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最近在项目上,笔者发现很多项目成员弄不清价值流、业务能力、业务流程、业务对象这些业务架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即业务要素),更说不清楚他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以至于架构设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无法向IT设计与实施输入高质量的架构交付物,更别谈数字化规划与落地方案了。
最近在项目上,笔者发现很多项目成员弄不清价值流、业务能力、业务流程、业务对象这些业务架构中最基本的概念(即业务要素),更说不清楚他们之间的结构关系,以至于架构设计管理工作出现混乱,无法向IT设计与实施输入高质量的架构交付物,更别谈数字化规划与落地方案了。
今天笔者特地撰写此文,从一杯咖啡为例,助力读者厘清企业业务运作的底层逻辑涉及到的价值流、能力、流程、对象的概念与结构关系,通过浅显易懂的方式给予大家启发,也希望此文能力抛砖引玉,欢迎文末留言讨论。
喜欢喝咖啡的朋友,当你下午茶时间,点上一杯拿铁,不一会功夫咖啡就送到你的办公桌上,这个过程看似简单与普通,实则暗藏企业运作的深层逻辑:
从您产生喝咖啡的念头,到手机下单、支付成功、咖啡师制作、送餐、喝上咖啡,这条完整的链条就是"价值流"。
而支撑这个链条高效运转的,是咖啡店具备的"订单处理能力"“线上支付能力”"咖啡制作能力""物流配送能力"等业务能力,这些能力又通过"下单流程"“支付流程”"制作流程""交付流程"等业务流程实现,过程中处理的"订单"“支付单”"原料""设备"“配送单”等则是业务对象。
如果把一家企业比作一台精密的机器,那么这四个业务概念如同这台机器的齿轮,相互咬合、协同运转。
本文将以通俗语言拆解它们的结构关系,帮助读者理解企业如何通过这四个关键业务概念创造价值的。
其实这四个概念是业务架构中的四个核心业务要素,笔者往期文章有关业务架构的内容,感兴趣的可点击翻阅>>业务架构精讲(番外篇之三)如何设计 “ 业务架构 ” ?
01.
概念的定义与特征
1. 价值流:端到端的价值创造路径
价值流是企业为特定利益相关者(客户、员工、合作伙伴等)创造并交付价值的完整过程,强调从需求产生到满足需求价值实现的闭环。
价值流有如下特征:
端到端:覆盖全链条,如咖啡店从"客户想喝咖啡"到"客户喝上咖啡"的全流程。利益相关者导向:每条价值流对应特定群体,如零售企业的"产品开发价值流"面向市场,"人力资源管理价值流"面向员工,“咖啡店咖啡制作价值流”面向喝咖啡的你。价值增量:每个阶段需为客户创造可感知的价值,如咖啡下单阶段的“便捷性”、订单付款阶段的“安全性”、咖啡制作阶段的"香味体验"、交付阶段的"即时性"。电商平台的"咖啡交易价值流"包含浏览商品(咖啡)→加入购物车→支付→物流→收货→评价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需确保客户获得"便捷""安全""快速"的价值增量。
2. 业务能力:企业做什么的底层能力
业务能力是企业为完成特定目标所需的能力集合,关注"能做什么"而非"怎么做",具有稳定性和可复用性。
业务能力分类如下:
核心能力:直接为客户创造价值,如咖啡店的"咖啡制作能力"。支持性能力:保障业务运转,如"线上支付能力"“会员管理能力”"IT系统维护能力"等等。战略性能力:支撑长期发展,如"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稳定性:业务本质变化慢(如咖啡制作能力百年不会有太大变化),但实现方式可迭代(如从手冲到全自动咖啡机)。模块化:能力可拆分重组,如咖啡店的“订单管理能力”“线上支付能力”"外卖配送能力"等可复用到其他餐饮品类。3. 业务流程:能力的具体执行步骤
业务流程是业务能力在操作层面的具体执行流程,由一系列逻辑活动组成,关注"如何做"。
业务流程的特征有:
活动序列:如"下单流程"包含选择商品→提交订单→支付→生成凭证。主次关联:分为主流程(即核心流程,直接影响结果,如咖啡制作流程)和次流程(即支持性流程,如设备清洁流程)。可优化性:流程可通过技术(如引入自动收银系统)或管理(如简化审批环节)提升效率。咖啡店的"制作流程"即核心业务流程,可细化为接单→磨豆→萃取→打奶泡→拉花→出品,而设备清洗流程,可细化为拆卸-清洗-组装-试机等环节,每个环节的操作控制都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客户体验。
4. 业务对象:流程中的信息载体
业务对象是业务流程中处理的具体实体或信息载体,如客户、订单、产品、设备等,是数据和信息的物理/逻辑表现。
业务对象的特征表现为:
业务记录载体:记录流程执行结果,如订单对象包含商品、价格、时间等信息。分层级管理:分一级(如订单)、二级(如子订单)、三级对象(如商品明细)。相互关联:业务对象间通过流程逻辑建立联系,如客户对象与订单对象通过"下单"流程关联。咖啡店的"原料对象"包含咖啡豆、牛奶、糖等,通过"采购流程"与"原料对象"关联,再通过"制作流程"转化为"成品咖啡对象"。再比如,“咖啡订单对象”包含客户、商品(咖啡)等信息,通过“下单流程”“咖啡制作流程”“配送流程”操作流转这些对象,满足客户需求。
02.
