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岩山科技全称叫做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上海市,股票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上海岩合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是傅耀华和叶可,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岩山科技全称叫做上海岩山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注册地在上海市,股票2007年在深交所上市,公司的控股股东是上海岩合科技合伙企业(有限合伙),实际控制人是傅耀华和叶可,组织形式属于大型民企,审计机构是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
申万一级行业:计算机(335家)
申万二级行业:IT服务(118家)
岩山科技主要涉及到的概念有AIGC概念,AIPC,AI制药,AI智能体,AI芯片,AI语料,Sora概念,云计算,互联金融,人工智能,人脑工程,创投,华为昇腾,华为概念,国产软件,多模态AI,大数据,富时罗素,抖音概念,数据要素,无人驾驶,机器人概念,百度概念,短剧互动游戏,网络安全,网络游戏,长江三角,阿里概念,首发经济,鸿蒙概念。
岩山科技这家公司,最早并不叫这个名字,它最初的名字是“二三四五”,很多人可能对这个名字更熟悉,因为它最早就是做那个2345网址导航起家的,在十几年前,很多网民不太会打字记网址,这个产品就非常受欢迎,给公司积累了巨大的用户流量。
岩山科技的核心收入来源是互联网信息服务,这块业务占了公司总营收的85%,一年能带来5.6亿元的收入。公司通过2345网址导航、浏览器、安全卫士等一系列软件,积累了超过10亿用户。这些工具的生产过程本质是流量生意:公司先从百度、腾讯这些大平台采购推广资源,这部分推广费占到业务成本超过7成,然后通过自有软件把用户聚拢起来,最后把广告位和付费服务卖给短视频、电商等广告主。不过这门生意越来越难做,去年流量采购成本猛涨4成,直接拉低了整体利润率。
而公司正在全力押注的新方向是人工智能,其中最成熟的是智能驾驶业务,占总收入的11%,2024年营收有7000多万元。旗下控股的Nullmax公司专门研发纯视觉自动驾驶方案,用摄像头和算法替代昂贵的激光雷达,目前产品已经卖给国内多家车企,但还处于烧钱阶段。
在人工智能的深水区,公司还布局了两个前沿领域:一个是脑机接口技术,研究院正在训练能解读脑电波的大模型。另一个是岩芯数智研发的Yan架构AI模型,这种非主流技术路线让手机、机器人等设备不用联网也能运行AI。不过这些探索离赚钱还早,去年整个AI板块合计亏损176万元。
岩山科技的竞争对手也分成了两大类。首先是在它的老本行,也就是做网址导航、靠广告赚钱这块儿。这块的竞争其实挺激烈的,因为它面对的都是些大名鼎鼎的公司,比如360,它做的安全导航和浏览器用的人非常多,是行业里的老大。还有百度,它旗下的hao123导航也是老牌强者,用户认准度很高。在手机端,像阿里巴巴旗下的UC浏览器这些,也在抢用户、抢广告生意。可以说,这是它非常熟悉但压力也很大的一个战场。
更关键的是,岩山科技现在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新方向上,也就是人工智能和智能驾驶这些听起来很前沿的领域。但这里面的水更深,对手也更强大。做AI大模型,它面对的是百度、阿里、腾讯这些互联网巨头,它们要钱有钱、要技术有技术,实力非常雄厚。另外,还有一些专门搞AI的公司,或者一些新兴的创业公司,也都在这个赛道上加大马力竞争。
同时,智能驾驶这个领域,早就站着几个巨无霸了。比如百度、华为这些提供完整解决方案的大佬,还有像专注于自动驾驶技术的算法的公司,想从这里分一杯羹,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财务情况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6.6亿元,较上年增长了17%,这主要得益于传统互联网信息服务业务的稳定增长,以及新布局的人工智能业务从几乎零起点实现了爆发式的收入跃升。然而,表面的收入增长背后,是公司整体盈利能力的急剧下滑。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只有3000多万,同比暴跌了90%,扣非净利润更是大幅缩水94%,仅为1600多万,这种增收不增利的局面,核心原因在于高昂的转型投入和对未来的战略性押注。
