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炳淑到底有多优秀?安徽和上海两地相争,只好让毛主席一锤定音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0 17:48 1

摘要:1942 年,李炳淑出生在安徽宿县的一个家庭,家境优越,生活无忧 ,让她拥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而她与京剧的缘分,从四岁便已悄然开始。李炳淑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对京剧痴迷不已。闲暇时光,他最爱做的事便是带着年幼的李炳淑穿梭于各个戏院,一同沉浸在京剧的奇妙世

1942 年,李炳淑出生在安徽宿县的一个家庭,家境优越,生活无忧 ,让她拥有了一个欢乐的童年。而她与京剧的缘分,从四岁便已悄然开始。李炳淑的父亲是个不折不扣的戏迷,对京剧痴迷不已。闲暇时光,他最爱做的事便是带着年幼的李炳淑穿梭于各个戏院,一同沉浸在京剧的奇妙世界里。起初,小小的李炳淑还只能乖乖地坐在父亲的怀里,眼神却被舞台上的精彩表演深深吸引,一刻也不愿移开。那些演员们精致的妆容、华丽的服饰,以及一招一式、一唱一念,都像有魔力一般,让她看得目不转睛。

渐渐地,李炳淑长大了些,不再满足于坐在父亲怀里看戏。她从父亲的怀抱里跳出来,站在大人身边,眼睛睁得更大,想要把舞台上的每一个细节都收入眼底。再后来,她和小伙伴们一起,每人花一毛钱买张戏票,趴在舞台前沿,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常常一看就到深夜,回家后还意犹未尽。

看得多了,李炳淑内心的模仿欲望愈发强烈。她开始下意识地模仿起舞台上演员的动作和唱腔,那稚嫩的声音和有模有样的动作,让人忍俊不禁。无论是走在上学的路上,还是在自家的小院里,又或是和小伙伴们做游戏的时候,都能听到她认真演唱京剧的声音。那声音虽然还带着几分青涩,却充满了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

然而,母亲却对她唱戏的行为忧心忡忡。在母亲的观念里,唱戏的 “戏子” 社会地位低下,是很不体面的职业。她担心女儿走上这条路会遭受他人的歧视,未来的生活会充满艰辛。因此,母亲常常劝说李炳淑放弃唱戏,把心思放在正经的学业上。

但父亲的看法却截然不同,他欣喜地看着女儿对京剧的热爱与天赋。从一个戏迷的角度,他敏锐地感觉到女儿对京剧有着独特的悟性。在他看来,女儿在京剧方面的才华不应被埋没,应该得到充分的发展。于是,父亲成为了李炳淑京剧之路的坚定支持者,他鼓励女儿大胆追求自己的兴趣,不要在意他人的眼光。

1956 年,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这一年,14 岁的李炳淑小学刚毕业 ,一次偶然的机会,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一天,李炳淑像往常一样放学回家,邻居的小女孩兴高采烈地跑来告诉她:“县剧团要到咱们学校招演员,唱京戏!炳淑,你唱得那么好,该去试一试!” 这个消息让李炳淑心中一动,对京剧满怀热爱的她,当即决定去报名参加考试。

考试那天,李炳淑站在招考老师面前,虽然内心紧张,但眼神中却透着坚定和期待。她深吸一口气,开始演唱京剧选段。那清脆稚嫩却又充满感情的嗓音,以及一招一式中流露出的对京剧的理解,让招考老师们眼前一亮。他们从这个小姑娘身上,看到了京剧传承的希望。就这样,毫无准备的李炳淑,凭借着自己的天赋和热爱,顺利被县剧团选中,成为了一名京剧学员 ,就此开启了她的京剧艺术生涯。

进入县剧团后,李炳淑深知机会来之不易,她像一块干涸的海绵,拼命吸收着京剧知识。她学的第一个戏是《苏三起解》,老师根据她的嗓音条件和身形特点,决定让她专攻青衣行当。青衣,作为京剧旦角的一种,注重唱功和表演的细腻,对演员的要求极高。但李炳淑没有丝毫畏惧,她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

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照亮大地,李炳淑就已经来到护城河边练嗓子。她的声音在寂静的河边回荡,或高或低,或婉转或激昂。为了练出扎实的基本功,她在寒冬腊月也从不间断,哪怕手脚长满了冻疮,每一个动作都伴随着疼痛,她也咬牙坚持。压腿、下腰、走台步,每一个基本功她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最好。

