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日报》聚焦西青:千年文脉赋新能 科创活力跃全球

360影视 动漫周边 2025-09-01 09:08 1

摘要:《天津日报》“相约上合 绽放津彩——2025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专栏刊发文章《西青新篇:千年文脉赋新能 科创活力跃全球》,聚焦西青,报道了在京杭大运河千年碧波滋养出的深厚文脉与天津现代产业的时代强音交织中,作为运河文化、精武文化、年画文化传承地,以及智能制造

《天津日报》“相约上合 绽放津彩——2025上海合作组织天津峰会”专栏刊发文章《西青新篇:千年文脉赋新能 科创活力跃全球》,聚焦西青,报道了在京杭大运河千年碧波滋养出的深厚文脉与天津现代产业的时代强音交织中,作为运河文化、精武文化、年画文化传承地,以及智能制造、科创孵化、绿色发展创新高地的西青区,正以雄健笔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凭借文脉与产业同频共振,以文化软实力铸就经济硬支撑,在天津西南部绽放蓬勃向上的时代芳华。

以下为原文内容

↓↓↓

西青新篇:千年文脉赋新能 科创活力跃全球

京杭大运河的千年碧波滋养着深厚文脉,天津现代产业的轰鸣奏响时代强音。在这古今交融的交响中,西青区正以雄健笔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这里既是运河文化、精武文化、年画文化的传承地,更是智能制造、科创孵化、绿色发展的创新高地。以文化软实力铸就经济硬支撑,这个天津西南部的“经济大区”,正以文脉与产业同频共振之势,绽放出蓬勃向上的时代芳华。

千年文脉薪火相传

文化西青的底蕴与表达

流淌千年的大运河,为西青镌刻下独特的文化基因。从杨柳青古镇的青石板路到中华武林园的演武广场,从非遗传承人的匠心坚守到国际舞台的精彩呈现,在西青,文化从未是封存的历史遗产,而是可感知、可参与、可传播的鲜活资源,正以开放姿态对话世界、拥抱时代。

古镇焕新 文明互鉴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木版年画代表性传承人霍庆顺为孩子们解读年画知识

作为大运河文化带重要节点,西青区以“保护为先、活化利用”为理念,推动历史文化与当代生活深度融合。石家大院、安家大院等百年建筑群,经匠心修缮后不仅成为文旅热门地,更变身跨文化传播的“活课堂”。在“我和我求学的城市”系列活动中,天津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翻译团队深入古镇,以国际视野挖掘建筑中的艺术审美与人文内涵,为向世界讲述“大宅门里的中国故事”积累珍贵素材。

自2024年底启动焕新工程以来,通过设施升级、文化展演、沉浸体验三方面发力,杨柳青古镇成为“来了就不想走”的文化地标。不久前,一场明制婚礼秀作为天津时装周配套活动在运河畔惊艳亮相,凤冠霞帔映照着漕运盛景,传统礼仪碰撞着当代审美,以极具冲击力的视觉语言,将千年古镇的魅力推向国际舞台。

数据见证活力:2025年上半年,古镇接待游客324.1万人次,同比增长115.8%,6月的“一起看中国——和合之旅天津行”活动中,来自28个国家的39名外媒记者沉浸式体验太极招式与年画刷版,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跨越语言的“世界通用语”。

精武铸魂 四海传声

百余名武校师生在霍元甲纪念馆前进行武术展演

西青大地,尚武之风绵延百年。在西青区精武镇的精武门·中华武林园里,一群年轻人正跟随教练抱拳行礼,一招一式间,不仅传承着武术的招式精髓,更延续着霍元甲先生“强国强种”的精神火种。这位武术宗师以凛然风骨铸就精武精神,如今,这份精神正以更富时代感的形式走向世界。

由精武镇政府发起、天津霍元甲学校冠军团队演绎的舞台剧《武传奇之霍元甲》融入数幻科技元素,已巡演超600场;节目《津关擎天》亮相2025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文化之夜”,以刚柔并济的武术美学,向全球政商精英展现中国力量。

作为精武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天津霍元甲学校以文化为魂、体育为翼,迄今已出访全球100余个国家和地区,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新加坡等多国武术队建立长期交流训练机制。

非遗新韵 和美与共

始于明代的杨柳青木版年画,早已超越春节符号的单一属性,成为传递“和合”理念的文化使者。2025年3月,四幅经典年画作品亮相法国卢浮宫第三届国际艺术联创联展,在世界艺术殿堂展现中国传统文化的蓬勃生命力。近日,10余位“国际体验官”走进杨柳青民俗文化馆,亲手触摸剪纸、年画的匠心温度,感受东方美学的独特魅力。

在前不久举办的“古镇津韵国际文化市集”上,文化交融的场景格外动人:天津师范大学的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叶昭现场展示家乡服饰,天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杨柳青剪纸代表性传承人郝桂芬的新作《和合共生》首次亮相,作品融入天津之眼、杨柳青牌坊、年画娃娃等元素,引得中外游客驻足赞叹;王记年画店内,《一团和气图》以清雅青绿色调焕新呈现,创作者王琳杰说:“这幅作品的灵感,正是源于‘和合共生’的中国智慧,希望用传统技艺讲好当代中国故事。”

