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无论是孩子、父母还是老师,面对这样的转换,心里可能都有些复杂: 期待中夹杂着些许不安,跃跃欲试中又带点莫名的压力。
暑假的尾声轻轻临近
窗外的蝉鸣也多了几分匆匆
是不是总觉得假期还没真正开始
转眼却又要迎接新学期?
无论是孩子、父母还是老师,面对这样的转换,心里可能都有些复杂: 期待中夹杂着些许不安,跃跃欲试中又带点莫名的压力。
没关系,这些感受都非常真实且正常。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假期与学业模式之间的切换,本身就需要身心节奏、认知习惯和情绪状态的重新适应—— 这是一个自然的过渡阶段,无需苛责自己或孩子。
希望能帮助大家迎接开学新起点!
致同学们:成为更从容的自己
亲爱的同学,你正站在开学新旅程的起点,或许还有些留恋假期时光,也好奇即将展开的课堂与相遇。所有的情绪,都值得被接纳。我们为你准备了一些小方法,陪你稳稳地走进新学期:
01
让身体“轻轻”过渡
不用一步到位调整作息,可以尝试每天提前10-15分钟入睡和起床,像运动前的热身,让身体渐渐找回节奏。偶尔没做到也没关系,温柔地鼓励自己:“慢慢来,我已经在适应了”。
你也可以在睡前读几页喜欢的书、听一段舒缓的音乐,帮助自己逐渐放松下来。身体的节奏是一切的基础,你正在为新的学习生活悄悄积蓄能量。
02
和假期好好说“再见”
可以通过画画、写几句话,或整理假期照片,把夏天的美好“存”起来。可以试着做一个属于这个夏天的小小纪念册,与假期好好地告别,心才会更安定地开始。
03
写下一些“愿意去做”的小事
不必是大目标,比如“我想认识一个新朋友”“课上举手一次”——这些具体而细致的愿望,会让学习变得更有温度,也更属于你自己。
可以把它们写在一张好看的便签上,贴在你的笔盒或书桌角落。完成一件,就给自己一个小小的喝彩。目标的意义不在于多大,而在于它真正属于你。
04
和新课本“见个面”
随便翻一翻,看看里面有趣的插画、标题,不是非要学会,只是打个招呼。熟悉感,会悄悄化解紧张。
你甚至可以选一科你比较喜欢的内容,先读一小段。像认识一位新朋友那样,不急不慢,从“你好”开始。
05
接纳刚开始的“慢节奏”
刚开学有点走神、容易累,都很正常。就像火车启动,总要慢慢加速——你不需要第一天就完美,允许自己有一个缓冲期。
疲惫的时候,不妨走到窗边看看天空,或者喝一杯水,发一会儿呆。对自己说:“我正在适应,这一切都需要时间。”
致家长们:成为孩子坚实的土壤
亲爱的父母,新学期是一个新的环境、新的开始,在孩子看似平静或略带波动的外表下,也许正发生着许多不易言说的情绪变化。我们邀请你,用这几件小事,陪伴他们更从容地迈出每一步:
对话从“你感觉怎么样”开始
试着把“要开学了,收心了吗?”(指责),换成“这个暑假你最舍不得的是什么?”(贴近)。倾听孩子的心声,才能真正靠近他们。
你未必需要立刻给出建议或答案,耐心认真地听听孩子怎么说,有时候,他们只需要一个安全的空间,把那些还说不清楚的情绪,一点点讲出来。
邀请孩子一起准备开学
带孩子选一本喜欢的笔记本,整理书桌的一个角落……这些小小的参与,能唤起他们对新学期的归属感,同时也在默默助益我们良好亲子关系的建立。
与孩子一起挑选一块新橡皮、为书包挂上一个可爱的小挂件,这些细微之处的“仪式”,都能让孩子感觉到:我不是独自面对,我背后有大家的支持!
