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女博士跨界演短剧爆火!日薪一千值不值?

360影视 日韩动漫 2025-09-01 11:35 1

摘要:最近一位清华女博士可是在短剧圈里火出了圈!袁小格(化名)这位2023年刚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学博士,平时其实是在一家省级实验室正儿八经搞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今年8月,她利用暑假时间,居然跨界出演了一部以围棋文化为主题的短剧《星城棋缘》,这事儿一下子

哇,最近一位清华女博士可是在短剧圈里火出了圈!袁小格(化名)这位2023年刚从清华大学工商管理专业毕业的管理学博士,平时其实是在一家省级实验室正儿八经搞科研成果转化工作的。今年8月,她利用暑假时间,居然跨界出演了一部以围棋文化为主题的短剧《星城棋缘》,这事儿一下子就在网上炸开了锅。

说起她怎么就和短剧结了缘,其实挺偶然的。8月初,她一位在围棋协会的朋友因为公派出差,没法如期去演这部围棋主题的短剧,就推荐袁小格去替自己。袁小格也没犹豫,干脆利落地就“勇闯”短剧圈了。她在剧里演的是女主角,一位冷静理智的围棋棋手,对传统文化有着一股近乎偏执的保护欲。这剧呢,以围棋文化为内核,还融入了爱情元素,顺带通过长沙的一些地标建筑展现一下城市魅力。

拍短剧那可真是个体力活!袁小格透露说,他们一天得拍20个小时,每天只能睡两三个小时。她自己也调侃,真是累得“气若游丝”,但一听开机,又能像打了鸡血一样爬起来说“我不困!我还可以继续演!” 这么高强度的工作,作为刚出道的演员,她每天的片酬大概在一千元左右。不过她也坦白说,前期很多时候其实是零片酬,主要是为了积累作品。

虽然强度大,但袁小格拍起来还挺顺利,几乎没什么NG(重拍)。她觉得这得多亏小时候学过音乐剧,有点业余爱好,不怕镜头。对比一下她的博士学业和拍短剧,她觉得特别有意思:学术对她来说,漫长又孤独,可能花一年时间研究一个课题,最终收获还不一定如人所愿;而短剧的“快”和这种“漫长”形成了鲜明的反差。被问到考清华、搞科研、拍短剧哪个更难时,她笑着说:“当然是考清华和做科研更难。” 博士阶段的训练,让她对文本和情绪的理解能力很强,所以拍短剧反而觉得“没那么难”。

袁小格拍短剧的经历在网上传开后,引起了各种讨论。有些人觉得博士去演短剧是“浪费学历”,劝她“走智慧线,别混圈”。对于这类声音,袁小格谈笑间回应:“是演得不够好吗?” 她认为,读书的意义在于赋予个体更多选择权,这种选择权体现在职业选择、生活方式乃至人生决策的自主权上,从事的职业不应该因学历而设限。在她看来,短剧也可以成为文化传播的载体,推动围棋文化的普及和推广。

袁小格的本职工作,其实和短剧里的角色还有点奇妙的联系。她在实验室搞的是文物3D建模复原算法——用数字技术让破碎的青铜器“重生”;而在短剧《星城棋缘》里,她正好饰演湖南省博物馆的一名古文物修复师。这种“本色出演”的巧合,让学术训练与艺术表达产生了奇妙的共振。

对于袁小格来说,拍短剧不仅是种新尝试,更像是给长期按部就班的科研生活找一个情绪的“出口”,是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她坦言,科研工作有时比较枯燥,也会产生一些孤独和焦虑感。但在拍摄短剧时,她能感受到自己创造了学术工作以外的社会价值,这种快速而饱满的正反馈,以及观众们即时的、积极的互动,给了她很多情感上的支持,甚至反过来提高了她生活和工作的积极性。

袁小格身边的同龄人听说她去拍短剧,大多表示惊喜和支持,觉得这是“跨界融合,勇敢地去破圈,追求人生不一样的价值”。她自己也认为,作为一位“斜杠青年”,当短剧演员是她此前从未有过的体验,给她增加了非常多的“快乐值”。她身边甚至还有邻居大爷,70岁了退休后去演短剧,演得十分入戏,因为她觉得“这就是他热爱的事情”。

多日的短剧拍摄经历,也让袁小格对短剧未来的发展有了一些自己的思考。她觉得短剧并非只是“流量玩具”或被人诟病“降智”的“霸道总裁”式内容,它可以作为一种讲故事的载体,走向精品化。她展望未来,短剧可能会融入更多XR(扩展现实)和VR(虚拟现实)的新型拍摄技术,强化沉浸式互动感,提升制作效能。她甚至表示,未来自己可能会尝试做短剧的制片人、编剧或投资人,但不会考虑做全职短剧演员,主要精力还是会放在科研工作上。

袁小格的故事,也反映了当下年轻人职业选择的一种新趋势。据中国科协2023年的数据,硕博毕业生跨界就业的比例较五年前提升了近25%。像袁小格这样拥有“双重身份”的“斜杠青年”正越来越多。这背后,或许也体现了当代青年突破传统职业壁垒、寻求多元价值实现的时代脉搏。袁小格用她的行动证明了,学历是光环,但不是枷锁,人生可以有很多种活法,勇敢尝试才能发现更多可能。

(完)

内容和图片都是从互联网上收集的,如果有涉及侵权,或者引起大家的不满,请联系我,我一定及时删除,谢谢大家了!

~~~///(^v^)\\\~~~

来源:热浪来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