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江西日报》9版以整版篇幅重磅推出报告文学作品《烽火丹心“抗战瓷”》,并同步推出纪录片《寻找“抗战瓷”》。通过聚焦江西一家民间博物馆馆藏的200多件珍贵的“
01江西日报
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纪念日。这一天,《江西日报》9版以整版篇幅重磅推出报告文学作品《烽火丹心“抗战瓷”》,并同步推出纪录片《寻找“抗战瓷”》。通过聚焦江西一家民间博物馆馆藏的200多件珍贵的“抗战瓷”,记者穿越历史的尘烟,“以瓷为证”,一路追寻烽火连天的抗战岁月,挖掘江西人民和新四军将士同仇敌忾、肝胆相照、可歌可泣的真实历史故事,深情讲述了抗战时期中华儿女抵御外辱的赤子丹心与英雄气概。
“抗战瓷”这组融媒体报道视角独特,紧扣伟大抗战精神关键词,以江西景德镇瓷器这一极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魅力的载体为突破口,写法上以记者深入实地采访调研为依据,拍摄真实自然,主题突出、气势恢宏,点面结合,多层次多角度地记录和诠释着新时代赣鄱儿女对伟大抗战精神的不舍“追寻”。
稿件经过《江西日报》、学习强国总平台首屏、《人民日报》、新华社、“江西宣传”微信公众号、大江新闻客户端、《江南都市报》、今日头条、网易新闻等多媒体联动立体传播,引起了重大反响,刊播后3天总阅读量达600多万,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02采编故事
为做好这个重大主题报道,我们江西日报社副刊部、视觉中心组成专门的策划团队,在今年初就多次就这个选题的报道方向、采访路径、内容发掘、呈现方式、价值意义等进行研讨,达成了报告文学+纪录片的融媒体报道形式。随后采访组派出以两位首席为主、多位采编人员参与的团队,先后三次深入新闻发生地江西上饶、景德镇、安徽歙县等地实地采访,积累了大量的新闻素材。采访结束后,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精心打磨稿件和剪辑纪录片,最终在8月15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推出重磅报道,赢得了各方好评。
综观这组报道,我们有几点体会,与大家共勉。
通过“小切口”,展现“大主题”
“小切口,大主题”,是新闻宣传报道上的一个重要理念和具体做法,是新闻采写的法宝之一。重大主题报道通过小切口增强贴近性,以微观叙事折射宏大主题,运用百姓视角、故事化表达和创新传播形式实现与受众的深度共鸣。
报告文学《烽火丹心“抗战瓷”》、纪录片《寻找“抗战瓷”》,正是从历史的宏大叙事里,选取了抗战瓷器这个通常不太容易被关注的小切口,反映抗日战争这个重大主题。
江西上饶一家名叫林和顺的民间博物馆,一个有情怀的革命后代,数十年来珍藏了200余件“抗战瓷”,这些瓷器以“一致团结”“抗战到底”等瓷上标语,刻下了抗日战争的时代烙印。8月15日,这些“抗战瓷”中的精品在景德镇美术馆展厅展出,与万千全球游客见面。伟大抗战精神,就像这些生生不息的“抗战瓷”一样,历久弥新,昭示未来。
刘智勇展示“一致团结”瓷碗
报道通过探寻一个个瓷器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通过瓷壶、瓷碗、瓷碟、瓷盘、笔筒等瓷器上留下的“抗战到底”“杀尽倭寇”“抵制日货”等标语,反映了中国人民保家卫国、争取胜利的抗日决心。
报道写道:每一件“抗战瓷”都是有灵魂的,每一件瓷器都有它深藏的故事。看到这些瓷器上滚烫的标语,当年中国军民同仇敌忾、英勇抗战的场景历历在目,像黑白影片般重现眼前,至今依然震撼人心。
从这组报道可以看出,“小切口”不是事小、琐碎,而是“以小见大”。用“小切口”抓住人物的精气神,事件的时效度,并以“轻量化”表达提升报道的可看性,使重大主题报道更加鲜活、生动,有效提升了主流媒体的传播能力和水平。
通过“小人物”,见证“大事件”
该融媒报道的主人公刘智勇,是江西省上饶市第一家民营博物馆馆长,他的父亲是山东抗日根据地的八路军老战士,他历经30年初心不改地追寻“抗战瓷”,背后是老兵父亲的殷切嘱托;景德镇民国陶瓷匠人严润泰、严鸿泰兄弟,母亲被日寇所杀,这对有脊梁的中国手艺人兄弟,以陶瓷为刃,以精湛的技艺在瓷器上一笔笔刻下国仇家恨,激励民众,鼓舞斗志;新四军驻赣办事处主任胡金魁与新四军岩寺兵站总站长忻元锡,共同抗日,半生战友情,都在那盏严家瓷器商行“抗战到底”的茶盏中,被无声诉说;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张松茂,12岁时便冒着被日寇杀头的风险,在“提倡国货”的瓷壶上郑重刻下自己的名字,也刻下了中华民族必胜的坚定信念……
综观报告文学作品《烽火丹心“抗战瓷”》,纪录片《寻找“抗战瓷”》,我们看见了历史风云跌宕及家国危难中,一个个“小人物”身上那种不屈不挠、锲而不舍的品质,这也是中华民族面对苦难奋勇抗争、生生不息的精神意志。报告文学中对这些小人物感人事迹的发掘、抒写,对新四军一个“一致团结”瓷碗背后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大事件的折射,中国共产党停止内战、一致团结、共同抗日的主张,穿越了历史的尘烟,让人心潮澎湃。
有一种情怀,永不磨灭;有一种理想,永不埋没。在抗战那个大时代和大事件下,这组融媒报道通过将普通人的际遇和国家命运之间的呼应与联系,塑造了许多令人感动的历史形象,唤醒了中华民族共同的回忆。每个小人物爱国情怀的背后,都是一个时代的见证,也是人性光辉的展现。通过“小人物”见证“大时代”,这样的报道手法运用得当,值得肯定。
通过“小细节”,呈现“大情怀”
在纪录片《寻找“抗战瓷”》中,记者巧妙地利用两条既平行又时而交叉的主线,以当下与历史交织的叙述手法,以广角、特写、长焦、微距等镜头语言,以一个个小细节,刻画了一位“抗战瓷”收藏者对历史与当下的态度和深厚的家国情怀。
刘智勇在淘抗战瓷古玩
纪录片跟随主人公刘智勇的脚步,以寻访“抗战瓷”这一主题为贯穿,平实又生动地记录下一个儿子对父亲的无限思念、一个馆藏人对抗战瓷器的深厚情感、一批景德镇艺术家对“抗战瓷”的爱不释手、一个普通中国人对祖国的赤子丹心……画面朴素自然,灵动鲜活,真实真切,把一个馆藏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淋漓尽致,把他身上那种率真、坦诚和对国家、民族的殷殷初心如实呈现,通过他身上的故事和他讲述的故事,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导向,激发时代的情感共鸣。
我们认为,新时代新征程,主流媒体肩负着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正能量的使命与担当,为人民群众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把主流精神价值有效地传播到读者心中成为新的重要任务。特别是在重大节点的重大主题报道面前,更加要求新闻工作者要“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到生活中、到群众中去挖掘线索,寻找灵感,用血肉丰满的人物和细节去讲述生动的故事,只有这样,才能真实呈现时代的精神面貌。
来源:江南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