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战争、孩子、街头混乱。这些词听起来像是离我们很远的故事,但其实影响就在身边。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的“法国”那个印象,会不会一夜之间变了味?2023年那个夏天,法国的骚乱像野火一样蔓延,警察、愤怒的少年、无数普通家庭,谁都不安生。新闻里的“法兰西”,渐渐成了镀
战争、孩子、街头混乱。这些词听起来像是离我们很远的故事,但其实影响就在身边。你有没有想过,我们熟悉的“法国”那个印象,会不会一夜之间变了味?2023年那个夏天,法国的骚乱像野火一样蔓延,警察、愤怒的少年、无数普通家庭,谁都不安生。新闻里的“法兰西”,渐渐成了镀上一层陌生光的遥远名词。
可要是站在十几年前,法国人心中还有一个近乎神圣的名字。2010年他们做过民调,问:谁是最重要的法国人?结果出人意料,让人有点琢磨不透——44%的人把戴高乐放在首位,远超拿破仑,而且左右派政客都争着扯上戴高乐的大旗。换句话说,今天的法国,无论政治风吹怎么变色,几乎没人敢批评戴高乐。这是挺奇怪的,毕竟拿破仑一直是世界史里的超级巨星,野心和功绩都大得耀眼,但法国人自己却没这么追捧他。究竟为啥?
或许得把视角转一转。你看,马克龙的办公室里,桌对面挂着戴高乐的画像,旁边摊着《战争回忆录》,简直像拜大神仪式一样虔诚。法国的尊严这事,说起来好像很虚,可二战那段,戴高乐确实顶住了被全国背叛的压力,还硬把法国拉进“四大国”的队伍。他为什么始终能让法国人心里理直气壮?我觉得答案不同寻常。戴高乐不是那种“横冲直撞”的扩张者,他更像是个在泥泞中不肯低头的老人。
戴高乐的命运,翻来覆去像没完没了的逆风棋。他不是天生的赢家,远不是什么“顺风顺水大人物”。成长的头几年,说白了和无数普通家庭一样,父亲是老师,母亲很严格。小戴高乐喜欢读书,有点内向,又格外理想主义,进了圣西尔军校——据说这地方只有最牛的青年才进得去,可以想象他小时候的压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来了,没等戴高乐找准人生方向,就让他被丢进了欧陆最惨烈的战壕。他两次受伤,还死磕地回到前线,最后被德国人俘虏——直接判死局那种。被关押近三年,在阴冷的战俘营里戴高乐不断琢磨怎样逃出去,可惜都以失败告终,还被转手押送了六个营房。他那时候给母亲写信,说自己是个活死人,这话挺扎心,你能从字里行间读到一个年轻士兵的自我怀疑:是不是自己根本就不配当军官了,战争后是不是只能随便混下去。其实那个年代,法国军官就像一家人似的,彼此间很要面子也很讲荣耀,这种打击一下子把他摔进深井——但他没有认输。
等到一战结束,戴高乐回到法国,没做别的,还是死磕军队。说起来有点像那种“执念很深”的人,别人可能会选择转行或走仕途,他反而埋头教书、研究军事理论,还一连写了好多本书。那时候戴高乐没啥名气,也没人真正信服他的“机械化战争”观点。他的思想其实被德国军人抄了,讽刺的是后来的闪电战、坦克突进,全都是德国人拿来打败法国。谁能想到呢,明明曾经说得头头是道,可没人听,还成了背景板。
二战爆发,法国很快就风雨飘摇。1940年的那个凌晨,戴高乐还在国防部工作,眼见全法国的领导层都快“举白旗”,他心里憋着一团火。你说那时他是不是绝望?也许是,但他偏偏不肯认栽,直接飞去伦敦想找丘吉尔“打个主意”。法国临时政府果断地把他开除,还判了死刑。那种背后捅刀、全体不支持的感觉,比个人命运的起伏更狠。丘吉尔却看对了人,给了他一席之地,让戴高乐在BBC上号召全国抵抗。有人说那场广播之后,法国才有了第二条战线,一个“自由法国”诞生了。戴高乐那种“咬着牙不认输”的劲头,感染了不少从事反抗的普通人——他的孤独其实是法国民族精神在低谷中的孤注一掷。
后来的事,大家多少都听说过。戴高乐在法国和殖民地零敲碎打地拼起了抵抗力量,等到四四年,他踏上香榭丽舍大街,带着解放法国的队伍走过来。那种场面就算放在今天,也能让任何一个法国人泪目。我有时候想,人的品质,跟踩过多少泥地有关。戴高乐的所谓“伟大”,不是无敌,而是跌倒了还能再站回原地。
可是人的命运总不会让你一直顺风。巴黎解放之后,他做了两年共和国主席,但很快就被政坛上的混乱逼得下台。小党派、利益团体换着花样拉扯,搞得戴高乐心生倦意。那个年代的法国,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让政府垮掉。他看到将来的危险,但没几个人听得进。这种感觉你很可能也体验过:明明自己瞧准了大趋势,却发现全世界都不想改。等到十年后,阿尔及利亚危机成了压垮第四共和国的最后稻草,法国人又重新想起了那个“外号叫将军”的老人。
戴高乐重返政坛时,已经68岁,头发花白,走路都不太利索。可全法国都望着他,他能拒绝吗?他做出的第五共和国宪法,改变了法国几十年的游戏规则。总统权力变得异常集中,经常让人批评他“有独裁的魂”,但现实偏偏需要这样有人掌舵的局面。谁都怕混乱再来一次,“有一个能把法国拢住的人,总归比谁都甩锅的强”。宪法之争,今天看或许已成旧闻,但戴高乐的那股子“逆势求稳”的劲头,还是让政治生态不敢动摇。
他其实很骄傲。不是客气的谦君子,更多时候你觉得他有那种“不服就干”的倔强。可他从来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头里。他始终把法国当成了童话中的公主,甚至有点宗教情结——如果法国不能伟大,就不配叫法国。这种理想主义带点偏执,也带点纯净。他执政的十年里,不管被反对声音弄得多烦,他都把自己的目标压得很高。哪怕后期受了不少批评,一旦觉得自己被法国人“抛弃”,就毫不恋栈地辞掉了总统。第二天就搬离总统府,不领一分钱工资,还因为没有自己的房子,要去朋友家借住。
这样的场景,说实话,现在的政客很少有。你很容易看见那些人为了权力拼个你死我活,可戴高乐却“拿得起放得下”,只靠写书挣来的稿费过活。这种谨慎,多少有点古怪,但倾斜着一股沉静的高尚。他去世的时候,成百上千的普通人冒雨献花,巴黎一夜变得肃穆,各类媒体都在惋惜“法国的橡树终于倒下”。那种凝聚力,不是吹出来的。
最后说个题外话。历史上哪怕是“天下第一清官”,一粒米都有斤斤计较。戴高乐也许并不“清高”,但他的廉洁与高尚,倒是让人想起了那些老派人物。他不完美,但够真诚,够坚韧。今天法国人还会问,大人物和大国混得跌跌撞撞,到底应不应该设想国际社会有一个“戴高乐”角色?他不是完美的答案,却是那个黑暗里试过奋力一搏的人。
人到底要活得多拧巴,才能在乱世里不改本心?法国有橡树,中国有松柏,世界的风暴过去,人们记住的,可能就是那一棵矗立不倒的树。
来源:历史记录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