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与文化“两创”方针的提出,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文明传承进程中,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主体,在守正创新中担纲起守护根脉与引领未来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两个结合”重要论断与文化“两创”方针的提出,为赓续中华文脉、建设现代文明提供了根本遵循。在文明传承进程中,青年群体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时代主体,在守正创新中担纲起守护根脉与引领未来的双重使命。
青年作为劳动者: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核心动力
青年作为文化“两创”进程中的核心劳动者群体,其劳动实践构成了文化现代转型的核心动力。其一,青年是生产方式的革新者。他们既深谙传统文化精髓,又能精准把握数字技术逻辑,凭借文化解码与跨界融合的双重优势,将传统资源转化为符合现代审美与市场需求的数字化文化产品。其二,青年是文化基因的转译者。他们通过解构重组传统元素形成文化模块,并将其有机融入现代产业体系,催生文化新业态。其三,青年是生产关系的重构者。他们依托数字化平台突破传统行业壁垒,直接连接文化生产者与消费者,构建起“产消合一”的新型生产关系。他们借助社交媒体构建起平等的创作共同体,打破传统文类等级制度,使非遗传承人、独立设计师、数字艺术家等多元主体获得一定话语权,推动文化生产体系向更开放包容的现代形态转型。
青年驱动劳动资料:数字技术赋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实践路径
当代青年作为数字时代的原住民,天然具备技术敏感性与创新精神。他们运用3D建模、虚拟现实、区块链等技术重构传统文化形态,本质是以数字技术这一新型劳动资料,对传统文化这一劳动对象展开结构性革新。敦煌研究院文物数字化保护团队构建“数字敦煌”资源库平台,池州“90后”村干部许鑫磊创建千年傩戏新媒体矩阵,“95后”郎佳子彧则带领团队通过3D扫描与建模技术将面塑作品转化为数字资产。这些创新实践的核心逻辑在于,运用数字技术将静态的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可编辑、可交互的数字资产。这种技术赋能不仅突破物理时空对文化生产的限制,更通过算法优化与数据驱动,使文化生产从“手艺驱动”向“算法驱动”转型,使传统文化在现代数字生态中实现创造性重生。
青年促进文化消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的市场驱动和消费引擎
青年作为文化市场核心消费群体,其消费偏好直接影响文化市场走向和文化“两创”的进程。青年文化消费选择形成文化创新的“需求拉力”,迫使传统文化资源必须完成当代性转化才能进入市场循环。而作为数字原住民,青年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媒介化消费行为,突破物理时空限制,实现传统文化裂变式传播。这种传播形态不仅重构传统文化呈现方式,更催生“消费即生产”的新型互动范式——青年通过弹幕评论、二次创作等行为,持续参与文化意义再生产。此外,青年消费反馈为生产者提供精准市场信号,推动文化产品迭代升级。这种双向互动,不仅催生出符合Z世代审美偏好的国潮IP、数字藏品等文化创新形态,更倒逼传统机构构建“生产—消费—再生产”的现代化转型闭环。
□文/张夏蕊(北京外国语大学)
来源:现代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