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时代(以2020年代为代表)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入学“必备装备”,因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变革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巨大差异。
新时代(以2020年代为代表)与20世纪90年代的大学入学“必备装备”,因科技进步、生活方式变革和社会发展,呈现出巨大差异。
两代人的“装备”差异,与其说是物品的迭代,不如说是一个时代从“物质匮乏”到“精神丰富”、从“线下局限”到“线上自由”的缩影。
一、核心电子设备:从“稀缺品”到“标配”
90年代的大学生几乎没有个人电子设备,而新时代的电子设备已成为学习和生活的“刚需”。
20世纪90年代:
计算设备:极少数学生拥有笨重的台式机(多为理工科专业),多数依赖学校机房(需排队、限时使用)。
通讯设备:无手机,联系靠公用电话亭(插IC卡)、宿舍固定电话(需转接),远距离靠书信。
辅助工具:无。
新时代(2020年代):
计算设备:笔记本电脑(轻薄本、游戏本为主,便携性强)是标配,部分学生配备平板(用于记笔记、阅读)。
通讯设备:智能手机(功能涵盖通讯、学习、支付、娱乐)是“器官级”装备,支持微信、视频通话、移动支付。
辅助工具:充电宝(解决续航焦虑)、蓝牙耳机(听课、通勤)、智能手表(健康监测、消息提醒)。
二、学习用品:从“纸质主导”到“数字化融合”
学习工具的变化,体现了知识获取方式的颠覆。
20世纪90年代:
以纸质用品为主:钢笔、笔记本、新华字典、专业参考书(需从家里带或到校后购买,价格较高)、文曲星(少数人拥有,用于查单词)。
资料获取依赖图书馆(藏书有限,需抢座位)、课堂笔记(纯手写)、教师印发的讲义。
新时代(2020年代):
数字化工具占比提升:电子书(Kindle、PDF文件)、电子笔记软件(Notability、GoodNotes)、思维导图工具(XMind)、在线课程平台(MOOC、学习通)。
纸质用品简化:中性笔、活页本(方便整理),参考书多通过电子版或图书馆借阅(部分学校推行“无纸化学堂”)。
三、生活用品:从“实用为主”到“便捷与品质并重”
生活用品的变化,反映了物资丰富度和生活便利性的提升。
20世纪90年代:
行李以“刚需耐用品”为主:
被褥、床单(多为家里手工缝制,厚重);
搪瓷缸、饭盒(食堂打饭用,耐摔);
肥皂、毛巾、脸盆(基础洗漱,无“护肤品”概念);
衣物(数量少,多为校服或家常菜,需自己手洗)。
因物流不发达,几乎所有用品都需从家里“扛”到学校,行李笨重。
新时代(2020年代):
行李更“轻量化”,注重便捷性和个性化:
压缩被褥、真空收纳袋(减少体积,可到校后网购);
迷你洗衣机(宿舍用,解决手洗麻烦)、折叠晾衣架;
护肤品、化妆品(注重颜值和体验,男生也普遍使用);
便携小家电(热水壶、小煮锅,限电情况下用);
衣物(数量多,风格多样,依赖快递邮寄,无需随身携带)。
四、通讯与社交工具:从“滞后”到“即时”
通讯方式的变革,彻底改变了人际互动模式。
20世纪90年代:
近距离:宿舍楼道喊人、传纸条;
远距离:书信(单程需3-7天)、公用电话(需排队,通话时被围观);
社交范围:局限于同班、同宿舍,跨校交流极少。
即时通讯:微信、QQ、抖音私信(文字、语音、视频无缝切换);
五、娱乐设备:从“单一”到“多元数字化”
娱乐方式的变化,体现了精神生活的丰富度提升。
20世纪90年代:
娱乐设备极少且功能单一:
随身听(磁带机,播放流行歌曲,需买磁带);
黑白电视机(宿舍公共设备,信号差,仅能看少数频道);
扑克牌、跳棋(宿舍集体娱乐);
小说(武侠、言情,纸质书传阅)。
新时代(2020年代):
娱乐设备数字化、多元化:
智能手机(刷短视频、追剧、玩手游);
游戏机(Switch、PS5,宿舍联机);
蓝牙音箱(宿舍聚会、户外活动);
无人机、拍立得(记录生活,注重“仪式感”)。
六、其他“隐形装备”:观念与环境的变迁
除了实物,一些“非物品”的准备也体现了时代差异:
90年代:
现金(唯一支付方式,需贴身保管);
粮票、布票(部分地区仍在使用,用于换取物资);
介绍信(办理手续时需学校或单位证明)。
新时代:
电子支付(支付宝、微信支付,几乎无需带现金);
健康码、疫苗接种证明(疫情后成为出行必备);
校园APP(选课、查成绩、缴学费、申请宿舍全线上)。
来源:刚仔洞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