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县:奋力描绘“以水兴旅”新画卷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8-30 09:41 1

摘要:贾岛任长江县主簿时间,崇拜贾岛的文人雅士会聚长江县,吟诗唱和,把酒言欢,其后,从晚唐到五代就有不少诗人寄诗赠他,数十名诗人到过长江县并留下怀念贾岛的诗作,形成“晚唐诗人会聚长江县”的壮观景象。

唐代著名诗人贾岛曾主簿长江县,长江县的遗址位于今四川省大英县回马镇长江坝。

贾岛任长江县主簿时间,崇拜贾岛的文人雅士会聚长江县,吟诗唱和,把酒言欢,其后,从晚唐到五代就有不少诗人寄诗赠他,数十名诗人到过长江县并留下怀念贾岛的诗作,形成“晚唐诗人会聚长江县”的壮观景象。

离长江县的遗址不远处,涪江大英县回马镇段新建的防洪堤上,节假日中,外地旅客纷至沓来,站在防洪堤上,眺望追古惜今,感慨万千,眺望涪江美景,心旷神怡。

“大英县把防洪堤建设与江河景观,人文景观,文旅产业融合,水旅发展经验值得探索。”中国水文化研究协会副会长张先龙感叹直言。

遂宁市大英县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速推进的时代背景下,凭借独特的水资源优势,以创新为笔、以实干为墨,全力推进“以水兴旅”战略,一幅幅“以水兴旅,以旅护水,以景宜人”的生态画卷川中大地徐徐铺展……

融合 “水文化”建设 打造“水旅名片”

水文化载体着人们创造的一切与水有关文化现象,包括水形态、水工程、水工具、水环境、水景观等。

水文化是水旅发展内核。

地处长江上游的大英县资源富集,物产丰饶,被誉为川中地下“古盐湖”。全县共有大小河流62条。全县水资源总量1.19亿立方米,人均水资源量314立方米。全县建成各类水库19座,已建成堤防工程21段,总长度27.17公里。建成设计输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以上的渠道15条。建成各类生态湿地、生态廊道12.58公里(其中湿地公园5.8公里,河流生态带6.78公里),建成郪江河湖公园1处,确定寸塘口水库、四五水库等水利历史建筑2处,流域水域环境得到明显提升。

大英水文化底蕴深厚,有文化和旅游部确定的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和“世界近代石油钻井之父”的卓筒井制盐文化,有东汉时期遗留的古郪国文明。建县以来,大英赓续“无中生有、有中创优”的精神,积极融入巴蜀文化氛围,充分利用郪江有利的水资源和大英独特的盐文化,创造性地建设了中国死海、浪漫地中海、丝路奇幻城、卓筒井大遗址公园、城区采和湖等创意型、体验式涉水旅游景点和涉水人文景观,在探索挖掘涉水文化方面做了艰辛的工作。成都理工大学传播科学与艺术学院原院长、党委书记刘迅认为,大英县水文化工作有目标、有措施、有路径、有办法,推行得扎实、抓出了成效。四川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蔡尚伟认为大英从水生态治理、水生态文化建设、水科技创新、水相关产业转型升级等方面入手探索出了具有川中文化特色的大英水文化之路,对大英文旅事业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融合乡村水利 打造“水美乡村”

孟秋时节,天高地迥。

秋色中的大英,硕果飘香。一条条水渠似玉带环缠山间,一座座水利工程星罗棋布于葱绒的群山之中。

位于大英县宋井挑园景区的为干屏村的村民正忙着收获蔬菜。

“县上在我们村实施水水利项目,助力乡村旅游发展,我们农户的产品都是在景区出售,农闲时还在景区打工,收入增加了,生活水平提高了,日子愈过愈好”村民张翠容介绍说。

大英县在卓筒井镇干屏村实施水保项目综合治理项目,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4.29平方公里,其中坡改梯79.85公顷,保土耕作1075.41公顷,修建排灌沟渠3.11千米,进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项目实施后,过去荒山坡变成了“花果山”,“瘦地”变成了“生态田”,在此基础上,为干屏村大力发展桃树种植产业,依托宋井桃源景区,努力打造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

水利作为基础性公共设施,通过水资源调配、防洪减灾和生态修复等功能,为文旅产业提供稳定环境支撑。

大英水利的发展为宋井桃源文旅项目提供了水资源保障、生态支撑和体验场景创新通过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融合,形成“文物保护+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的协同发展模式。‌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确保千亩桃园稳定供水,形成“宋井甜”品牌基础‌文旅场景构建‌:利用盐卤资源开发温泉民宿、盐浴汤池等特色项目,年均吸引游客超150万人次;完善大英河综合治理,确保景区在汛期安全运营,每年泼水狂欢节单日接待游客突破万人次。蓄金水库等水体景观与千亩桃园形成“十里桃源观赏带”,构建“宋驿-宋村-宋节”游览动线;卓筒井制盐技艺展示需稳定水源供给,水利工程保障了古法制盐工艺流程的常态化展演。