李炳淑的努力和天赋很快得到了老师们的认可,短短三个月,她便登上了梦寐以求的舞台,进行演出。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的观众,李炳淑心中既紧张又兴奋。当音乐响起,她迅速沉浸在角色中,将所学的技艺尽情展现。她的表演虽然还稍显青涩,但那份认真和投入,赢得了观众们的阵阵掌声。那一刻,她感受到了京剧的魅力和自己肩负的责任。

随着李炳淑在京剧上的不断进步,县剧团的领导们意识到,小小的县剧团可能无法满足她的成长需求。为了给她更好的发展空间,领导们积极为她创造学习条件。就这样,李炳淑在县剧团呆了不到一年,就被送到了宿县戏曲进修班。

1959 年。上海戏校为各地代训学生的通知传到了安徽,李炳淑的老师们毫不犹豫地众口一词推荐她去上海学习。他们相信,上海戏校的优质资源,能够让李炳淑的京剧之路走得更远。就这样,李炳淑带着老师们的期望和自己的梦想,踏上了前往上海的求学之路 ,开启了她京剧艺术生涯的新篇章。

每天清晨五点,当大多数人还在睡梦中时,李炳淑就已经起床,来到教学楼顶的大晒台上,迎着初升的太阳,开始喊嗓子。一个小时后,她又马不停蹄地开始练习基本功,腰腿、圆场、翻身、水袖,每一个动作都反复练习,力求做到完美。七点半,她和同学们一起吃早餐,八点整,便开始上一整天的课程,毯子功、排戏课,她都全神贯注,不放过任何一个学习的机会。

午休时间,其他同学都在休息放松,李炳淑却独自来到练功房,预习下午要学习的课程。她认真揣摩每一个动作、每一句唱腔,不断地练习,直到自己满意为止。晚上六点半,她又开始调嗓,一句句、一段段地反复唱,请琴师帮忙指正自己的不足之处。两小时后,她再次来到练功房,继续练习,直到学校规定的九点熄灯时间,她才摸黑回到自己的床位休息。

在杨畹农老师的悉心指导下,李炳淑在艺术上突飞猛进。一个学期里,她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 “扣” 了两出戏:重点学习《女起解》,外加《玉堂春》。为了学好这两出戏,李炳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仔细揣摩每一个角色的性格特点和情感变化,从唱腔的韵味到动作的细节,都力求做到精准到位。每一句唱腔,她都反复练习,不断调整发声和气息的运用,直到唱出最佳的效果。

半年的学习时光转瞬即逝,考试的日子悄然来临。此次主考的是上海戏校副校长周玑璋,他是一位极为重视人才培养的山东大汉,对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满怀热忱 ,目光敏锐,总能发现学生们身上潜藏的艺术特质。

考试开始后,李炳淑从容地走上舞台,开始展示自己这半年来的学习成果。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充满了对京剧的热爱与执着,一招一式尽显扎实的功底,一颦一笑皆展独特的韵味。她的表演就像一把神奇的钥匙,瞬间打开了周玑璋心中对京剧艺术新希望的大门。周玑璋完全被李炳淑的表演吸引住了,他仿佛看到了京剧艺术未来的蓬勃发展。

周玑璋深知李炳淑是一颗不可多得的璀璨明珠,这样的人才对于上海戏校乃至整个京剧界都意义非凡。于是,他迫不及待地唤来校长俞振飞一同观看李炳淑的表演。俞振飞校长也是一位对京剧艺术有着深刻理解和卓越见解的大师,他一来到考场,就被李炳淑的表演深深打动。二人及校各方领导都被李炳淑的才华所折服,脸上洋溢着难以掩饰的欣喜之情,当下便萌生了将李炳淑留在上海的强烈意愿。

1960 年大年初二,被观众昵称为 “蒙古包” 的上海实验话剧场座无虚席,所有人都满怀期待,等待着一场精彩演出的开始。李炳淑的《女起解》与观众见面了,她一登上舞台,全场顿时安静下来,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她身上。李炳淑全身心地投入到表演中,她将苏三的悲惨遭遇和复杂情感演绎得淋漓尽致,每一句唱腔都饱含深情,每一个动作都恰到好处。观众们完全沉浸在她所营造的京剧世界里,仿佛穿越时空,亲眼目睹了苏三的故事。

戏迷们被李炳淑的出色表演彻底征服了,每当人们的思路从剧情中跳出时,便情不自禁地报之以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喝彩声。观众们的热情回应,如同汹涌的潮水,一波接着一波,将演出的气氛推向了高潮。然而,人们谁也没有注意到,台下前排就座的几个人一边看戏一边在相互窃窃私语着,像是在策划着什么事情。而李炳淑在台上也绝没有想到,就在这个时刻,改变她今后生活道路的决定已经悄然形成。

