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宝琴根据自己所走过的地方,做了十首怀古诗,每一首似乎都寓意深刻,众人猜测一番,都没有猜中。
一、第51回 本回概述
宝琴根据自己所走过的地方,做了十首怀古诗,每一首似乎都寓意深刻,众人猜测一番,都没有猜中。
袭人之母病重,哥哥花自芳要接袭人回去奔丧,凤姐从衣着、行李、跟随人员等各个方面做了一番详细的检查与交代。
袭人去后,怡红院没了主事人,晴雯麝月暂时负责宝玉的起居,夜里宝玉要喝茶,麝月起来伺候。
麝月出去如厕,晴雯悄悄跟出,本想唬她一下,不想寒气透骨,回屋便伤了风,第二天,鼻塞声重,宝玉便叫人传进一个大夫来,看了病,开了药方,宝玉一看便急了,因为里面有一些药力很大的配药。
又请王太医来开了药,方放了心。
凤姐、贾母、王夫人商议,天气寒冷,要不要在大观园里设一个临时食堂……
二、宝琴十首怀古诗的谜底
宝琴自小随父亲走了大半个天下,见识广博,根据走过的地方,做了十首怀古诗。这十首怀古诗的谜底不但难倒了书中人,也难倒了研红的各路英雄豪杰。
到底每一首的谜底是什么?原文说的很清楚:
“大家猜了一回,皆不是。”
也就是说宝钗、探春等这些绝顶聪明,又处于同一时代的人,竟然大部分或者全部都没有猜着,那么我们猜着的可能性有多大呢?因此我认为,我们完全可以图个乐趣,知道一种可能性就行了:
其一 赤壁怀古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喧阗一炬悲风冷,无限英魂在内游。
谜底:棺材或法船或战船模型或走马灯,个人以为走马灯更贴切。
其二 交趾怀古
铜铸金镛振纪纲,声传海外播戎羌。马援自是功劳大,铁笛无烦说子房。
谜底:铜钟(象征礼乐教化)或 铜锣(古代军中用具)或喇叭。
其三 钟山怀古
名利何曾伴汝身,无端被诏出凡尘。牵连大抵难休绝,莫怨他人嘲笑频。
谜底:傀儡/木偶(受人操控)或 庙中神像(被供奉却无自主)。
其四 淮阴怀古
壮士须防恶犬欺,三齐位定盖棺时。寄言世俗休轻鄙,一饭之恩死也知。
谜底:打狗棒或象棋中的“卒”(暗指韩信命运),也有说马桶盖的,当真新奇。
其五 广陵怀古
蝉噪鸦栖转眼过,隋堤风景近如何。只缘占得风流号,惹得纷纷口舌多。
谜底:柳絮(隋堤多柳)或 箫或柳木牙签。
其六桃叶渡怀古
衰草闲花映浅池,桃枝桃叶总分离。六朝梁栋多如许,小照空悬壁上题。
谜底:团扇或 桃花灯(渡口照明之物)。
其七青冢怀古
黑水茫茫咽不流,冰弦拨尽曲中愁。汉家制度诚堪叹,樗栎应惭万古羞。
谜底:琵琶(王昭君典故)或墨斗(木匠工具,黑水似墨线)。
其八马嵬怀古
寂寞脂痕渍汗光,温柔一旦付东洋。只因遗得风流迹,此日衣衾尚有香。
谜底:香皂(杨贵妃沐浴之物)或 汗巾(“脂痕汗光”暗示)或白芍药。
其九蒲东寺怀古
小红骨贱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谜底:红烛或鞭炮或红天灯。
其十梅花观怀古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
谜底:团扇(画中婵娟,柳边暗示)或风筝(飘摇不定,似杜丽娘命运)。
近三百年过去了,我们很难准确的猜出到底谜底是什么,或许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自己认为的谜底,又或许每一首诗都暗示着一个人物的结局,暗示着一种命运。
不执念,一乐即可。
三、袭人:回家是个麻烦事儿
当初花家一贫如洗,只有袭人还值两个钱,为了母亲和哥哥能够生活下来,袭人同意把自己卖出去,或许是上天体恤这份孝心,让她被卖到了宅心仁厚的贾府。
袭人有一个必杀技——对贴身主子无比忠诚。凭借着这个价值观,加之自身的勤奋、有眼色、会说话,很快便崭露头角,被贾母安排到怡红院,伺候贾府未来的继承人宝玉同志。
后来花家渐渐有了起色,袭人更是在贾府立住了脚,正是日子向好的时候,袭人的母亲却病重了,哥哥花自芳来接袭人,似乎是最后一面了。
袭人要请假回去,王夫人批准,凤姐承办。
程序有点荒唐,却又合乎情理。
袭人是贾府的丫鬟,是宝玉的贴身大丫鬟,更是王夫人内定的姨娘,出了贾府,在一定程度就代表着贾府的形象,不能简简单单就出门了,一定要外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贾府出来的。因此王熙凤认真安排了一下行头:
吩咐周瑞家的:“再将跟着出门的媳妇传一个,你两个人,再带两个小丫头子,跟了袭人去。外头派四个有年纪跟车的。要一辆大车,你们带着坐;要一辆小车,给丫头们坐。”
两个有经验的媳妇子,两个服侍的小丫头,四个有年纪的车夫,一辆大车,一两小车。从这个阵仗看,探病已经不是最重要的,面子、形象、礼仪才是最重要的。
这还是最基本的,还有很多细节,凤姐要一点一滴的交代:
要穿好看的衣服、要包一大包衣服、包衣服的包也要拿得出去、手里拿的手炉也要好看……临走的时候,还不放心,又检查了一番:
凤姐儿看袭人头上戴着几枝金钗珠钏,倒华丽;又看身上穿着桃红百子刻丝银鼠袄子,葱绿盘金彩绣绵裙,外面穿着青缎灰鼠褂。
这不是探亲了,快成了炫富了,这也不是炫富,而是那个社会的基本规则:展现地位和等级比什么都重要。
就连袭人的一个外套,也从“青缎灰鼠褂”换成了“石青刻丝八团天马皮褂子”,“弹墨花绫水红绸里的夹包袱”也换成了“玉色绸里的哆罗呢的包袱”。
府内有条不紊地打扮的一套名牌,府外的母亲气息奄奄,等着看女儿最后一眼。
你说它荒唐吧,也荒唐,你说它正常吧,也正常。
我常想起《明朝那些事儿》里关于吊唁官员的那段描写,大致是说,不熟悉的同僚挂了,你去吊唁,本应该直接到灵前放声哭两下就收工的,但不能慌,要问清楚死者生前是什么官职、有没有追赠、有没有爵位……
一些列问题问完了,好不容易酝酿的眼泪又出不来了,但又不得不放声哭出来,原来当官最考验人的是演技。
袭人这一身打扮有没有派上用场呢?我猜测几乎没有用上,估计还没到家,在轿内就要换了:
一时果有周瑞家的带了信回凤姐儿说:“袭人之母业已停床,不能回来。”
你们在一丝不苟的收拾行囊的时候,老太太就撒手人寰,不给你们玩了,太磨叽了!
