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强迫早起?医学研究:晚睡晚起的人,寿命或更长?真相来了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8-31 09:46 3

摘要: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早睡早起,甚至有人觉得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能在清晨五六点起床才算自律。

很多人从小就被教育要早睡早起,甚至有人觉得不管是学生还是上班族,能在清晨五六点起床才算自律。

可近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强迫自己早起,甚至有学者提出,晚睡晚起的人并不一定比早起的人差,反而在某些情况下,寿命可能更长。

这个观点听起来让不少习惯早起的人心里犯嘀咕,但如果仔细看医学研究,就会发现这背后其实是和生物钟以及身体长期的节律有关。

首先得弄清楚,人类的作息并不是完全一致的。

医学上把这种差异叫做“昼夜节律类型”,有的人天生偏向“晨型”,也就是喜欢早睡早起,精神状态在清晨最活跃。

而有的人是“晚型”,他们习惯晚上精神最好,凌晨睡得晚,早上起得晚。

根据芬兰赫尔辛基大学的研究数据,约有25%的人属于晨型,25%的人属于晚型,大多数人介于两者之间。

问题出在社会普遍推崇早起,导致晚型人群被迫适应早起的生活节奏,这种长期不匹配,反而对健康不利。

例如,美国西北大学在2021年发布的一项追踪研究,观察了大约9万名不同作息习惯的人群,发现被迫早起的晚型人患上代谢综合征的风险比自然规律作息的晚型人高出近18%。

代谢综合征包括高血压、高血糖和血脂异常,而这些恰恰和寿命密切相关。

研究者指出,真正的关键不是起得早还是晚,而是作息要和自身生物钟一致。

如果一个人习惯晚睡晚起,但又要每天强迫自己六点起床,睡眠时间不够,身体的修复和激素分泌就会受到干扰,免疫力下降,心血管负担也会加重。

换句话说,作息和生物钟长期不匹配,对身体的折腾可能比单纯的熬夜更伤。

再者,睡眠质量比单纯的睡眠时间更重要。

很多早起的人其实晚上并没有早点睡,结果睡眠总时长不足七小时,白天困倦、注意力下降,还容易导致情绪波动。

哈佛医学院的一项实验显示,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的人,心血管疾病风险增加48%,糖尿病风险增加28%。

而那些晚睡但保证7到8小时睡眠的人,风险水平显著更低。

这说明,只要保证充足的高质量睡眠,晚睡晚起并不比早起差。

尤其是对于一些晚型人群来说,顺应身体自然的节奏,反而能让生理功能更稳定。

当然,有人会说早起的好处很多,比如晨练、吃早饭、精神状态好。

这里面有一定道理,但并不是对所有人都成立。

晨型人确实适合早起,他们早晨的皮质醇分泌高,血压上升,精力充沛,适合学习和运动。

而晚型人早晨往往昏沉,血糖调节能力差,强行在这个时段活动,表现反而不好。

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的一份运动学研究指出,晚型人如果在晚上锻炼,比早晨锻炼时心肺功能表现更好,耐力也提升更明显。

由此可见,作息和活动时间要和生物钟匹配,才是最合理的方式。盲目追求早起,有时适得其反。

在笔者看来,真正值得注意的是现代社会的压力和作息环境。

很多上班族即便是晚型人,也不得不在早上七点前起床通勤,晚上还要加班到深夜,这样的生活让睡眠严重不足。

久而久之,不光肾上腺激素分泌紊乱,免疫系统也受到损害。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0年的一份报告里指出,全球范围内有超过三分之一的成年人长期睡眠不足,而这和肥胖、糖尿病、抑郁症、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增加都有直接关系。

所以,问题不在于早起本身,而在于人们有没有保证高质量的睡眠。

晚睡晚起只要规律,反而可能比那些表面自律、实际睡眠不足的人更健康。

此外,还要考虑遗传因素。研究发现,决定一个人偏晨型还是晚型的基因多达十几个。

例如PER1、PER2这些基因会影响昼夜节律的表达。

除非有意识地进行长期训练,否则改变并不容易。这也是为什么有的人怎么努力也无法早睡,一到晚上精神就特别好。

如果硬要改变,就会出现所谓的“社会性时差”,身体长期处于类似跨时区的状态。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学者发现,有社会性时差的人,肥胖率高出33%,代谢异常率高出27%。

因此,顺应自己的基因节律,反而比追求所谓的“标准作息”更科学。

当然,这并不是鼓励大家无限制地熬夜。晚睡晚起要建立在规律和充足的基础上。

如果每天凌晨三点才睡,上午十一点才起,即使睡满八小时,也容易打乱白天的社交和工作节奏,长期缺乏阳光照射,还可能导致维生素D不足。

这种情况下,对骨骼和免疫功能也有影响。

所以说,晚睡晚起的核心前提是保持稳定,每天固定时间睡,固定时间起,不要今天两点睡,明天十点睡,这样的混乱才是最伤身体的。

规律才是最关键的,而不是早晚本身。

总而言之,健康的关键在于找到最适合自己的作息模式。

强迫自己早起,并不一定就代表更健康,甚至可能因为和生物钟不符而缩短寿命。

相反,如果能顺应身体节律,保证充足睡眠,饮食规律,适度运动,哪怕是晚睡晚起,也一样能活得健康长久。

换句话说,真正重要的是规律、稳定和充足,而不是迎合外界的标准。

毕竟每个人的身体差异都很大,找到属于自己的节奏,才是最科学的养生方式。

对此,您有什么看法?欢迎评论区一起讨论!

[1]肖富辉,孔庆鹏.人类健康增龄的发生机制——来自长寿人群的研究证据[J].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2024,16(08)

来源:梁医生科普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