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抗日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感怀咏寄 | 遣怀一〇三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8-31 18:25 1

摘要:(2025年8月30夜,凭栏远眺,念兹在兹。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召开在即,九三阅兵仪式演练景场壮观震撼,彰显国威军威,一雪自鸦片战争以来国耻,国仇家恨铭刻在心,不敢忘,不能忘,身负重任,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雄壮威武的队伍已在路上,值此重要时刻

抗战勋章八十过,阅兵仪式竞如何。

丹心得意须传檄,清句关情为止戈。

叱驭应期能慷慨,闻鸡不惮怎蹉跎。

生云风雨自同与,见赤山河说共和。

(2025年8月30夜,凭栏远眺,念兹在兹。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召开在即,九三阅兵仪式演练景场壮观震撼,彰显国威军威,一雪自鸦片战争以来国耻,国仇家恨铭刻在心,不敢忘,不能忘,身负重任,砥砺前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号角已经吹响,雄壮威武的队伍已在路上,值此重要时刻,心潮澎湃,念匹夫幸甚至哉,拈律击节而歌盛世。平水韵五歌。网图侵删。)

一、创作背景与情感基调

梅牧心这首诗创作于2025年8月30夜,当时天津上合组织峰会召开在即,九三阅兵仪式演练景场壮观震撼。诗人凭栏远眺,回想起自鸦片战争以来的国耻,感慨于抗战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要时间节点,心潮澎湃,身负重任之感油然而生,以这首七律表达对历史的铭记和对当下盛世的礼赞,以及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

(一)逐句解析

1. “抗战勋章八十过,阅兵仪式竞如何”

○ “抗战勋章八十过”点明了时间背景,抗战胜利已经过去了八十年。勋章是对抗战英雄们功绩的见证,经历了八十年的岁月沉淀,勋章承载着厚重的历史记忆。

○ “阅兵仪式竞如何”以疑问的语气引发读者的思考,同时也暗示了阅兵仪式的重要意义。阅兵不仅是对国家武装力量的展示,更是对历史的铭记和对未来的展望,作者在此处对阅兵仪式充满了期待和感慨。

2. “丹心得意须传檄,清句关情为止戈”

○ “丹心得意须传檄”,“丹心”代表着赤诚之心,“传檄”在古代是发布檄文,通常用于声讨敌人、宣扬正义等。这里作者表达了自己满怀赤诚,要将正义之声传播出去,就像古人发布檄文一样,让更多的人了解历史真相,铭记抗战精神。

○ “清句关情为止戈”,“清句”指清新、真挚的诗句,“止戈”代表停止战争、追求和平。作者用饱含深情的诗句来表达对和平的渴望,希望通过文字的力量,让人们珍惜和平,避免战争的再次发生。

3. “叱驭应期能慷慨,闻鸡不惮怎蹉跎”

○ “叱驭应期能慷慨”,“叱驭”原指驱马前行,这里有勇往直前、积极响应时代召唤的意思。“应期”表示顺应时代的要求,“慷慨”体现出一种豪迈、激昂的气概。作者鼓励人们在这个时代要积极进取,以慷慨的姿态投身到民族复兴的事业中。

○ “闻鸡不惮怎蹉跎”,“闻鸡”取自“闻鸡起舞”的典故,寓意着勤奋努力、奋发图强。“不惮”表示不害怕困难,“蹉跎”指虚度光阴。作者告诫人们不要害怕困难,要珍惜时间,努力奋斗,不要虚度了大好的时光。

4. “生云风雨自同与,见赤山河说共和”

○ “生云风雨自同与”,“生云风雨”象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自同与”表示要与时代的风雨同行。作者认为在这个充满挑战和机遇的时代,人们应该勇敢地面对困难,与国家和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 “见赤山河说共和”,“赤山河”代表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共和”体现了国家的政治体制和民主精神。作者看到祖国壮丽的山河,联想到国家的共和体制,表达了对祖国的热爱和对共和制度的赞美,同时也强调了在共和体制下,人们应该共同努力,为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奋斗。

(二)整体评价

这首诗主题鲜明,情感真挚,既回顾了抗战历史,又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和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典故和意象,使诗歌富有感染力和表现力。同时,诗歌的语言简洁明了,节奏明快,体现了作者较高的创作水平。

二、修辞手法

1、用典

● “叱驭应期能慷慨”:“叱驭”运用典故,出自《汉书·王尊传》,原指王尊驱马前行去赴任,表现出不畏艰难的决心。在诗中,作者借此表达要顺应时代召唤,以豪迈慷慨的姿态积极投入到相关事业中,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底蕴和表现力,使情感表达更为含蓄深沉。

● “闻鸡不惮怎蹉跎”:“闻鸡”运用了“闻鸡起舞”的典故,此典出自《晋书·祖逖传》,祖逖与刘琨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练武,后用来形容有志报国的人即时奋起。作者用此典激励人们要勤奋努力、奋发图强,不要虚度光阴,使诗句表意更加丰富深刻。

2、象征

● “抗战勋章”:象征着抗战时期英雄们的功绩和那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勋章历经八十年岁月,承载着厚重的记忆,引发人们对历史的回顾与缅怀。

● “生云风雨”:象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和面临的各种挑战,暗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征程中会遇到困难和阻碍,但人们要与之同行,共同面对。