以千年文脉为根基,以创新活化为路径,以运河水脉为纽带,西青区正在文明交流互鉴的时代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西青答案”。

科创动能澎湃涌动

活力西青的转型与跨越

如果说文化是西青的精神根脉,那么创新便是其发展的核心引擎。从“西青制造”向“西青智造”跨越,从传统产业升级到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西青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成为天津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科技引领 智造未来

在西青,一批深耕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企业,正成为产业升级的“主力军”。2025年上半年,全区拥有创新型中小企业586家,天津市“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30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0家,优质企业集群正以强劲创新力,驱动区域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攀升。

老牌企业焕发新生机,通用技术集团天津第一机床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数控高精度立式磨床打破国外垄断,H350GH数控磨齿机实现微米级精加工,性能比肩国际顶尖水平,成功应用于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等重大工程和关键领域。

在西青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成果不断涌现——奥瑞工业设计研发我国首台可移动智能干选设备,开启了煤炭分选领域智能移动时代;通洁高压泵制造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金属间隙密封技术突破高压水射流行业技术壁垒;华宁电子有限公司的煤矿井下通讯控制系统实现国产替代;福莱迪科技的柔性屏贴附生产装备占据国内高端市场重要份额,被多家行业巨头采用。

这些“隐形冠军”如同散落的创新“盆景”,正汇聚成引领产业链升级的壮丽“风景”。它们破解技术“卡脖子”难题、填补行业空白的实践,不仅实现了企业自身的跨越式发展,更折射出西青本土企业向全球高新技术产业链顶端冲刺的坚定步伐。

2025年上半年,西青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9%,工业总产值突破809亿元。这条由创新铺就的发展之路,为“创新驱动发展”写下了坚实的“西青注脚”。

科创雨林 育木参天

初秋时节,天开西青园内创新活力涌动,北京视知觉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刚落户便发布全球首款肌骨超声AI2.0版本新品,公司董事长张臣坦言:“西青服务的温度与速度,让我们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这片创新沃土上,更多“科创尖兵”崭露头角:中科纳美的竹源纳米纤维素保鲜剂通过美国FDA认证,将马来西亚树熟榴莲保鲜期从3天延至17天,年营收破千万元;云驱科技的高速离心空压机控制器打破国外垄断,占据国内氢能市场50%份额。德安特传感推出的超微量分析天平,终结了欧洲品牌对该领域的垄断;沃尔德智能化车间内,重载AGV在精密调度系统指挥下平稳运行,其重载AGV产品,在“2025中国——上海合作组织人工智能合作论坛”上广受关注,已成功进入俄罗斯、印度等海外市场。

天开高教科创园西青园

创新成果的竞相涌现,离不开西青区精心培育的“科创生态”。2025年6月,《关于进一步支持天开西青园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重磅发布,不仅延续每年2亿元财政专项资金投入,更将“西翼金种子计划”升级为“金种子—金苗—金果”全周期培育体系,通过“股权投资+无偿助苗”双驱动模式,为不同成长阶段的科创项目提供精准扶持。“1中心5平台”科创服务体系高效运转,与驻区高校共同打造高校成果库,60个首批拟转化高校成果加速推进,一场“科创—产业—金融”深度融合的系统实践,正在西青蓬勃展开。

枢纽赋能 产城融合

经纬恒润天津研发总部(二期)项目于今年3月开工。日前,其自主研发的物理区域控制器(ZCU)销量突破百万件,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07%——这一成果,为国产智能汽车突破“神经中枢”技术壁垒提供了关键支撑,也成为西青区“以产兴城、以城聚产”的生动例证。

立足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西青区主动服务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成立驻京科创中心,举办系列招商推介活动,累计引进北京来源各类企业、项目、新设机构超700个,协议投资额超过2000亿元。天津南站科技商务区依托“高铁+轨道+快速路”三维交通网络,加速融入“轨道上的京津冀”,打造半小时通勤圈和换乘圈,成为区域协同发展的“桥头堡”。

在这里,“站产城”融合释放多元价值:全国首家外商独资三级综合医院——天津鹏瑞利医院,与相邻的鹏瑞利康复医院、护理院和脑科医院组成医疗群,并与隔街相望的鹏瑞利康养社区联动,构建起深度医养融合服务体系,填补了区域高端医疗空白;杉杉奥特莱斯,2025年上半年客流量突破300万人次、销售额达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87%和25%。消费能级的持续提升,不仅惠及本地居民,更吸引京冀群众前来购物、就医、安居,形成“协同消费”新热潮。

与此同时,西青区高水平制定促消费方案,2025年上半年投放购车补贴1400万元,带动综合销售额22.68亿元;重点节假日期间,重点商业载体销售额达7.39亿元,同比增长17.66%,“站产城”深度融合的生动实践,正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从大运河的千年文明律动,到智能工厂的创新脉冲;从非遗传承的匠心坚守,到“隐形冠军”的全球突围,西青区以独特的发展实践,塑造出民俗特质与国际风格相融、文化浓厚与经济强劲并行的城市气质。

面向未来,西青区以文化自信筑牢根基、以科技创新驱动发展、以开放胸怀拥抱世界,在城市发展版图中书写更加精彩的“西青答卷”。

来源:西青融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