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15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我为朋友圈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图文一一点赞。突然,在手机相册自动生成的一组照片中,我看到留存的《北京晚报》报样,下方那篇题为《“鬼子”来了》的新闻报道——日本老兵东史郎专程来华揭发日军侵华罪行,令我感慨万千。
▌赵李红
《北京晚报》1999年4月10日头版
8月15日,一个不平凡的日子。我为朋友圈里“纪念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的图文一一点赞。突然,在手机相册自动生成的一组照片中,我看到留存的《北京晚报》报样,下方那篇题为《“鬼子”来了》的新闻报道——日本老兵东史郎专程来华揭发日军侵华罪行,令我感慨万千。
那篇报道由我采写,图片则由摄影记者张风拍摄。时光倒回1999年4月9日的首都机场,作为《北京晚报》新闻记者的我和摄影记者张风等候在国际到达口前。晚上八点,广播里的英语播报还没飘远,突然人声渐起,护栏外的各路记者和人群开始躁动,张风已把相机举到了眼前,低声说“来了。”
视线里的老人有着一张被岁月凿得很深的脸,眼角的皱纹像刀刻的沟壑,1937年侵华日军中的一员,60年后揭露日军暴行向中国人民谢罪的87岁老兵东史郎,此刻在女儿的陪伴下正向出港口走来。张风快速冲上去,相机牢牢锁住东史郎。透过人群,我努力还原出他在侵华时的样貌。
头天晚上,曾为军人的父亲找出几张有关东史郎的报纸告诉我:“你看他1937年的样子,绑腿勒得紧紧的,枪托磨得发亮……”那几天得知我要采访向中国人谢罪的老鬼子,十七岁弃笔从戎打鬼子的父亲心情复杂却又显得格外兴奋,他帮我收集了很多资料:东史郎曾与另外两名老兵举行记者招待会,公开自己的《阵中日记》,撰写《我们的南京步兵队——一个召集兵体验的南京大屠杀》,不断遭到日本右翼势力的骚扰和恐吓;携子访问南京,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的暴行向中国人民谢罪……
我当晚赶写的报道《“鬼子”来了》发在第二天的《北京晚报》头版上,张风拍的东史郎白发垂肩一脸凝重,照片格外打眼。
此次东史郎来京,主要是参加第二天上午在位于卢沟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举办的《花冈事件》画册出版座谈会。日本侵华期间,先后将4万多名中国人强掳至日本充当劳工。在日本秋田县花冈铜矿被迫为鹿岛公司做劳工的近千名中国人,仅半年时间就有200多人被迫害致死。不堪忍受的中国人毅然于1945年6月30日晚举行暴动,遭到日本军警的残酷镇压,418人惨死,酿成震惊世界的“花冈惨案”。
座谈会上,曾率领受难同胞举行“花冈暴动”的幸存者、河南襄城县老人耿淳,与为参加过南京大屠杀深深悔罪的日本老兵东史郎,从不同的角度痛陈日军侵华罪行。东史郎——眼前这个身着西服领带的老人与材料上那个踩着南京碎砖,扎着绑腿的士兵重叠在一起,像曝光在同一张底片上的照片重叠,一张是硝烟里的凶,一张是暮色里的衰。
抗日战争的胜利来之不易,做采访准备工作的时候,我读到父亲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五十周年时发表的《智擒日军指导官》,其中两段文字令我印象深刻:
为了扩大雁北解放区,1945年6月28日,冀晋军区司令员赵尔陆令时任晋冀军区作战参谋的我,率特务连去高阳、大同,“查明敌伪军番号、兵力部署、工事构筑;查明X团前期在该地区活动情况”。在阳高县委书记范凤山的配合下,指挥行动……
得知驻扎东井集小石庄的伪大队长跟鬼子有杀父之仇,我们展开攻心战,以“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的政策对他策反,通过里应外合,仅以一个连的兵力,乔装成纵队指挥部,佯作大举进攻之势,威逼敌人步步就范。生擒了日军指导官士浦、上瓦等三人,并解除了伪军300余人的全部武装,整个战斗无一人伤亡,书写冀晋军区以少胜多、智胜于勇的军史佳话……
今年是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此刻的我,站在卢沟桥的石板路上,吹过桥面的风依稀带着硝烟味。东史郎讲述的侵华真相,父亲笔下那些艰苦卓绝的抗击侵略者的日子,在我脑海里越发的清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