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叮咚,您有新的订单。”凌晨一点,北京朝阳区建国路的路灯把骑手老王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拧下保温杯,抿一口已经冰掉的豆浆,继续刷新手机。过去,他最害怕的,是系统那一声“因超时,本次收入扣减3元”。3元不多,但在他跑一单只能赚6元的深夜里,就是整整一趟白跑。从202
算法向善的第一步:美团取消超时罚款,把骑手当人看
“叮咚,您有新的订单。”
凌晨一点,北京朝阳区建国路的路灯把骑手老王的影子拉得很长。他拧下保温杯,抿一口已经冰掉的豆浆,继续刷新手机。过去,他最害怕的,是系统那一声“因超时,本次收入扣减3元”。3元不多,但在他跑一单只能赚6元的深夜里,就是整整一趟白跑。从2025年9月起,这声冰冷的提示将永远消失——美团宣布全面取消骑手超时罚款,并首次公开配送算法逻辑,把“人”放回了算法的中心。
一、11.4小时:骑手的一年比别人多干4个月
人社部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就业人员平均每日工作8.6小时;互联网大厂“996”折合约9小时;制造业工人普遍10小时;而根据《2024中国即时配送行业报告》,骑手平均在线时长达到11.4小时。
11.4小时是什么概念?
把日历翻到底,骑手一年要比普通打工族多干约1200小时,相当于整整4个月。这4个月没有高温补贴,没有中秋月饼,也没有“五一”假期。老王的手机里,最常播放的不是短视频,而是导航语音:“您已超速,请注意安全。”
二、算法有没有善恶?
“算法是中立的,但使用算法的人有立场。”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薛澜在一场研讨会上这样说。
过去,骑手配送系统像一条看不见的生产线:
· 预计送达时间精确到秒,却从不考虑雨雪;
· 一次红灯就可能触发“超时扣款”,而系统不会给骑手申诉按钮;
· 派单逻辑追求“全局最优”,于是老王常常被迫“逆行”500米,只为节省平台2分钟。
骑手们自嘲:“我们不是在送外卖,是在给AI打工。”
当算法把效率奉为唯一目标,它就失去了温度。美团此次公开算法逻辑,并取消超时罚款,是一次“技术向善”的矫正:
三、拒绝内卷,从“人”开始
取消罚款只是起点。美团同步宣布:
· 试点“骑手强制下线”机制,连续跑单4小时必须休息30分钟;
· 与银行合作推出“骑手养老金”计划,平台按单补贴、自愿缴存;
· 上线“家庭模式”App,一键共享实时位置,让家人不再守着电话焦虑。
这些动作看似细碎,却共同指向一个信号:让算法服务人,而不是禁锢人。
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院长刘尔铎认为:“当平台开始计算‘人的损耗’,而不是只计算‘时间的压缩’,中国的零工经济才真正迈入2.0时代。”
四、被看见的一公里
老王说,他最高兴的,不是每月能少扣几百块,而是“终于有人把我们当人了”。
7月的一个暴雨夜,他接到一单送往儿童医院的退烧药。系统提示“预计超时7分钟”,但屏幕弹出一行小字:“恶劣天气,已自动免责。”
那天,他比平时骑得慢,却笑了一路。
“原来算法也会说人话。”
五、结语:技术的问题,技术之外解决
哲学家韩炳哲在《倦怠社会》里警告:当效率成为唯一信仰,人类将陷入自我剥削。美团的这一步,也许无法立刻终结内卷,却为所有困在“倒计时”里的劳动者打开了一扇窗:
· 让算法学会“容错”;
· 让平台敢于“让利”;
· 让社会看见“人”。
下一个路口,红灯还有30秒。老王不再焦躁,他拧开保温杯,热气冒了出来——那是属于生活的温度,也是技术向善的底气。
来源:大卫行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