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爆料称TOP5品牌下一轮定制系统,会把类似 iOS 26 的“液态玻璃”做成主视觉:图标泛着玻璃边缘的高光,小部件漂浮在半透明层之上,控制中心、通知栏也堆叠成层层流动的“果冻”。评论区一句话炸场——“那直接用 iOS 不就好了?”
“安卓大厂集体‘果化’?”这两天刷屏的不是新机,而是UI。
爆料称TOP5品牌下一轮定制系统,会把类似 iOS 26 的“液态玻璃”做成主视觉:图标泛着玻璃边缘的高光,小部件漂浮在半透明层之上,控制中心、通知栏也堆叠成层层流动的“果冻”。评论区一句话炸场——“那直接用 iOS 不就好了?”
先别急着贴标签。苹果这次玩的是“反射 + 折射 + 动态变形”的复合渲染,本质是把玻璃的光学行为搬进实时界面。
不同于早年的磨砂毛玻璃,液态玻璃在手指滑动时会做出镜面高光的位移和形变,背景内容被折射后再做一次颜色映射,亮部不过曝、暗部不糊掉。好看归好看,代价也真不小:
它需要更细的模糊半径、多通道合成和更密的采样点,意味着更高的显存带宽与更紧的渲染预算。
把话说明白:120Hz 下每一帧的时间只有 8.3ms,系统动画还要跟触控、手势、阴影投射抢时间。
谁要是把“全局玻璃”铺满,每个页面都开大半径模糊,掉帧和发热不请自来。iOS 26 背后是深度绑定 Metal 的合成器和一整套能耗曲线管理;安卓阵营想抄外观不难,想抄“顺滑的代价控制”,才是门槛。
那安卓该怎么落地?首先是“点状开玻璃”。把高成本效果放在可感知收益最大的地方——控制中心、音量条、浮窗面板、系统小部件——而不是把每个列表、每张卡片都上成玻璃。
其次是“分档渲染”。旗舰给足采样密度和高光追随,中端机用更小的模糊半径与降采样区域,必要时在动画期间短暂提升系统合成优先级,结束后迅速降回稳态。
最后是“可关可调”。透明度、模糊强度、动效速度给个拨杆,让重度用户用不到两分钟就能找到属于自己眼睛和电池的平衡点。
别忽略可读性与无障碍。
半透明带来的对比度损失,是很多“好看UI”翻车的第一现场。暗色模式下,通知文字落在复杂背景上特别容易发灰;
正确做法是针对玻璃层动态采样背景亮度,实时调整文本与轮廓的对比度,必要时强制启用高对比字重。还有一个细节——OLED 的低亮频闪与大面积模糊叠加,会让少数敏感人群更容易疲劳,厂商必须把高频PWM和护眼曲线一起调进去,才算把体验闭环做全。
再聊“深度互联”。爆料里的“和 iOS 深度互联,一个比一个果”,更多像是市场话术:跨平台互传、共享剪贴板、消息转发这些能力不是做个玻璃就能到位的,背后跑的是蓝牙/UWB/局域网协议协作和应用层配合。
真正值得期待的是“窗口级接力”——把某个正在运行的编辑器或播放器作为单元,在两台设备间无缝迁移状态,而不是丢一份文件过去再重新打开。谁先把这件事做好,谁才算学到“神髓”。
你可能会问:这不就是同质化?
外观确实会更像,但“像不像苹果”不是判断优劣的唯一维度。设计是皮肤,系统调度、触觉反馈、权限治理才是骨骼。
比如同样的半透明,震动强度与高光位移是否同步、系统是否在电话接通瞬间降低动效密度保帧、第三方通知是否被强制要求提供“玻璃友好”的适配图层,这些都是体验的分水岭。
UI 借鉴是行业常态,关键在“借样式还是借方法论”。
如何自测你手上的“液态玻璃”到底做得如何?给你三招不花哨的评测法。
第一招看帧间距,不是盯平均帧,而是感受滑开控制中心那一瞬的“节拍”是否均匀;
第二招看温升,把亮度锁在 60% 在通勤环境来回拉面板 2 分钟,摸一摸顶部温感,如果热得离谱,说明预算没掐住;
第三招看对比度,换一张复杂壁纸,夜里关灯拉通知,读几条小字,眼睛是否更容易累。过这三关,再谈“好看”。
我更希望看到的是“审美 + 工程”并进的版本:把玻璃做在刀口上,把交互做成肌肉记忆,把能耗做成看不见的底力——而不是一股脑儿把“果里果气”打到每个角落。
苹果带起的潮流是机会,不是捷径。安卓阵营完全可以在透明材质上玩出自己的味道:更大胆的材质混搭、更实用的窗口级接力、更克制的权限提示,都会比一层皮肤更有说服力。
回到网友那句调侃,“那直接用 iOS 不就好了”。
如果今天的答案只是“因为更像”,那这句吐槽就依然有效;但如果明天的答案变成“因为更顺、更稳、更懂我”,那这场“液态玻璃”风潮就算没白刮。
你更在乎哪一个维度——质感、续航,还是流畅呢?
参考文章:
来源:小8说科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