规范的分子检测是实施这一切精准策略的基石,将为患者带来更长、更高质量的生存。
图7. 讨论环节
总结
会议渐入尾声,大会主席陶敏教授在总结中表示,我国胃癌诊疗依然面临严峻挑战,尤其晚期患者占比高,传统治疗手段有限。随着免疫治疗、ADC药物及双抗等创新疗法的快速发展,晚期胃癌的治疗格局正发生革命性变化,患者生存期和生活质量获得显著改善。陶教授特别强调,HER2“四分类”的革新和以德曲妥珠单抗为代表的ADC药物的广泛应用,不仅深化了胃癌的精准分型,也为HER2阳性患者提供了贯穿全线的高效治疗选择,极大推动了胃癌个体化治疗的进程。
本次会议系统盘点了2025年上半年胃癌领域的关键进展,内容覆盖HER2精准分型与ADC药物全线布局、围术期免疫治疗的重要突破,以及CLDN18.2等新兴靶点药物的研发热潮。这些进展不仅代表了国际学术前沿,更紧密结合了中国临床实践,为推进我国胃癌诊疗的规范化与精准化提供了重要学术支撑。本次会议的成功举办,为全国肿瘤医师提供了一个高质量的学习交流平台,必将助力我国胃癌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最终为更多患者带来获益。
* 此文仅用于向医学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本平台观点
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