四、晴雯生病的细节
晴雯从生病到看病,这一折,写的很美。
不管是袭粉还是晴粉,都不得不承认一个基本事实:袭人就是怡红院的总管,一天到晚牛马一般干个不停,晴雯就是技术大神与颜值担当,平常啥也不干,关键时刻无法替代。
袭人回家守灵了,晴雯麝月等人守着贾宝玉和通灵宝玉,两边都带灵,两边都不灵。怡红院虽然在运转,但多少有点乱。
宝玉的房里安排了晴雯和麝月贴身伺候,以前是袭人。那么这就出来一个问题,谁睡觉离宝玉更近呢?按理说应该是晴雯,但晴雯在熏笼上不下来。
我先说一下宝玉房间的基本格局,宝玉的卧室分为内间和外间。内间又隔断出来一个暖阁,地方小,吸收人气少,更健康,这是宝玉的专属,暖阁外面是贴身大丫鬟袭人的床铺,便于随时伺候,也便于两人“鬼鬼祟祟干的那事”,外间有一个可以当床铺的熏笼,可以睡一个大丫鬟,配合里间的贴身丫鬟。
也就是说伺候宝玉的大丫鬟一般至少有两层,晴雯在感情上是一个很自重,也很自负的人,在名分没有确定之前,她不愿意和宝玉离的太近,也不屑于去争取机会,所以她更愿意离的远一点,睡在熏笼上。
麝月是一个很有责任心的人,宝玉对她的评价是“公然又是一个袭人”,所以她无论做什么都以充分伺候宝玉为目的,晴雯不睡在暖阁外面,她就只好去了。
半夜里,宝玉渴醒了,迷迷糊糊叫袭人,麝月听见了,有点小恼怒,便不理,晴雯咋呼,麝月起来伺候宝玉吃茶,又让晴雯吃了半盏,估计自己要如厕,便披着宝玉起夜的衣服出去了,晴雯要恶作剧,穿着贴身小袄就出去了。
热身子,冷风一吹,侵肌透骨,回来便打喷嚏,第二天更是鼻塞声重,浑身酸软起来。
贾府中有规定,丫鬟们生病,要先搬出去,以免传染了主子,因为晴雯病的不重,宝玉便偷偷的请大夫来看病:
只见两三个后门口的老嬷嬷带了一个大夫进来。这里的丫鬟都回避了,有三四个老嬷嬷放下暖阁上的大红绣幔,晴雯从幔中单伸出手去。那大夫见这只手上有两根指甲,足有三寸长,尚有金凤花染的通红的痕迹,便忙回过头来。有一个老嬷嬷忙拿了一块手帕掩了。那大夫方诊了一回脉,起身到外间……
这一段写的真的很美,大夫来看病,所有女孩都要回避,宝玉也回避了,因为大夫并不知道晴雯是丫鬟,传成一个小姐病了,一个公子在她床边,这话没法听,当然大夫也没见晴雯,只是隔着大红绣幔,隔着手帕诊了一回脉,这对技术也是个考验啊。
诊断的结果是偶感风寒,吃两剂药疏散疏散就好了,顺便就开了两剂药,药方大致有那么几味药:
紫苏、桔梗、防风、荆芥、枳实、麻黄。
宝玉一看就生气了,为什么呢?因为以前王太医给他说过,枳实麻黄这样的药,药性太烈,属于虎狼药了,一般人用不了,我查了一下,宝玉说的基本没错。
客观地说,这个胡医生的药方有没有问题呢?还真有两个基本问题:
第一,他诊断出了晴雯“血气原弱”,既然弱,就不应该用烈药。
第二,用的药量确实有点大。
血气弱,偶感风寒,既用药性比较烈的药,量又大,从根本上说就是庸医,所以曹雪芹说“胡庸医乱用虎狼药”。
打发了胡庸医,又请来了王太医,果然药方上没有了枳实麻黄,却添了当归、陈皮、白芍等相对温和一点的药,分量也减了很多。
宝玉看了很是欣喜,不禁说道:
“这才是女孩儿们的药,虽然疏散,也不可太过。”
晴雯终因这次感冒埋下了病根,会不会是因为药性太温和,耽搁了,还是后来“病补雀金裘”伤到了,不得而知。
但大红绣幔中伸出的、有金凤花染过两根三寸长指甲的、那双纤纤玉手,定格成了永恒。
来源:净居文化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