互联网业务作为公司当前的营收基石,收入增长15%到5.6亿元,但成本压力明显增大,营业成本上涨超过40%,导致其毛利率从上年47%降到了35%。与此同时,被视为公司未来增长引擎的人工智能业务板块虽然收入激增,达到7000多万元,但成本增速更为惊人,导致该板块整体毛利率仍为负值,处于投入大于产出的阶段。为了支撑人工智能领域的突破,公司研发费用飙升至2.4亿元,同比激增168%,占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36%。管理费用也大幅上升68%,达到2.6亿元,其中员工持股计划费用是重要推手。销售费用同样增长显著,达到89%。这些激增的费用,尤其是巨额研发投入,是吞噬当期利润的最主要因素。需要警惕的是,公司收购Nullmax形成的14.4亿商誉悬在头顶,相当于净资产规模的15%。
不过,公司的财务根基依然极为稳固,偿债能力堪称优秀。截至2024年末,公司总资产超过105亿,而负债总额不到2.5亿,资产负债率低至2.4%,这在A股中算是最低的一档,财务结构非常健康,短期偿债风险极低。公司账上货币资金超过16亿元,同时持有高达53亿的交易性金融资产,主要就是理财产品,两者合计近70亿的类现金资产,为公司持续投入人工智能研发和抵御市场风险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总的来说,上海岩山科技的核心逻辑就是一场豪赌式的技术转型,它拥有宝贵的资金储备,也敢于投入研发,构建了智能驾驶、脑机接口、生成式AI三条技术战线。这场转型的成败,关键就看未来几年内,能不能至少有一条技术路线能实现大规模商业化落地,不过公司深厚的现金储备和极低的负债水平,为公司度过这段投入期提供了强大的安全垫。
巴菲特视角看行业先看“护城河”,岩山科技涉足多个领域,它们的护城河深浅不一。互联网信息服务这块,竞争相当激烈,用户获取和留存成本高,广告主预算不断向新兴的短视频和直播平台倾斜,这就像一片红海,新玩家很容易冲进来搅局,护城河相对较浅。
而人工智能领域则展现出不同的景象,在智能驾驶这块,国家政策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技术门槛也较高,尤其是核心算法和工程化能力,构成了较深的护城河。
更引人注目的是脑机接口和类脑智能领域,这里的技术壁垒极高,需要顶尖的人才和长期大量的基础研究投入,比如构建能够理解海量脑电信号的模型,其复杂性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深沟。
至于生成式AI,虽然大模型的训练成本本身是一道门槛,但开源技术的普及和快速的迭代也可能让领先优势不那么稳固,更像一场持续的军备竞赛,多元投资业务则比较依赖管理者的眼光和市场时机,护城河并不稳定。
估值层面,行业呈现出分化。互联网业务由于增长放缓,估值相对平稳甚至偏低,而人工智能领域,尤其是像脑机接口和具备核心竞争力的智能驾驶技术,因其稀缺性和巨大潜力,往往能获得较高的估值溢价,但也要注意其中的估值泡沫。
而且,人工智能领域的风险绝对不小,技术迭代的速度可能是最大的挑战,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领域,今天的领先技术明天可能就会被颠覆。商业化落地的难度是另一个现实障碍,从实验室的突破到大规模的市场应用,从技术可行到成本可控、用户接受,每一步都充满挑战。
岩山科技最早是在2005年成立的,最开始的名字叫“二三四五网络”,核心产品就是咱们很多人电脑浏览器一打开就看到的那个“2345网址导航”网站。这个业务听起来很简单,但当时流量非常大,因为它帮不熟悉互联网的用户把一个一个常用的网站都收集整理好,点一下就能直接访问,非常方便。公司就通过这个页面上展示广告来赚取收入,这是它的第一个发展阶段,依靠网址导航业务积累了大量的用户和最初的资本。
公司发展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在2014年,公司借壳海隆软件登录资本市场。上市之后,公司的主营业务就更加明确了,一方面继续深耕原有的互联网信息业务,就是网址导航和相关的广告推广;另一方面,公司敏锐地捕捉到了当时金融科技的风口,开始尝试开展金融软件业务,并为之后的转型埋下了伏笔。
到了2017年左右,公司看到了消费金融市场的机会,依托自己庞大的用户基础,开始重点发展互联网消费金融业务,也就是通过自家的平台向个人用户提供小额贷款服务。这项业务一度成为公司非常重要的收入和利润来源。但随后,国家针对互联网金融领域的监管政策不断加强,行业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这块业务面临着调整和收缩的压力,公司也意识到了单一业务的风险,开始认真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
于是,近几年来,公司进入了重要的战略转型期。为了更准确地反映公司业务的变化和未来的战略重心,公司在2023年正式将证券简称从“二三四五”更名为“岩山科技”。这个名字的改变,标志着公司不再仅仅是一家传统的互联网流量公司,而是希望向科技创新领域进军。
每天拆解一家上市公司,我们下期见。
来源:深空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