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子纠缠能达到光速10000倍,难道相对论错了吗?

360影视 国产动漫 2025-09-01 10:40 1

摘要:“相隔千万光年的两个量子,一个状态改变,另一个能瞬间同步变化”,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曾让爱因斯坦质疑其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却被近百年的实验反复证实。

“相隔千万光年的两个量子,一个状态改变,另一个能瞬间同步变化”,量子纠缠的“超距作用”,曾让爱因斯坦质疑其为“幽灵般的超距作用”,却被近百年的实验反复证实。

2015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的实验更测算出,其作用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彻底突破经典物理的“光速限制”认知。但这一现象并非无迹可寻,量子纠缠的产生,本质是量子世界“叠加态”与“整体性”的必然结果,而非经典物理中“信号传递”的逻辑。

理解量子纠缠的第一步,是弄清楚一个关键事实:量子纠缠的超光速,不传递任何信息或能量,因此完全不违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任何携带信息的物质无法超光速”的核心规则。

在经典世界中,物体间的相互影响需要“中间介质传递信号”,比如光从太阳传到地球需要8分钟,声音在空气中传播有固定速度,这个过程必然受光速限制。但量子纠缠截然不同:处于纠缠态的两个量子,更像“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它们的状态不是各自独立的,而是共享同一个量子状态。当我们测量其中一个量子时,本质是“打破了这个整体的叠加态”,另一个量子的状态会瞬间确定,这个过程没有“信号从A传到B”,更像是“看到一双手套是左手套,就知道另一只是右手套”,不存在“传递”的耗时。

量子纠缠的产生,离不开量子世界的两个核心特性:量子叠加态与量子整体性,这是它区别于经典物体的关键。

首先是“量子叠加态”:在未被测量前,量子的状态是“多种可能的叠加”。比如一个光子的偏振方向,可以同时是“水平”和“垂直”的叠加;一个电子的自旋状态,能同时处于“上旋”和“下旋”的叠加,这种“同时存在多种状态”的特性,是经典物体完全不具备的。

而当两个量子通过特定方式相互作用后,它们会失去“个体性”,进入“共享的叠加态”,此时我们无法单独描述其中一个量子的状态,只能描述两个量子组成的“整体状态”,这就是量子的“整体性”。举个例子:两个纠缠的电子,它们的自旋状态必然是“一个上旋、一个下旋”的叠加,在测量前,我们不知道哪个是上旋;但只要测量其中一个(比如发现A是上旋),整体叠加态会瞬间“坍缩”,另一个会立刻确定为下旋,无论两者相距多远。

简单说,量子纠缠不是“两个独立量子的远程通讯”,而是“两个量子本就是一个整体,测量只是揭示了整体的状态”,这种“整体性”,正是纠缠产生的根本原因。

为何速度超光速10000倍?本质是“非局域性”。

2015年的实验中,科学家将两个纠缠光子分别发送到相距1.3公里的两个实验室,测量发现:当其中一个光子的状态被确定时,另一个光子的状态变化时间小于10的负7次方秒也就是0.1微秒。按此计算,其作用速度至少是光速的10000倍,且实验排除了“光速内信号传递”的可能。

这种“超光速”的本质,是量子世界的“非局域性”,量子状态的变化不依赖空间距离,不受“局域性原理”的限制。但需强调:这种“非局域性”无法用于超光速通讯,因为测量纠缠量子的结果是随机的,我们无法通过改变一个量子的状态,来“传递特定信息”给另一个量子。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