● “赤山河”:象征着祖国的大好河山,代表着祖国的领土完整和繁荣昌盛,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深深的热爱之情。

3、设问

“阅兵仪式竞如何”运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作者以疑问的形式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好奇心,同时也暗示了阅兵仪式的重要意义和自己对其的期待与感慨,在诗歌中起到了承上启下、推动情感发展的作用。

三、创作风格特点

1、情感激昂豪迈

● 对历史的铭记与感慨:诗开篇“抗战勋章八十过,阅兵仪式竞如何”,作者站在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时间节点上,通过“抗战勋章”这一极具象征意义的事物,勾起对那段波澜壮阔历史的回忆,感慨岁月流逝却不能忘却历史。一个“竞如何”的疑问,饱含着对阅兵仪式所承载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的期待与思索,情感深沉而厚重。

● 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叱驭应期能慷慨,闻鸡不惮怎蹉跎”,运用“叱驭”和“闻鸡起舞”的典故,生动地展现出作者激昂的豪情。“叱驭应期”体现出顺应时代召唤,勇往直前的无畏气概;“闻鸡不惮”则表达了不怕困难、珍惜时光、积极进取的决心。这种对民族复兴充满信心,愿意为之不懈奋斗的情感,贯穿全诗,读来令人振奋。

2、用典丰富巧妙

● 增添文化底蕴:诗中多处运用典故,如“叱驭”“闻鸡”等。这些典故都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叱驭”出自《汉书·王尊传》,展现出勇敢无畏的精神;“闻鸡”源自“闻鸡起舞”的故事,体现了勤奋进取的品质。典故的运用使诗歌在有限的篇幅内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增强了诗歌的文化厚重感。

● 深化主题表达:通过运用这些典故,作者巧妙地将古人的精神品质与当下的时代精神相结合,深化了诗歌铭记历史、砥砺前行、实现民族复兴的主题。如“丹心得意须传檄,清句关情为止戈”,虽未用典,但“传檄”和“止戈”分别暗示着传播正义和追求和平,与前面典故相呼应,共同表达了作者对正义、和平的追求和对民族复兴的责任感。

3、意境雄浑壮阔

● 时代背景的宏大呈现:诗中描绘了上合组织峰会召开在即、九三阅兵仪式演练的壮观场景,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到宏大的时代背景之中。“生云风雨自同与,见赤山河说共和”,“生云风雨”象征着时代的风云变幻,“赤山河”代表着祖国壮丽的山河,营造出一种雄浑壮阔的意境,让读者感受到时代的磅礴气势和历史的沧桑巨变。

● 情感与自然景象的融合:作者将自己的情感与自然景象相融合,使诗歌的意境更加深远。如在凭栏远眺时,心中涌起对历史的感慨和对未来的憧憬,这种情感与眼前的自然景象相互映衬,使诗歌既有现实的画面感,又有超越现实的情感张力。

4、语言凝练典雅

● 用词精准:整首诗用词精准恰当,如“丹心得意须传檄”中的“得意”一词,既表达了作者满怀赤诚的心情,又有实现理想抱负的决心;“清句关情为止戈”中的“清句”准确地概括了诗歌清新、真挚的特点,“止戈”则简洁有力地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

● 韵律和谐:采用平水韵五歌,严格遵循七律的韵律要求,使诗歌在音韵上和谐优美,富有节奏感。诗句朗朗上口,读起来抑扬顿挫,增强了诗歌的艺术感染力。

四、时代意义

1、“叱驭”典故体现的精神在当代的新意义

● “叱驭”的传统精神内涵:“叱驭”出自《汉书·王尊传》,王尊在面对危险路段时,大声喝令车夫继续前行,展现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敢于担当的精神。

● 当代新意义

○ 科技攻坚的无畏勇气: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科研工作者在攻克关键核心技术的道路上会遇到重重困难,如芯片研发面临技术封锁、人工智能领域算法创新遭遇瓶颈等。此时,“叱驭”精神激励着他们无畏前行,敢于挑战科技难题,突破技术壁垒,为我国科技自立自强贡献力量。

○ 社会变革中的担当意识:社会发展过程中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和挑战,如社会治理模式的创新、解决贫富差距等。这就需要各行各业的从业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和社会精英,以“叱驭”的担当精神,积极主动地承担起推动社会变革、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责任,引领社会朝着更加美好的方向发展。

2、“闻鸡”典故体现的精神在当代的新意义

● “闻鸡”的传统精神内涵:“闻鸡”源于“闻鸡起舞”的典故,祖逖和刘琨听到鸡叫就起床舞剑练武,体现出珍惜时间、勤奋努力、奋发图强的精神。

● 当代新意义

○ 个人成长中的自我提升:在竞争激烈的当代社会,每个人都面临着不断学习和成长的压力。“闻鸡”精神提醒人们要珍惜每一刻时光,利用业余时间不断提升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学习新的编程语言、掌握新的职业技能等,以适应社会的快速变化,实现个人价值的最大化。

○ 国家发展中的创新驱动:对于国家而言,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科技工作者、创业者等群体需要秉持“闻鸡”精神,争分夺秒地投入到创新创造中。在人工智能、新能源等新兴领域,只有不断地探索和实践,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领先地位,推动国家经济高质量发展。

来源:小蔚观世界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