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被批评后闷在房间里不说话,问什么都不说…… 其实,孩子不是 “故意调皮”,而是还没学会 “正确表达情绪”—— 他们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气”“委屈”“失望”,只能用哭闹、发脾气来传递感受。
孩子爱发脾气、不会表达情绪?6 个实用方法,帮娃学会 “好好说情绪”
几乎每个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困扰:
孩子想要的玩具没买到,当场哭闹打滚;
和小伙伴抢东西输了,上手打人;
被批评后闷在房间里不说话,问什么都不说…… 其实,孩子不是 “故意调皮”,而是还没学会 “正确表达情绪”—— 他们不知道怎么形容 “生气”“委屈”“失望”,只能用哭闹、发脾气来传递感受。
帮孩子管理情绪,不是 “让他不生气、不难过”,而是教他 “懂得情绪、会说情绪、能处理情绪”。这 6 个方法,家长从小用起来,能帮娃慢慢养成稳定的情绪和清晰的表达力。
一、第一步:先接纳孩子的情绪,别让他 “连难过都不敢”
很多家长看到孩子哭,第一反应是 “不许哭!这么点事有什么好哭的”;
看到孩子生气,会说 “你怎么这么暴躁,再发脾气我就揍你”—— 其实,这些话本质是 “否定孩子的情绪”,会让孩子觉得 “我难过是错的,我生气是坏孩子”,反而更不敢表达。
正确的做法是 “先接纳,再引导”:
孩子哭闹时,蹲下来跟他说:“妈妈知道你现在很委屈,因为玩具被拿走了,对不对?”
孩子生气时,轻轻拍他的背:“你刚才想搭积木,被弟弟碰倒了,所以很生气,妈妈能理解。”
先让孩子知道 “我的情绪是被看见的,是正常的”—— 每个人都会生气、会难过,大人也会,不是只有他这样。
接纳不是 “纵容哭闹”,而是让孩子先放下 “情绪负担”,才愿意跟你沟通。
二、教孩子 “给情绪起名”:他能说出来,就赢了一半
孩子不会表达情绪,很大原因是 “不知道怎么形容”—— 他只知道 “心里不舒服”,却分不清是 “生气”“委屈” 还是 “失望”。
这时候,家长要做孩子的 “情绪翻译官”,帮他把模糊的感受变成清晰的词汇。
比如:
孩子考了满分,蹦蹦跳跳回家,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特别‘自豪’?因为自己努力复习,考出了好成绩!”
孩子等了很久的动画片没播,耷拉着脑袋,你可以说:“你是不是有点‘失望’呀?因为期待了好久的动画片没看成。”
孩子一个人在家,打电话问你什么时候回来,你可以说:“你现在是不是觉得‘孤独’?想妈妈陪你了对不对?”
平时多和孩子聊 “情绪词汇”:
激动、开心、自豪、委屈、失望、孤独、紧张…… 孩子能识别的情绪越多,就越能准确表达自己的感受 —— 比如他会说 “我很生气,因为他抢了我的书”,而不是直接动手打人。
三、帮孩子找 “情绪出口”:教他 “怎么发泄,不伤人伤己”
孩子有情绪时,不是 “不能发泄”,而是要 “找对方式发泄”。
很多家长只知道 “制止孩子发脾气”,却没教他 “该怎么处理情绪”,导致孩子要么憋在心里,要么用极端方式发泄(打人、摔东西)。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约定 “情绪出口”,比如:
生气时:可以去拍枕头(“把生气拍走”)、画一幅 “生气的画”(把不开心画出来)、去阳台深呼吸 10 次;
委屈时:可以抱着喜欢的玩偶哭一会儿、跟妈妈说说发生了什么、写在 “情绪小本子” 上;
难过时:可以听一首喜欢的歌、去楼下走一圈、和小伙伴玩一会儿。
关键是让孩子知道:
“有情绪不可怕,我可以用不伤害别人、不伤害自己的方式处理它”。比如孩子生气想打人时,你可以提醒他:“我们约定过,生气可以去拍枕头,要不要去试试?”
