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老话,本来说的是三国时期那位难成大器的后主刘禅,可如今提到这七个字,想起的却是阿尔巴尼亚。
文:栗頿
“扶不起的阿斗”这句老话,本来说的是三国时期那位难成大器的后主刘禅,可如今提到这七个字,想起的却是阿尔巴尼亚。
它曾被苏联手把手扶持了15年,后来又在中国的帮扶下度过了20多年,这30多年的时间里阿尔巴尼亚享受着他国的帮助。
可奇怪的是,其他国家都在邻国的帮助下走向了富强,再不济也是一个可以独立发展的国家,它却到现在都还是贫困状态。
这时就有人发问了,阿尔巴尼亚到底是为什么发展不起来,成了现实版“扶不起的阿斗”?
二战结束后,阿尔巴尼亚的工业和农业几乎全毁,此时,美苏冷战开始,苏联需要一个地中海的立足点,阿尔巴尼亚成了苏联的目标。
信息来源:阿尔巴尼亚百度百科
1947年,苏联与阿尔巴尼亚签订援助协议,从粮食、钢材到工业设备源源不断输送过去。
斯大林曾提出,要把阿尔巴尼亚打造成“地中海的社会主义灯塔”。
苏联的援助覆盖了纺织、基建、军工等多个领域,短短几年,阿尔巴尼亚的棉布产量从几乎为零提升到数千万米,水泥产量从不足万吨跃升至50万吨。
军事上,苏联更是先后送去数万支步枪、数百门火炮,甚至在1951年交付了87辆最新的T-34坦克,并帮忙修建了现代化军港。
可就在1954年,苏联提出要在阿尔巴尼亚的发罗拉港建立联合海军基地,要求长期驻军和使用权。
阿尔巴尼亚领导人霍查认为这是对国家主权的侵犯,坚决拒绝,双方矛盾由此激化,苏联开始削减原油供应、撤回技术专家,试图对其施压,但效果甚微。
1961年,苏联彻底终止援助,召回所有人员,并要求阿尔巴尼亚偿还4.3亿卢布债务。
失去援助后,阿尔巴尼亚的工业产值暴跌60%,粮食产量退回战前水平,比接受援助前更加贫困。
中国的20年
就在阿尔巴尼亚与苏联关系破裂时,中苏关系也逐渐恶化,1960年的国际会议上,阿尔巴尼亚公开支持中国,反对苏联对中国的围攻,中国决定接手对阿尔巴尼亚的援助。
从1961年开始,中国提供了142个成套项目援助,其中包括钢铁、水电、纺织等领域。
费里水电站建成后,不仅解决了首都地拉那的用电问题,连偏远山村也通了电。
苏联留下的纺织设备经中国专家改造后,纱锭数量增支2万,一个工厂的棉布产量就能让全国每人每年多获得几米布料。
军事上,中国也送去了2.4万支56式步枪、167架歼-6战斗机,甚至在发罗拉湾深处开凿了可容纳50架战机的地下洞库。
但时间久了,各种问题都出来了,阿尔巴尼亚开始依赖于援助得来的一切。
中国援助的优质钢管被当作电线杆,1万台拖拉机很多因缺乏维护闲置在田间。
信息来源:阿尔巴尼亚百度百科
更严重的是,中国协助阿尔巴尼亚修建了70多万个混凝土碉堡,消耗的水泥量相当于建造3座三峡大坝所需混凝土量,而这些碉堡后来大多被牧羊人当作避雨场所。
中国当时累计向阿尔巴尼亚提供超过90亿元人民币的援助,但阿尔巴尼亚并未给予相应回报。
而阿尔巴尼亚,公开批评中国政策,并散播不实言论攻击中国。
1978年7月,中国也做出了苏联一样的选择,宣布终止对阿尔巴尼亚的所有援助,撤回全部人员。
此时,科尔察化肥厂的未完工的反应釜成了这段合作最后的产物。
阿尔巴尼亚的贫困并非偶然,而是长期依赖外援与内部治理问题共同作用的结果。
苏联和中国的援助虽然搭建了工业框架,但阿尔巴尼亚并未真正掌握核心技术。
苏联撤离后,大量工厂因缺乏技术支持停工,中国离开后,许多援建项目因维护能力不足瘫痪。
这些“外来的工业体系”没有与本国的人才、市场结合,无法自主运转,基础设施的短板也制约着发展。
阿尔巴尼亚全国仅有一条45公里的高速公路,多数地区还是土路通行,物流根本没法正常通行,导致工厂原料进不来、产品出不去。
都说要想富先通路,就阿尔巴尼亚这样的交通情况,想要富起来有点难。
而除了交通上的不便之外,电力上也存在一些问题,但80%的水电设施建于上世纪60-70年代,老化严重,2007年首都地拉那一年停电217次,工业生产难以维持。
制度层面的问题同样突出,计划经济时期的官僚体系延续多年,政党更迭频繁,政策缺乏连贯性,而它司法效率低下,投资环境非常恶劣。
它至今仍有一半人口从事农业,机械化程度不足,大量使用铁犁、单轮车等原始工具,产值低下却承载着三分之一人口的收入。
阿尔巴尼亚依赖外援形成的“拿来主义”心态根深蒂固,年轻人难以在正规经济中找到工作,大量的人口从事非正式行业,甚至选择偷渡欧洲。
2025年,阿尔巴尼亚的人均GDP仍不足5000美元,主要依赖非正规经济来发展,腐败问题也依旧很严重,加入欧盟的谈判因改革滞后停滞不前。
困局依旧
如今的阿尔巴尼亚,依旧未能走出贫困的循环,苏联和中国援建的工厂大多废弃,仅剩的少数企业依赖进口原料和技术。
农业仍靠天吃饭,粮食自给率不足60%,年轻人偷渡现象依然普遍,每年有数千人试图通过非法途径进入欧盟国家。
这个曾被两任大国接力援助的国家,用35年的时间证明,外部援助可以带来短期的繁荣,但缺乏内生动力和制度改革,终究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2025年的阿尔巴尼亚,仍在为半个多世纪前的选择付出代价。
来源:倾听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