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11亿千瓦,美国2022年数据只有4.15亿千瓦,甚至比2000年的4.47亿千瓦还下降了。美国耕地面积比我国大,总动力不到我国一半,但是农业机械化率早就实现全覆盖,而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75%。
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已经超过11亿千瓦,美国2022年数据只有4.15亿千瓦,甚至比2000年的4.47亿千瓦还下降了。美国耕地面积比我国大,总动力不到我国一半,但是农业机械化率早就实现全覆盖,而我国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只有75%。
这看起来似乎很矛盾,我国耕地少,农业机械总动力遥遥领先,但是机械化率却和美国有很大差距。
这里要先明确两个概念,总动力代表了机械数量,机械化率代表农业生产环节中,是不是用了机械。我国总动力第一是“量”,机械化率不如美国是“质”。
为什么美国耕地更多,却用不到一半的机械实现了高质量的机械化率?
一、地形制约
美国中部大平原地区,非常适宜大型、高效率农业机械的连片作业。而我国丘陵山区耕地面积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以上,这些地块零散、坡度大、形状不规则。
在平原地区,一台大型拖拉机可以轻松作业上千亩地。但在丘陵山区,大型农机“下不去、用不了”,必须依赖小型、轻便、灵活且价格更低的专业农机。这类农机的研发、推广和应用难度更大,成本更高,导致这些地区的机械化率天然偏低。加上我国基础设施限制,山区田埂小路、缺乏机耕道等基础设施。
二、经营规模限制
虽然我国总动力很高,但被超过2亿农户一分摊,户均拥有的动力其实非常有限。这与美国一个农场主拥有数百甚至上千马力机械的情况完全不同。
这也带来重复投资与闲置问题。很多农户需要自购小型农机以满足自家需求。家家都有小农机,但每家每年的实际使用时间都很短,综合利用率很低,造成了巨大的资源闲置和浪费。这就是“高总动力、低利用率”的直接体现。
而美国农场规模大,投资购买大型高效农机,单台农机的年作业面积巨大,摊薄了成本,实现了规模经济。
三、机械化结构性的不均衡
作物间不均衡:小麦、水稻、玉米三大主粮的耕种收机械化率较高,但棉花、油菜、甘蔗、马铃薯等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率仍较低。至于果蔬茶等园艺作物,其种植、采摘的机械化率更低,还是高度依赖人工。
环节间不均衡:耕种收等中间环节机械化水平较高,但育苗、播种、采收、烘干、仓储等产前和产后环节的机械化率依然很低。
区域间不均衡:平原地区机械化率很高,可与发达国家媲美;而丘陵山区省份的机械化率则大幅落后。
那么我国主粮耕种收机械化率高,其它环节或者其它经济作物为什么不采用机械化?是没有机械可用吗?
其实核心原因并不仅仅是我们缺乏这些机械,而是现有的机械不适用、用不起、用不上。
我们以土豆为例,国外土豆耕种收全部是机械化,机器开过去溜达一趟完事。一台大型土豆收获机动辄数十万甚至上百万人民币。在美国一个农场主可能有几千亩地来种土豆,摊薄下来单亩成本很低。但在我国,一个土豆种植户可能只有几十亩或几百亩地,投资购买这样一台专用机械,可能几十年都回不了本。
土豆收获机是“专用机”,只能用来收土豆。对于小农户来说,他们更倾向于购买拖拉机这种“通用机”,后面换不同的农具就能完成犁地、播种、运输等多种作业。投资一台一年只用几天的专用机,在经济上不划算。
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国外的全程机械化是 “农艺与农机深度融合” 的结果。
美国是标准化种植,土豆种植从种子、行距、株距、培土高度到田间管理都采用统一的标准。农机开发者可以针对一套固定的参数来设计机器,机器下地作业的成功率非常高。
而我国,品种、种植模式、田间管理等农艺措施千差万别。可能隔一个村,种植习惯就不一样。一款根据标准参数设计的收获机,到了地里可能因为行距不匹配、垄高不一致等原因,要么收不起来,要么损伤率极高(比如把土豆切破)。农机企业不敢轻易投入巨资研发一款可能只适用于某个小地方的机器。
这就陷入了死循环:因为种植不标准,所以没有好用的机械;因为没好用的机械,所以无法推行标准化种植。打破这个循环需要政府、科研机构、农企和农户的共同长期努力。
当然,还有绕不开地形限制这个原因。其实在东北、内蒙古等大型农场,土豆、甘蔗等作物的机械化水平已经很高了。但我国有大量经济作物恰恰是种植在丘陵山区。
耕种收三大环节的机械是“通用型”需求,市场最大,所以研发投入最早,技术最成熟。而产后加工环节的机械是“专用型”需求,技术壁垒高,市场需求分散。
所以,能够明显提高我国机械化率的产前产后环节和经济作物机械,不是完全没有,国内已有大型农场实现了全程机械化,机器是存在的。
但对大多数农民来说,经济上“用不起”(规模太小),农艺上“不适用”(种植不标准),地形上“用不上”(机器下不了地)。
我国也正在通过推广社会化服务、推动农艺农机融合、研发适宜机械、完善基础设施等手段,解决这些问题。这也是我国农业现代化转型中最难啃的“硬骨头”。
来源:史海趣闻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