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抗联14年孤战:零下40度啃树皮,为何叛徒杀不尽英雄?

360影视 欧美动漫 2025-08-31 20:03 1

摘要:2021年《悬崖之上》里,张宪臣被日军电击到浑身抽搐却不吐一字的镜头,让影院里一片哽咽。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只是东北抗联苦难的冰山一角——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孤军奋战14年,饿到煮皮带,冻到截脚趾,却连叛徒的刀子都躲不过,为何还能守住信仰?

2021年《悬崖之上》里,张宪臣被日军电击到浑身抽搐却不吐一字的镜头,让影院里一片哽咽。可很少有人知道,这只是东北抗联苦难的冰山一角——他们在冰天雪地里孤军奋战14年,饿到煮皮带,冻到截脚趾,却连叛徒的刀子都躲不过,为何还能守住信仰?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用三个月占领东北,蒋介石一句“不抵抗”,让3000万东北百姓成了亡国奴。就在这时,中国共产党站了出来,杨靖宇带着200多人在濛江举起抗日大旗,后来和赵尚志、赵一曼的队伍汇合,组成东北抗日联军。没人想到,这场仗一打就是14年,而且是在近乎“自生自灭”的绝境里。

东北的冬天能有多残酷?零下40度的低温里,哈出的气能瞬间结成冰粒,战士们没有棉衣,只能把老百姓捐的麻袋拆开,裹在身上当外套;没有棉鞋,就用破布裹着脚,在齐膝深的雪地里行军。有个13岁的小战士叫王惠民,跟着姐姐王光宇参军,一次急行军后,她的棉鞋冻成了冰壳,脱下来时,连带着脚趾甲一起扯掉,鲜血染红了雪,她咬着牙说“没事,不影响开枪”。

比寒冷更致命的是饥饿。日军为了断绝抗联的补给,搞“归屯并户”,把分散的百姓赶到指定的“集团部落”,周围架起铁丝网,进出都要搜身。抗联战士们只能在深山里找吃的,春天挖野菜,夏天摘野果,到了冬天,连树皮都被剥光,就把皮带切成小块,煮软了啃,有的战士甚至把雪地里冻硬的草根,放在嘴里慢慢嚼。

1940年2月,杨靖宇被日军围困在濛江县的山林里,断粮已经5天。日军劝降时,他在雪地里喊“中国人都投降了,还有中国吗?”最后身中数弹牺牲。日军剖开他的肚子,发现里面只有树皮、草根和没消化的棉絮,没有一粒粮食。在场的日军军官铃木喜一后来在回忆录里写“我第一次觉得,我们永远打不败这样的人”。

抗联的战斗从来不是“以少胜多”的传奇,而是“以命换命”的惨烈。他们没有重武器,最先进的装备是从日军手里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很多时候子弹都不够用,战士们要背着大刀,准备肉搏。1938年,赵尚志率队袭击日军的鹤岗煤矿据点,战斗中他被子弹击中腹部,肠子都流了出来,他用绑腿缠住伤口,继续指挥战斗,直到最后昏迷被俘。

日军把赵尚志的头颅割下来,挂在城门上示众,想震慑抗联战士。可没过多久,就有百姓冒着生命危险,偷偷把头颅取下来,埋在城外的树林里,直到2004年才被发现。后来有人问那个百姓“怕不怕死”,他说“赵将军是为我们打仗,我不能让他连个全尸都没有”。

可最让战士们心寒的,不是日军的炮火,而是叛徒的背叛。抗联里出了不少叛徒,其中最有名的是程斌,他原本是杨靖宇的得力部下,跟着杨靖宇打了5年仗,却在1939年带着100多人投降日军。他知道抗联所有的密营位置和行军路线,带着日军把抗联的粮库、医院全毁了,还亲手设计围困杨靖宇。