上海方面对李炳淑的才华和潜力深信不疑,他们迫切希望将李炳淑留在上海,为上海的京剧事业注入新的活力。于是,上海决定向安徽 “索取” 李炳淑。商调的信息反馈到了安徽省文化厅,那边却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放!安徽方面也十分看重李炳淑,他们认为李炳淑是安徽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应该回到安徽,为安徽的京剧事业贡献力量。

1960 年 3 月的一天,晚饭后,李炳淑正准备像往常一样去练功,校组织部门的一个干部匆匆来通知她不要出门,不要练功也不要吊嗓子,“有任务,待命!” 李炳淑心中充满了疑惑,但她还是听从了安排,静静地等待着任务的到来。晚上 8 点钟,一辆黑色的吉姆轿车徐徐驶到面前,李炳淑低头上车,见校长俞振飞和言慧珠等人早已坐在里面,车上人的表情里透出满腹心事,气氛有些严肃,李炳淑不敢多问,内心里却疑云阵阵。轿车在夜色中疾驰,直奔中央领导人来沪的下榻地锦江饭店。

几个人乘电梯上楼,来到一间大客厅里。李炳淑第一眼便见到了坐在沙发上的毛泽东。毛泽东心情看上去很好,面色和悦,他笑着招呼李炳淑:“小李,来来,认识一下,这是你的父母官曾希圣同志!” 随着他的话,李炳淑的目光转向毛泽东身边一个胖胖的领导。这就是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曾希圣。

毛主席招呼大家坐下,对李炳淑说:“小李呀,你很了不起呀,你看看,为了你的事,上海和安徽的官司打到我这里来了。好,现在我把你们各方都请来,你们当面谈谈吧!” 直到这时,李炳淑这才如梦初醒,原来为了自己的事,竟然牵动了这么多的人!

谈话的气氛始终很友好。上海方面更多地是从培养人才,振兴祖国京剧事业的角度说话,因而从一开始就占据了 “有利地形”。他们详细阐述了上海在京剧教育方面的优势资源和良好环境,认为将李炳淑留在上海,能够让她得到更好的发展,为京剧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轮到毛泽东征求曾希圣的看法时,曾希圣大概已在心底有了数,非常客气地说:“我们听主席的!”

于是,李炳淑的命运便由毛泽东来决定了。毛泽东说:“我同意你们 (上海) 的意见,人才嘛,都是党和国家的,放在哪里都可以嘛。把小李留在上海对她来说条件更好一些,有利于学生的提高。希圣同志,我看还是把小李留下,你就忍痛割爱吧?”曾希圣只好 “割爱” 了。见他同意了毛主席的意见,上海方面的人在心底里长舒一口气。言慧珠对李炳淑说:“小李,还不快谢谢主席和曾书记!” 李炳淑连忙站起来鞠躬:“谢谢主席,谢谢曾书记!” 屋子里的人笑了起来,紧张的气氛也随之消散。

声名鹊起

1961 年,19 岁的李炳淑从上海戏校毕业,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现,顺利加入了新成立的上海青年京昆剧团 。同年,她迎来了艺术生涯中的第一个高光时刻 —— 随团赴香港演出。

这次赴港演出,剧团精心筹备,带去了两台经典剧目:《杨门女将》和《白蛇传》。李炳淑在这两台剧中分别饰演穆桂英和白素贞,这两个角色性格迥异,一个是英姿飒爽、武艺高强的巾帼英雄,一个是温柔善良、为爱痴狂的蛇仙,对演员的表演能力是极大的考验。但李炳淑没有丝毫畏惧,她凭借着扎实的基本功和对角色的深刻理解,全身心地投入到排练中。

在《杨门女将》中,李炳淑饰演的穆桂英一出场,就惊艳了全场观众。她头戴凤冠,身披大靠,手持长枪,英姿飒爽,威风凛凛。她的眼神坚定而锐利,仿佛能看穿一切困难;她的动作矫健而利落,每一个转身、每一个亮相都充满了力量感。在 “穆桂英挂帅” 一场中,李炳淑的表演更是精彩绝伦。她高唱着 “猛听得金鼓响画角声震,唤起我破天门壮志凌云……”,那激昂的唱腔、豪迈的气势,将穆桂英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深深吸引,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和喝彩声。

