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的纪念日,旨在铭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切缅怀英烈以及所有为抗战胜利付出牺牲和努力的人们。
9月3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以国家立法形式确立的纪念日,旨在铭记中华民族反抗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深切缅怀英烈以及所有为抗战胜利付出牺牲和努力的人们。
历史依据:为何是9月3日?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发布《终战诏书》,普通民众天真地以为和平降临。然而,日本天皇轻描淡写地讲到:“朕使帝国政府、对米、英、支、苏四国,旨通告受诺其共同宣言。”全文未使用“投降”表述,也未履行国际法要求的正式投降程序与时间表。日本以宣布“终战”代替“接受投降”,避免天皇承担战败责任,天皇制存续。“终战”一词,折射出日本法西斯的傲慢与不甘。另外,《终战诏书》中以“支”指代中国,用了一个饱含蔑视的旧称,措辞之间尽显日本军国主义的不服与倨傲。
虽然没有法理上的“战败”,《终战诏书》仍沉重打击了日军士气。包括陆军相阿南惟几等34名将官切腹自杀,形成“臣子担责”假象。而在亚洲陆上战场,日本军队与各地武装力量的“较量”并没有完全停止。若真为“终战”,战事应即刻终止,而事实却相反,他们仍企图以抵抗换取谈判筹码。在中国,侵华日军拒绝向中国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以及在东北的苏联红军投降,继续进行着各种军事行动抵抗。直到1945年8月21日湖南芷江洽降会谈,中国战区受降权才确立。中国战区分为16个受降区接受日军投降,南京作为中国战区总受降仪式举办地点。1945年9月9日9时,中国战区日本投降签字仪式在南京中国陆军总司令部礼堂举行。至此,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宣告日本帝国主义彻底失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了完全胜利。
1945年9月2日,日本政府代表在东京湾美军“密苏里号”战舰上签署投降书,正式宣告无条件投降,是国际公认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节点。这体现“军事胜利需法律确认”的原则、历史逻辑。
次日(9月3日),当胜利的消息传到中国,全国民众庆祝抗战胜利。
在延安举行的庆祝抗战胜利大会。 图源:《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6日第08版)
1951年8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发布通告,确定9月3日为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1999年9月18日,国务院对《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进行修订,延续了9月3日为抗战胜利纪念日的规定。2014年2月27日,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以国家立法的形式通过决议,确定每年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因此,9月3日作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符合历史事实,承载着历史记忆、民族精神。
1945年9月3日,毛泽东为《新华日报》的题词“庆祝抗日胜利,中华民族解放万岁!” 图源:《人民日报》(2025年08月16日第08版)
重大意义:捍卫国际正义
将9月3日定为抗战胜利纪念日,强化了中国作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历史地位和国际话语权。中国作为《波茨坦公告》四个签署国之一,有权参与芷江受降与东京湾签字,共同构成“军事胜利+法律确认”的双重验证。根据《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台湾、澎湖列岛于1945年10月25日交还中国,形成“历史领土-法理文件-接收仪式”三位一体的主权证明模式。
9月3日这一天,不仅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也是中国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法理基础之一。
参观者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为了民族解放与世界和平》主题展览参观(2025年7月22日摄)。新华社记者 鞠焕宗 摄
时代价值:以史为鉴,开创未来
抗战胜利纪念日,是以仪式化的历史记忆完成对暴力逻辑的终极超越。2014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确立9月3日为法定纪念日。这既继承历史传统,又赋予现代国家治理的意义。
细读《终战诏书》,其字里行间仍将侵略战争美化为“自存与东亚之安定”,以“勇战”“励精”“奉公”等伦理词汇包装暴力,并将失败归因于“战局未好转”“大势不利”。这类“终战”叙事模式至今仍影响日本右翼的历史认知,例如2013年安倍晋三内阁通过的《国家安全保障战略》中,仍可见类似的话语结构。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为抗日战争起点,到1945年9月3日胜利,再到2014年立法确立纪念日,中国形成了清晰、完整的历史叙事链条。这也有效避免了与日本所谓的8月15日“终战纪念日”混淆。这种历史叙事的完整性,有力反击了历史虚无主义,维护了历史真相。
抗战胜利是中华民族在“最危险的时候”完成的一次文明涅槃。1937-1945年间,中国战场牵制日本陆军总兵力的65%以上(最高达78%),伤亡军民超350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5000亿美元(按1945年币值)。这些数字背后,蕴藏着爱国主义精神的核心逻辑——个体牺牲与集体救赎的辩证统一。
即便签订“无条件投降”协议,但手握武器的日军仍在负隅顽抗。如华中野战军司令员粟裕指挥高邮战役就是例征。这一战役被学界称为中国战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这终结了日寇在华中的最后残余抵抗,打击日本法西斯最后“嚣张气焰”。确立抗战胜利纪念日,既承认战争的残酷,也彰显和平的珍贵,符合中国人“以战止战”“居安思危”的和平哲学。
纪念,是为了更好地前进。抗战胜利纪念日不仅让我们铭记历史,更激励我们在新时代传承: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
(文/昌强)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来源:学习大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