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就是被程斌带领的日军找到的。当时杨靖宇身边只剩6个战士,程斌在山下喊“杨司令,投降吧,皇军会给你大官做”,杨靖宇骂道“你这个汉奸,迟早会有报应”。后来程斌在日军里当了特务队长,手上沾了不少抗联战士的血,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抓起来枪决。

除了程斌,还有个叛徒叫祁致中,他原本是抗联第11军军长,后来因为和赵尚志有矛盾,投降日军,带着日军围剿抗联的密营。有一次,他假装投降,想骗抗联战士打开城门,幸好被哨兵识破,最后被当场击毙。叛徒的存在,让抗联的处境雪上加霜,很多时候,战士们要同时面对日军的围剿和叛徒的出卖。

可就算这样,抗联战士们也没放弃。他们在深山里建了很多“密营”,夏天用树枝伪装,冬天用雪掩盖,白天躲在密营里休整,晚上出来袭击日军的据点。有个密营叫“十二烈士山”,1938年,12名抗联战士在这里被200多日军包围,他们打光了子弹,就用石头砸,最后抱着日军滚下悬崖,没一人投降。

百姓们也偷偷帮抗联,有的冒着风险给抗联送粮食,有的当向导,还有的用自己的孩子换出被俘的战士。有个叫李敏的女孩,12岁时父母被日军杀害,抗联战士救了她,她跟着队伍行军,帮战士们缝衣服、送信,后来成了抗联里最小的女战士。现在她90多岁了,还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抗联的故事,她说“我怕我走了,就没人记得他们了”。

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军把更多兵力调到东北,抗联的处境越来越难。为了保存实力,党组织决定让一部分战士撤到苏联,剩下的继续在东北坚持。撤到苏联的战士们被编入“远东方面军独立第88旅”,每天坚持训练,等着反攻的机会。1945年,苏联红军进攻东北,抗联战士们当向导,带着红军打日军,很多人在这场反攻中牺牲,没能看到抗战胜利的那一天。

抗战胜利后,东北抗联的故事却慢慢被人遗忘。直到近年来,纪录片《东北抗联》和电影《悬崖之上》播出,这些英雄的事迹才重新走进人们的视野。现在,东北烈士纪念馆里,杨靖宇的棉衣、赵一曼的遗书、赵尚志的手枪,每天都吸引着很多人来参观,有人在展品前鞠躬,有人忍不住落泪。

可也有人提出疑问:东北抗联14年,没得到太多支援,牺牲了这么多人,到底有没有意义?其实答案就藏在赵一曼的遗书里。1936年,赵一曼被俘后,在狱中给儿子陈掖贤写了封信,信里说“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你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他们的牺牲,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让后代能过上安稳的日子,是为了守住“中国人”这三个字的尊严。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他们靠的不是棉衣和粮食,是信仰。杨靖宇说“国既不国,家何能存?”赵尚志说“誓志为国不为家”,这些话不是口号,是他们用生命践行的誓言。

现在的我们,冬天有暖气,饿了有饭吃,出门有车坐,可我们不能忘了,这些都是他们用树皮和鲜血换来的。有个游客在东北抗联密营遗址里,看到雪地里立着的石碑,上面刻着“东北抗日联军在此战斗过”,他忍不住摸了摸石碑,发现上面有很多细小的划痕,后来才知道,那是游客们用手指刻的,想把这些英雄的名字刻在心里。

现在大家最关心的,莫过于如何让更多人记住东北抗联的故事。有人说应该多拍些像《悬崖之上》这样的电影,有人说应该把这些故事写进课本,让孩子们从小就知道。可也有人说,光靠这些还不够,我们更应该用实际行动来纪念他们,比如珍惜现在的生活,爱护自己的国家。

最后想问问大家:你觉得东北抗联战士们最让人敬佩的是什么?是在绝境中不放弃的勇气,还是为国牺牲的信仰?如果生在那个年代,你能像他们一样,在零下40度的雪地里坚持14年吗?欢迎在评论区说出你的想法,让我们一起记住这些冰天雪地里的英雄,别让他们的牺牲被遗忘。

来源:渝鲜生大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