留出一段“缓冲期”
刚开学孩子可能会容易累、注意力不太集中,别着急,给他们一点时间重新适应节奏。信任,是最好的鼓励。
就像我们大人长假后重返工作岗位,也会有几日调整期。孩子的身心发展更需要这样的接纳与抱持。
看到情绪背后的意义
如果孩子抗拒或焦虑,避免说“这有什么好怕的”。试着说:“你是不是有点担心……?我小时候也会。”被理解的孩子,才有勇气面对。
你也可以分享自己曾经遇到类似情境时是怎么走过来的——孩子听到的不仅是安慰,更是一份“原来不只我这样”的安心与被理解、被支持。
称赞细微的进步
哪怕今天早睡了十分钟、主动拿起了书——看见这些“做到了”的时刻,及时给出肯定。信心,往往来自这些微小的回响。
不只是空泛地说“你真棒”,而是描述你看到的行为:“我注意到你今天自己整理了书包,越来越有条理了”。这样基于事实客观的肯定,会让孩子真切地感受到成长。
致老师们:你们是教室里的温暖光源
亲爱的老师,新学期不只属于孩子,也属于你们!新学期的小tips,希望能伴你们温和而坚定地走入新学期:
不急不忙地开启第一课
进度可以慢一点,师生关系可以先行一步。用一些轻松的方式欢迎学生回来,让孩子们感受到:这是一个可以安心学习的地方。
不妨用一些互动小游戏、暑假分享会开启第一周,让每个人——包括你自己——都能缓缓进入状态。
看见那些沉默或躁动的信号
有些孩子不声不响,有些异常活跃——可能都是在表达不安。你多一份留意,多一个微笑,对他们可能就是一份支撑。
你不需要解决所有问题,但一句“我注意到你好像有点不一样,需要聊聊吗?”就足以传递出关心与接纳。
与家长成为“合作者”
不只是反馈问题,也分享孩子小小的进步和可爱的瞬间。真诚的沟通,就像一座桥,连接起孩子成长的两端。
偶尔在家长群里发一条“今日暖心小片段”,或者分享班级里一个有趣的瞬间。让家长也感受到你和他们一样,真心为孩子的每一步成长而欣喜。
照顾好自己
你累了也需要休息,倦了也可以允许自己稍作停顿。照顾好自己这盏灯,才能持续照亮教室的每一个角落。
这些情况,值得我们一起关注
如果你或孩子出现以下表现,并持续较长时间,可能意味着需要更多、更专业的支持:
睡眠或食欲明显变化,持续超过两周;
情绪低落、易怒,自己难以调整;
经常抱怨身体不舒服(如头痛、肚子痛),但医学检查又没有异常。
专业支持的力量
当你发现这些信号时,请记得,主动和信任的人聊一聊,本身就有助于情绪的释放。与亲近的人分享你的感受可以让你感到被理解和支持,在交流中你常常会发现原本混乱的想法逐渐清晰,沉重的心情也会因此得到缓解。哪怕只是把心里的担忧说出来,被倾听的感觉本身就能带来温暖和安慰。
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是关爱自己的重要一步。专业人员能提供科学规范的评估乃至治疗意见,帮助你找到更有效的应对方法。愿意迈出这一步并非软弱,是对自己负责、主动维护身心健康的有力行动。
南京12356心理援助热线
当你需要一个即时、安全的倾诉窗口时,热线是一个温暖且便捷的选择。电话那端的工作人员都经过专业培训,他们会在你情绪低落或迷茫时耐心陪伴,倾听你的困扰并提供情绪支持与初步建议。对于不方便面谈或在急需情绪支持的时刻,热线能迅速为你搭建一座安全的桥梁,帮助你度过当下的难关并指引下一步可选择的帮助途径。
南京12356热线(原江苏省心理危机干预热线)
服务时间:24小时
主办单位:南京脑科医院(江苏省精神卫生中心)
寻求专业帮助不代表“不好”,相反,它意味着你愿意用更科学的方式照顾自己,就像是为自己建立一个坚实的“后援团”,让我们都能更有力量地迎接挑战。
最后,想轻轻地对你说
每一个新学期,都不是从“满分”开始才算成功。真正的成长,发生在那些略显生疏、却始终向前的脚步中。
不必追求完美的一天,只需安于当下的一点进步。
你们不是孤身一人——孩子、家长、老师,我们是一个彼此支持的系统。
这个秋天,愿我们:
来源:江南水乡生活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