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广袤的绿春大地上,有一支队伍虽不常现身于聚光灯下,却以其精准、科学、公正的工作,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维系着市场秩序的公平稳定,更在细微之处传递着社会的温度与关怀——这便是绿春县检验检测所。2024年3月单位成立以来,不仅认真履行其核
在广袤的绿春大地上,有一支队伍虽不常现身于聚光灯下,却以其精准、科学、公正的工作,默默守护着人民群众的“菜篮子”“米袋子”安全,维系着市场秩序的公平稳定,更在细微之处传递着社会的温度与关怀——这便是绿春县检验检测所。2024年3月单位成立以来,不仅认真履行其核心检验检测职能,更将促进民族团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工作的方方面面,成为连接技术专业性与社会凝聚力的独特桥梁,书写了新时代基层技术机构服务大局、增进团结的生动篇章。
立足本职,夯实民族团结的物质基础与安全根基
检验检测工作事关民生底线与发展质量,是保障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各族群众共同利益的重要技术支撑。绿春县检验检测所深知责任重大,始终坚守质量红线,筑牢安全底线。
在食品安全领域,检测人员深入农贸市场、超市、食品生产企业,对涉及各族群众日常消费的粮油、果蔬、肉蛋、特色食品等进行严格抽样检测送检,严防农兽药残留超标、非法添加、微生物污染等风险。无论是传统食品,还是少数民族特色风味,都一视同仁,接受同样严格的标准把关。这份对“舌尖上的安全”的共同守护,让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各族群众感受到了无差别的保障与安心,共享安全放心的食品消费环境,夯实了民族团结的物质生活基础。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方面,围绕县域农业产业特点,特别是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特色种养殖业发展,提供精准的检测服务。通过检测,指导农户科学生产,提升产品质量,助力特色农产品走出县域、走向更广阔的市场,直接促进了各族农民增收致富,缩小了发展差距,为民族团结进步提供了坚实的经济纽带。一年多来,完成食品监督抽样送检7批次、农产品监督抽样送检40批次;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472批次、定性检测(速检)3327批次;饮用水抽样送检76批次;小作坊白酒抽样送检24批次。
延伸服务,传递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文关怀与技术温度
绿春县检验检测所的工作并非冷冰冰的数据输出,而是蕴含着服务民生、促进和谐的深厚情怀。他们主动将技术服务延伸到需要的角落,特别是关心和支持少数民族聚居区的发展。
开展“检测服务下乡”活动,组织技术骨干深入乡镇、村社,为当地农户、企业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快速检测和技术咨询,解决他们“送检难、检测贵”的问题。技术人员耐心讲解质量安全知识,传授标准化生产技能,成为全县各族群众眼中的“技术贴心人”。
加强双语服务与沟通。在全县少数民族群众较多的区域,绿春县检验检测所注重培养或引入懂双语的技术和窗口人员,确保沟通无障碍,政策讲解解读清晰明了,尊重和保障了少数民族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消除了因语言带来的隔阂,拉近了心理距离。一年多来,深入村组、企业开展宣传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公共场所卫生检测相关知识152场次;茶叶产业链专题培训1场次56人。
内部建设,营造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浓厚氛围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体现在对外服务中,也深深植根于单位的内部文化建设。绿春县检验检测所本身就是一个由哈尼族、彝族、傣族、拉祜族组成的多民族职工共同奋斗的大家庭。在日常的文化建设中,高度重视民族团结教育,定期组织学习民族理论政策、法律法规,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庆祝各民族传统节日,促进各族职工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
在工作中,各族技术人员团结协作,攻坚克难,共同提升检测能力;在生活中,彼此尊重风俗习惯,互帮互助,亲如一家。这种内部和谐团结的氛围,向外辐射出正能量,使得绿春县检验检测所不仅是出具权威数据的技术机构,更成了展示民族团结进步、传播和谐理念的重要窗口。职工们用自身的言行,生动诠释了“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深刻内涵。
通讯员:陆测
责编:李泽森
校对:李猛
总编:邱自松
来源:绿春融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