“乐享土门”位于大英县隆盛镇土门垭村,距大英县城10公里,距市主城区17公里,幅员面积4.2平方公里,总人口2963人,人口集中居住率达75%,为遂大融城发展示范区、省级中药材现代农业园区核心区。

大英县水利与文旅的深度融合为土门垭村提供了稳定的水源保障。通过“五横六纵”生态水网和河长制管理,确保了农业灌溉和居民用水需求,同时通过水库管理体制改革和灌区现代化改造,提升了水资源利用效率,为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提供了稳定支撑。水利建设与生态治理相结合,形成了“山水怡情卷”“百草相宜卷”等景观篇章,通紫薇步道、滨江智慧跑道等设施,将自然景观与康养、研学功能融合,打造了“中医药博物馆”核心区。水利资源与中药材种植、加工形成闭环。通过妻江综合治理,保障了中药材种植的稳定供水;同时利用水利设施发展药膳、康养饮品等衍生品,形成“药食同源”产业链,年产值达2689万元。

近年来,大英县把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水美新村建设重点,将灌区续建配套、水土流失治理、河湖连通、农村供水等水利项目优先安排在水美新村,全县共投入项目资金1300万元,大力改善试点村生产生活条件。另一方面,充分发掘当地产业、环境、地理等特色资源优势,提前做好产业发展规划,以产业为导向,布局水利建设设施,注重农田水利建设与现代农业、林业、乡村旅游等产业有机结合,强化山、水、田、林、路、园、环境综合治理,全县建成水美新村7 个。

秋色里假日里,斗笠码头人头攒动,一艘艘游船在湖光潋滟的水面来来往往。

斗笠码头是大英县玉峰镇斗笠村在乡村旅游中打造的特色项目,该项目充分利用地理优势,借助四五水库资源,开发水上娱乐活动。由斗笠村26名村民筹集资金30万元建设,“村民”摇身变“股民”,同时还将全过程参与项目的运营管理,村民真正成了乡村振兴的参与者、支持者和受益者,同时正带动周边20余名村民就业,为乡村旅游发展激活“水引擎”。

融合项目建设 打造 “水利景观”

郪江,全长145公里。发源于中江县太平乡的胡家瓦窑,由西向东流经三洞、白果、民主、广福、马安、石龙等地,又沿三台、中江两县县界向南延伸,至普兴的二水口出境入遂宁市大英县,奔流65公里后汇入涪江,是涪江的一级支流,它淋漓尽致地反映了郪江的悠久历史和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

秋日里的郪江舒缓地穿城而过,河畔的县城恬美如诗。

在大英县城人来人往郪江生态湿地公园,四处层林叠翠,清流蜿蜒处,水草静寂,清新的空气与浓浓的人文气息扑面而来。

在郪江县城河畔,蓬莱镇居民邓世全告诉我们:通过几年的治理,郪江岸绿了,水清了,成了大英一道靓丽的风景线,成了大英旅游一张绿色流动旅游名片。

近年来,为推动“以水兴旅”战略落地生根,大英县将建一处工程就是建一处景观的理念融入水利重点项目之中,确保水利工程建成就是一处景观。对涪江、郪江等主要河流进行了综合整治,实施了河道清淤、堤岸加固、生态护坡等工程,不仅提高了河流的防洪、灌溉能力,还改善了水生态环境。

在旅游项目开发方面,大英县充分挖掘水的文化内涵和旅游价值,打造了一系列特色水旅项目。浪漫地中海水上乐园,以其独特的海洋主题和刺激的水上游乐设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体验;丝路奇幻城的水上实景演出,将历史文化与水元素完美融合,为游客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此外,大英县还积极发展水上运动、温泉养生等新兴业态,丰富了旅游产品供给。

为充分利用水资源,大英县依托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水库、拦水堰、引水渠等水利工程,通过环境治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创建水利风景区、河湖湿地公园。目前全县已建成省级湿地河湖公园1个,在郪江大英县段建设1500米的亲水栈道,涪江大英段回马工业园区段防洪堤在规划建设中,将绿道和周边旅游纳入规划建设内容;祥凤寨水库库区目前已成为大英旅游胜地。

“以水兴旅”战略的实施,不仅带动了大英县旅游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的转型升级和乡村振兴。据统计,今年以来,大英县水旅项目接待游客数量和旅游收入均实现了大幅增长,为当地居民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十四五”期间,大英投入41.375亿元构建“五横六纵”水网,实施了三座病险水库整治,涪江、郪江大英段防洪堤治理等一大批水利项目,为大英文旅项目提供持续发展动能。2023年宋井桃源获评四川省文化旅游融合示范项目,获得1200万元补助资金,进一步强化水利与文旅的深度,

“展望未来,大英县水利局将全面贯彻省市文旅大发展的会议文件精神,坚定不移地围绕县委六届十七会议提出的“以水兴旅”战略,不断创新发展模式,提升旅游品质,努力将大英县打造成国内知名的水旅融合旅游目的地,奋力抒写“以水兴旅”的新华章。”大英县水利局党组书记黄辉兵如是介绍。(白波 戴雄文)

来源:西部发展政务号遂宁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