价值流、能力、流程、对象的结构关系
1. 价值流:整合能力与流程的顶层设计
价值流是最高维度的架构,它将业务能力与业务流程串联成端到端的链条。
价值流→业务能力:价值流的需求,定义需要哪些能力。例如,咖啡店的"外卖价值流"需要"线上接单能力"“线上支付能力”"配送调度能力"等。价值流→业务流程:价值流的实现依赖具体流程。例如,"外卖价值流"包含"接单流程"“支付流程”"制作流程""配送流程"。2. 业务能力:支撑流程落地的能力底座
业务能力是流程的"能力引擎",决定流程能否高效、高质量、无风险地执行。
能力→流程:同一能力可支撑多个流程。例如,"咖啡制作能力"同时支撑"堂食流程"和"外卖流程"。流程→能力:流程的执行反哺能力优化。例如,通过分析"外卖流程"中的配送延迟数据,可有针对性地提升"物流调度能力"。3. 业务流程:连接能力与对象的操作路径
业务流程是能力与对象的"桥梁",通过具体活动将能力转化为对象的状态变化。
流程→对象:流程执行产生或修改对象。例如,"下单流程"生成订单对象,“支付流程”将订单对象从“待支付”转为“已支付”,"制作流程"将原料对象转化为成品对象。对象→流程:对象的状态触发流程执行。例如,订单对象状态变为已支付即触发“制作流程”,咖啡豆对象的库存量低于阈值时触发"补货流程"。4. 业务对象:贯穿全链条的数据纽带
业务对象是价值流、能力、流程的"共同语言",记录价值创造的全过程。
对象层级:一级对象(如订单)对应价值流,二级对象(如子订单)对应价值流阶段,三级对象(如商品明细)对应具体流程。对象关联:通过流程建立对象间的逻辑关系,例如客户对象→订单对象→商品对象→支付对象,形成完整的数据链条。最后简单总结一下:
客户下单(触发交易价值流)→系统调用"订单管理能力"(业务能力)→执行"下单流程"(业务流程)→生成订单对象(业务对象)→订单对象传递至生产系统→触发“制作流程”(业务流程)→生成生产订单对象(业务对象)→生产订单对象状态完成→触发物流系统→触发"配送流程"(业务流程)→最终完成价值交付。
03.
规划步骤与方法:如何构建与设计
1. 价值流梳理
梳理步骤如下:
① 识别关键利益相关者(客户、内部用户、合作伙伴);
② 绘制从需求到交付的端到端流程;
③ 标注每个阶段的价值增量(如"快速响应""精准推荐")。
用到的工具有:价值流图(VSM)、客户旅程地图。
2. 业务能力建模
建模方法:
① 按"做什么"而非"怎么做"定义能力;
② 分类为核心、支持性、战略性能力;
③ 建立能力层级结构(如L1-L3级)。
使用的工具有:业务能力模型(BCM)、能力热力图。
3. 业务流程优化
优化步骤有:
① 分解能力为具体流程;
② 区分强相关(核心流程,直接影响结果)和弱相关(支持性流程)流程;
③ 优化流程效率(如消除冗余环节、引入自动化)。
用到的工具有:流程图(BPMN)、ESIA法(清除、简化、整合、自动化)。
4. 业务对象管理
管理方法:
① 识别关键业务对象(如订单、商品、客户);
② 建立对象层级(一级到三级);
③ 定义对象属性及关联关系(如订单与客户通过"下单"流程关联)。
用到的工具有:实体关系图(ERD)、数据字典。
04
总结:价值流、能力、流程、对象的协同效应
价值流定义"创造什么价值";业务能力回答"凭什么创造价值";业务流程说明"如何创造价值";业务对象记录"价值创造的全过程"。理解这四个核心业务要素,企业才能摆脱"局部优化"“零敲碎打”的陷阱,实现从战略到执行的有效协同。正如咖啡店需要同时关注"客户体验的价值流""稳定的咖啡制作能力""高效的下单流程"以及"准确的订单对象",现代企业也必须在这四个维度上系统性规划设计,方能在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实现既定目标。
来源:正正杂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