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17.3寸的笔记本电脑不流行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0 01:19 2

摘要:17.3英寸的电脑很大,而且很多笔记本电脑还是带小键盘的,让输入很方便,但我一直没有买这么大的,我还是喜欢13.3英寸的,后来到了极窄边框就买了14英寸的!但我发现一些笔记本厂商在设计16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在追求极窄边框的时候,也没有了小键盘,反而两边设计了音响

为什么现在笔记本尤其是游戏本都不做17.3寸的了?搜了一下可选面的非常狭窄,反而是16寸的一搜一大把。

17.3英寸的电脑很大,而且很多笔记本电脑还是带小键盘的,让输入很方便,但我一直没有买这么大的,我还是喜欢13.3英寸的,后来到了极窄边框就买了14英寸的!但我发现一些笔记本厂商在设计16英寸的笔记本电脑在追求极窄边框的时候,也没有了小键盘,反而两边设计了音响,这个也是有意思的设计,让使用电脑的人更好的聆听电脑的声音!不像很多电脑设计在两侧底部!

我觉得从设计的角度,可能很多的厂商为了考虑极窄边框,为了考虑笔记本的轻便性。17.3的电脑还是全键盘我觉得太大了,有时候反而感觉有一种笨重感!回想几年前,17.3英寸游戏本确实是顶级性能的象征。巨大的身躯意味着:

更强的散热: 更大的内部空间可以塞下更粗的热管、更多的风扇,压制住那时功耗爆炸的CPU和GPU。

更全的接口: 轻松放下全尺寸HDMI、多个USB-A,甚至RJ45网口、读卡器,减少转接烦恼。

数字小键盘: 对财务、数据输入或部分游戏玩家(尤其是MMO)来说,物理小键盘是刚需。

更大屏幕的沉浸感: 在移动设备上追求接近桌面体验。

这种“大”带来了明显的代价:重量飙升(动辄3kg+),体积庞大(背包杀手),便携性几乎为零,“笨重感”是普遍共识。 这与其“笔记本”的移动属性产生了根本矛盾。

极窄边框技术的普及(2020年后加速爆发)是这场变革的核心引擎。它彻底改变了“屏幕尺寸”与“机身尺寸”的关系:

得益于四面窄边框,16英寸屏幕可以被塞进过去15.6英寸甚至更小的机身里!这意味着用户在获得更大视野的同时,并没有显著增加携带的负担。16英寸成了视觉体验升级与便携性平衡的“甜蜜点”。

极窄边框同样让17.3英寸机型变小了一些,但物理下限依然存在。即便边框再窄,17.3英寸面板本身的长宽决定了其机身宽度远超15.6/16英寸机型。当16英寸已经能提供接近老款17.3英寸的沉浸感,并且机身更紧凑时,后者巨大的体积劣势就被无限放大了。

考虑到用户体验,厂商的设计转向,核心是响应用户优先级的变化

即使是游戏本,用户也期待一定的移动性。通勤、寝室到图书馆、客厅到书房... 更轻更小的16英寸明显更友好。视觉沉浸感不再只依赖“尺寸数字”,高分(2.5K/4K)、高刷(144Hz+)、高色域、HDR以及16:10 比例(提供更多纵向内容)带来的体验升级,比单纯大零点几英寸更明显。16英寸面板在提供这些高端特性上更具成本效益和普及度。

而对于小键盘来说,这是一个有趣的权衡点。市场反馈(尤其是年轻主力消费群体)显示:

对于大量文字输入(编程、写作),外接机械键盘是更优解。许多游戏玩家(FPS、MOBA、动作游戏)更习惯主键盘区操作,小键盘使用率低。

取消小键盘释放了宝贵的C面(键盘面)空间! 这正是你敏锐发现的 “音响上移”设计的关键所在:

音质革命: 将扬声器单元从传统底部位置移到C面两侧(甚至键盘上方),声波直接指向用户,避免了桌面反射造成的音质损失和音量衰减。配合Dolby Atmos/DTS:X等音效技术,笔记本的影音、游戏音效体验有了质的飞跃。这比一个低频使用的小键盘,对娱乐体验的提升立竿见影。设计美学: 对称的扬声器开孔,也让C面布局更简洁、更平衡,符合现代审美。

从厂商的角度来说,将研发、供应链资源集中在最畅销的尺寸(14/15.6/16英寸),能极大提升规模效应,降低单个零件的采购成本(屏幕、模具、主板等)。维护一条小众的17.3英寸产品线,成本高昂且效率低下。

16英寸高性能本/游戏本成为“性能与便携平衡”的标杆。真正追求极致性能释放和最大屏幕的用户,厂商更倾向于引导至桌面替代型笔记本(Desktop Replacement, DTR)或便携式游戏主机(如ROG 幻X + XG Mobile),它们可能突破传统笔记本尺寸限制,或者干脆推荐高性能台式机 + 轻薄本的组合。

即便是17.3英寸,也并非完全灭绝。少数顶级品牌(如Alienware, MSI)在其最顶级的、不计成本的旗舰产品线上(如Alienware m18)仍保留超大尺寸选项,服务于那些预算充足、绝对性能优先、移动性要求极低的硬核用户。但这已是极其小众的选择。

所以这正好是一场“恰到好处”的进化,17.3英寸游戏本的式微,并非简单的“淘汰”,而是一场基于技术突破(极窄边框)、用户需求演变(便携+综合体验优先)、以及厂商效率优化的自然进化。16英寸凭借其在沉浸感、便携性、成本效益和设计自由度(如音响布局)上近乎完美的平衡,成为了新时代高性能笔记本的主流形态。你从13.3到14英寸再到拥抱16英寸的旅程,恰恰是这场行业变革在个人选择上的缩影。厂商舍弃了小键盘,换来了指向你双耳的澎湃音场;压缩了边框,塞进了更大更清晰的屏幕却没有撑大背包。这份对“刚刚好”的追求,正是笔记本不断进化,在性能、体验与便携之间寻求最优解的永恒动力。未来,这种精妙的平衡还会随着技术(如MicroLED、更高效芯片、新材料)和用户需求继续演变。对此大家是怎么看的,欢迎关注我“创业者李孟”和我一起交流!

来源:创业者李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