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发动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治理典范,历经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和旺盛的生机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三治融合”、更加突出科技支撑、
转自:中国改革报
□ 陈燕红
“枫桥经验”是党领导下发动依靠群众就地化解矛盾的基层治理典范,历经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展现出历久弥新的实践价值和旺盛的生机活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新时代“枫桥经验”。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加强调党的领导、更加彰显“三治融合”、更加突出科技支撑、更加注重社会参与,与乡村善治目标融通且契合,对实现乡村善治具有重要参考借鉴。当前,应重点把握主体、体系和科技三大逻辑,推动新时代“枫桥经验”更好赋能乡村善治。
坚持多元共治,把握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善治的主体逻辑。乡村善治要求以党建引领多元主体协同共治,通过构建开放包容的治理共同体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一要持续强化党建引领。强化村“两委”班子建设,尤其注重打造过硬的党支部书记队伍,提升其推动发展和构建秩序的能力;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通过亮身份、担责任、作表率,带动群众参与治理。二要始终体现群众主体地位。参与治理既是实现群众利益的先决条件,也是实现善治的有效途径。尊重民意,在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成果分享中体现全过程人民民主;完善网格化管理、精细化服务、信息化支撑的基层治理平台,不断拓宽村民参与渠道。三要充分发挥新乡贤的作用。引导新乡贤积极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均等化等领域的协商议事,支持其率先垂范投身公益慈善事业,促进乡风文明建设,鼓励其依托德高望重的优势组建调解团,以协助乡村矛盾调解和志愿服务。
推进“三治融合”,完善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善治的体系逻辑。“三治融合”是落实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题中之意,要系统推进自治、法治、德治有机融合,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格局。一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厘清自治、法治、德治的内涵边界,又要统筹考虑组织架构,确保“三治”要素彼此互嵌,实现以自治增动力、以法治强保障、以德治扬正气,切实解决乡村治理“谁是主体”“谁来保障”“谁来辅助”的问题。二要完善融合平台。重点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村民自治组织、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等主体建设,完善其职能职责;健全乡贤参事会、村民议事会、村民监事会、乡风评议会等组织,以组织建设和组织优势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因地制宜培育文体、志愿服务等群众组织,推动治理平台组织化、制度化和规范化,为乡村善治提供不竭动力。三要强化制度实施。重点落实好村民自治制度,保障村民依法自治,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建立乡村信用机制,将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社会诚信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定期评议公示,弘扬诚信文化,促进乡风文明。
创新数字支撑,强化新时代“枫桥经验”赋能乡村善治的科技逻辑。数字赋能是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重要支撑,要加快推进乡村治理数字化转型,提升治理效能。一要夯实数字基础设施。加大财政支持力度,重点提升欠发达地区农村数字化水平;建设统一的数字治理平台,整合党建、资源、资产、村务等功能,实现集体资产管理透明化、村级财务公开化、村级事项决策民主化和议事监督在线化,打造“智慧村庄”治理体系。二要培育数字新农人。依托乡镇(街道)党群服务中心,开展村干部数字技能专项培训,重点提升其运用智能平台处理村务、调解矛盾、服务群众的能力。同时,推动“数字扫盲”进村入户,让群众熟练掌握“微信议事群”“智慧村务通”“掌上监督”等数字化工具,推动乡村治理现代化。三要培育数字文化生态。运用新媒体平台,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讲好乡村振兴故事,弘扬法治精神,培育文明乡风,为乡村治理营造良好数字文化环境。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