而在《白蛇传》中,李炳淑又化身为温柔美丽的白素贞。她的扮相清丽脱俗,宛如仙子下凡。她的表演细腻入微,将白素贞对许仙的深情、对爱情的执着,以及面对法海阻挠时的无奈和悲愤,都演绎得十分到位。在 “游湖借伞” 一场中,李炳淑与饰演许仙的演员配合默契,通过细腻的眼神交流和优美的身段动作,展现了白素贞与许仙之间的一见钟情和浪漫爱情。在 “水漫金山” 一场中,李炳淑的表演更是达到了高潮。她身着白色的戏服,挥舞着水袖,与法海展开了激烈的战斗。她的动作刚柔并济,既展现了白素贞的柔弱,又展现了她为了爱情不惜一切的坚强。观众们被她的表演所打动,沉浸在这个凄美的爱情故事中,久久不能自拔。

李炳淑的精彩表演在香港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媒体纷纷报道,称赞她为 “国戏后起之秀”。影星李丽华也对她赞赏有加,称赞 “李炳淑的嗓子亮极了,这么年轻,真不容易” 。原定三周的演出,因为观众的热情高涨,不得不延长了一周。香港广播电台和《丽的呼声》电台两次转播演出实况,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了李炳淑的艺术魅力。

“江水英”

1967 年,时代的浪潮将李炳淑卷入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 —— 样板戏。这一年,上海京剧团开始排演京剧样板戏《龙江颂》 ,这部戏以其独特的时代背景和艺术风格,迅速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最初,《龙江颂》中的第一主角 “支部书记” 由李炳淑的丈夫李永德饰演,他凭借扎实的功底和出色的表演,为这个角色注入了独特的魅力。然而,在彩排过程中,上级领导提出了新的要求,认为这一主要角色应由女性演员来诠释,这样更能体现京剧的魅力,同时还要求增加阶级斗争的内容。

于是,剧组不得不对剧本进行大幅调整,老生换旦角,“支部书记” 被改写成女性角色 “江水英”。经过层层筛选,李炳淑凭借出色的嗓音条件、扎实的表演功底以及对角色的深刻理解,被上海京剧院挑中,饰演 “江水英” 一角。

为了演好 “江水英”,李炳淑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她先后五次下农村体验生活,与一位深受群众喜爱的生产队女队长一起生活劳动,细心观察并把握江水英的人物性格和形象。她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们一起劳作,了解他们的生活习惯、语言特点和思想情感。在与女队长的相处中,李炳淑仔细观察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学习她的工作方式和领导风格。她将这些生活中的点滴融入到角色中,使 “江水英” 的形象更加丰满、立体、真实可信。

1972 年,由北京电影制片厂拍摄的京剧电影《龙江颂》公映 ,李炳淑饰演的 “江水英” 瞬间红遍大江南北。她的剧照经常出现在年画和挂历上,成为了那个时代家喻户晓的人物。她的经典唱段,如《百花盛开春满园》《一轮红日照胸间》等,风靡全国,至今仍被许多京剧爱好者传唱。在那个文化生活相对匮乏的年代,《龙江颂》的出现,无疑为人们带来了一场视觉和听觉的盛宴。李炳淑的表演,让观众们感受到了京剧的独特魅力,也让 “江水英” 这个角色深入人心。

艺术传承

随着时光的流转,李炳淑逐渐步入了晚年,但她对京剧艺术的热爱却丝毫未减,如同那永不熄灭的火焰,愈发炽热。她深知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努力,于是毅然肩负起传承京剧火种的重任,退而不休,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传授京剧技艺和普及京剧文化的事业中 。

在教学过程中,李炳淑总是倾囊相授,毫无保留。她会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天赋,制定个性化的教学方案,耐心地指导他们每一个唱腔、每一个动作。她深知,每一个细节都关乎着京剧艺术的传承,都可能影响着学生们未来的发展。对于那些前来求教的全国青年演员,李炳淑总是热情地接待,无论是在专业技巧上,还是在艺术修养上,她都给予他们悉心的指导和宝贵的建议。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培养出更多优秀的京剧人才,让京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李炳淑还积极投身于基层社区的京剧普及工作,她希望让更多的人了解京剧、喜爱京剧。她走进社区,举办京剧讲座和培训班,亲自为百姓们讲解京剧的历史、文化和表演技巧。她会穿上华丽的戏服,为大家现场示范京剧的动作和唱腔,让大家近距离感受京剧的魅力。在她的努力下,许多原本对京剧一无所知的百姓,逐渐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成为了京剧的爱好者。

李炳淑的付出和努力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2025 年 2 月 27 日晚,第 33 届上海白玉兰戏剧表演艺术奖将特殊贡献奖授予了她 ,以表彰她为中国戏剧艺术事业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这一荣誉,是对她一生奉献京剧艺术的最好肯定,也是对她传承京剧精神的高度赞扬。

来源:细看历史三棱镜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