四、别怕孩子发脾气:你的 “包容”,能帮他慢慢冷静
很多家长见不得孩子发脾气,一听到哭闹就慌了:
要么赶紧妥协(“别哭了,我给你买”),要么严厉制止(“再哭我就把你关起来”)。
其实,这两种做法都不对 —— 妥协只会让孩子觉得 “哭闹能解决问题”,制止会让孩子把情绪憋在心里。
孩子发脾气时,正确的做法是 “陪伴 + 不纵容”:
先陪在他身边,不说话也没关系,让他知道 “你不会因为他发脾气就离开”;
等他哭累了、情绪稍微平复,再跟他说:“现在能跟妈妈说说,刚才为什么生气吗?”
如果孩子因为 “不合理的要求” 发脾气(比如非要买第三个玩具),可以温柔但坚定地说:“妈妈知道你很想要,但我们约定好一次只买一个玩具,等下次再买好不好?”
允许孩子发脾气,不是 “纵容他任性”,而是给孩子 “情绪释放的时间”—— 就像大人难过时也想哭一会儿一样,孩子发脾气也是在 “释放情绪”,等他发泄完,才听得进道理。
五、多给孩子 “社交机会”:在互动中学会处理情绪
孩子的情绪表达能力,很多是在 “和别人互动” 中学会的 —— 比如和小伙伴抢玩具时,他会知道 “别人也会生气”;
和朋友分享零食时,他会感受到 “开心是可以传递的”;和同学闹矛盾后和好,他会学会 “怎么表达歉意”。
家长可以主动给孩子创造社交机会:
经常带孩子去邻里串门,让他和同龄小朋友一起玩玩具、做游戏;
周末约朋友家的孩子一起去公园,鼓励他们分工合作(比如一起搭帐篷、一起放风筝);
孩子和小伙伴有冲突时,别立刻插手,先观察 —— 如果他们能自己解决(比如 “我先玩,等下给你玩”),就不用干预;如果吵得厉害,再过去引导他们 “好好说话”。
在社交中,孩子会慢慢明白:“我的情绪很重要,别人的情绪也很重要”,从而学会更平和地表达自己、理解他人。
六、家长先管好自己的情绪:你稳了,孩子才会稳
很多家长没意识到:
自己的情绪,是孩子情绪的 “晴雨表”—— 你高兴时,对孩子有耐心,会陪他玩、听他说;你生气时,对孩子没耐心,会吼他、甚至把他当 “出气筒”。
这种 “忽冷忽热” 的态度,会让孩子很困惑:
“我到底怎么做才对?” 慢慢养成 “看家长脸色行事” 的习惯,甚至模仿你的 “坏脾气”—— 你吼他,他也会吼别人;你生气时摔东西,他也会摔玩具。
家长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不是 “不能生气”,而是 “别把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
自己生气时,先暂停 10 分钟:去阳台透透气、喝杯水、深呼吸几次,等情绪平复了再跟孩子说话;
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后,要及时道歉:“妈妈刚才不该吼你,是妈妈没控制好情绪,对不起”—— 让孩子知道 “大人也会犯错,也会道歉”;
平时和家人多沟通,别把工作或生活中的压力,转嫁到孩子身上。
你稳定的情绪,会给孩子 “安全感”,也会让他学会 “像妈妈一样,好好处理情绪”。
帮孩子管理情绪,是家长给孩子最好的 “人生礼物”
孩子不会天生就 “会表达情绪”,也不会天生就 “情绪稳定”—— 这些能力,需要家长从小引导、慢慢培养。
别指望孩子 “一下子就改好”:
今天他学会了 “说生气,不打人”,明天可能又忘了;
今天他愿意跟你说 “委屈”,明天可能又闷在心里。
没关系,多一点耐心,多一点引导,孩子会慢慢进步。
当孩子能清晰地说 “我很生气,因为……”“我有点难过,想一个人待一会儿”,当他能自己找办法处理情绪,他不仅会拥有更稳定的性格,还会学会理解他人、善待自己 —— 这才是能让他受益一生的 “软实力”。
来源:楚妈妈聊育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