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1 年,美国发明家狄恩·卡门创立的赛格威 (Segway) 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平衡车原型。这一颠覆性产品被乔布斯誉为 " 堪比个人电脑的交通革命 " 。然而它的初期售价高达 3000 美元,平衡车只止步于安保巡逻等专业场景,迟迟未能普及大众。
2001 年,美国发明家狄恩·卡门创立的赛格威 (Segway) 公司推出全球首款平衡车原型。这一颠覆性产品被乔布斯誉为 " 堪比个人电脑的交通革命 " 。然而它的初期售价高达 3000 美元,平衡车只止步于安保巡逻等专业场景,迟迟未能普及大众。
即使随着市场的拓展,平衡车逐步在性能和价格上,从“富人的玩具”变为触手可及的代步工具,但道路政策与市场表现的双重挤压,仍然令其存在着多种争议。平衡车企业如何从技术洼地中突围,在重重压力下,如何以“慢创新”开辟新蓝海?
近期,凤凰卫视主持人田桐对话了九号公司创始人兼 CEO 王野( Cid ),详解面对智能化与道路政策等挑战的解决之道。
九号公司创始人兼CEO王野与田桐
从“血海”中,重做赛道
2014 年 9 月,平衡车鼻祖 Segway 以专利侵权为由起诉初创公司九号,这场看似碾压的官司最终迎来逆转——九号以 7500 万美元反向收购 Segway ,上演 " 蛇吞象 " 传奇。
这场豪赌不仅化解了专利危机,更让九号全盘接收 Segway 的 400 余项核心专利。而后,九号也催生出售价仅 1999 元的国民平衡车,激活民用市场。
田桐: 平衡车最早是美国的 Segway 公司在 2001 年发明的,你们当时为什么要做这个品类?
王野: 过去 100 年以来,个人交通工具只出现了两类,一类是自行车,一类是摩托车。我们就是希望创造出第三种、第四种个人的交通代步工具,改变“末端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平衡车是我们第一个 all in 的压重注的方向。
田桐: 生活中平衡车已经无处不在,之前大火的电影《好东西》里,宋佳饰演的铁梅逼退跟踪者,骑的就是你们的平衡车。从外观来看,这比 Segway 的初代平衡车“袖珍”了很多,如今的平衡车和初代相比有哪些发展迭代?
王野: Segway 的初衷是给 To B 的场景设计的,所以它看起来就显得很专业。而我们如今做的平衡车,它的体积小了很多,重量只有原始版本的 20% ,价格只有原始版本的 5% 不到。
从科技含量来讲,把它做便宜需要大量复杂的算法和软件的配合,把一个几万块的设备做了 2000 块,还具备同等级别的安全性,从技术上讲是很难。
田桐: 虽然平衡车目前已经是大众触手可及的日常代步工具。但目前部分城市,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等等,已经出台地方法规,明确禁止平衡车上路。这对平衡车品类发展有多大影响?
王野: 是的,当时我们认为这个东西会改变世界,但是后来这个事情没有真正发生。平衡车无法满足世界的大部分国家的交通法规对机械刹车的要求。我们意识到这个事情的时候,就知道这个产品是没戏了。
田桐: 所以你们改变重心,在 2019 年选择进入电动车这个领域。当时国内电动车行业已非常饱和,众多品牌竞争激烈。九号为什么选择在这个时间点进入?
王野: 当时可以说卷成“血海”了。不过我们做事情的方式其实不是去卷,我们认为自己是一个科技公司,我们看到了这个赛道有被改造的机会,有被值得重做的价值,所以我们会重点想办法去卷用户价值和新体验。
九号电动车
田桐: 九号理念是“重做赛道”,怎样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定位?
王野: “重做”不是重复,而是升级,核心是高端化、电动化、智能化 。我们聚焦未被满足的需求,将已有的技术,比如无钥匙解锁、 GPS 联网防盗、坡道驻车、 ABS 通过垂直整合,集成到体验更好的高端产品上,在红海中开辟了蓝海。
田桐: 但这些小的设计改变很容易被抄袭,且算不上颠覆式创新?
王野: 颠覆式创新确实难求。在电动车领域,我们没有做颠覆,而是将其升级得更好。
作为企业,我们的核心就是把产品做得更好,创造社会价值,让电动车更智能、便捷、安全。而且看到同行学习我们,说明目前的大方向是正确的。
“大约 20% 的产品才能成功 ”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 2024 年底中国两轮电动车保有量已达 4.25 亿台(远超汽车 3.2 亿台),成为城市短途出行绝对主力。
当行业深陷价格战时,九号又选择开辟其他的选择用技术作为核心突破口。从平衡车到电动车,从自动行李箱到电动滑板车,不变的是专注于产品、死磕技术的态度。
田桐: 看到你们的 自动行李箱,是我往前走,它会主动跟着我走,不需要我手来扶着它。但,这有必要吗?
王野: 对,非常无厘头。不过我觉得这个技术很牛,能跟着人走的行李箱很酷。你可以拿着咖啡一边打手机,行李箱在后面跟着你,在机场里面绝对是最靓的仔。
这个箱子我们花了很大的力气,最后做出来之后外界评价“这公司疯了”,但我觉得它代表九号“用技术改变世界”的工科男精神。当然,疯狂尝试也有失败,比如室外无人配送车就没成功。
王野展示自动行李箱
田桐: 你们成功和失败的比例占多少?
王野: 失败更多。大约 20% 的产品才能成功,可以说没成功是常态,成功是偶然。不过我们依然会把很多失败的产品放在展厅,这些曾经的“来时路”对于我们来说是很宝贵的财富。
田桐: 根据“欧睿国际”数据显示, 2023 年九号公司的电动滑板车销售额位居全球第一 ( 以各企业自有品牌的电动滑板车销售额为准统计 ) 。截至上半年末,累计出货量超过 1400 万台。这个车我还没见过呢。
王野: 它对标的是海外市场,目前在欧洲风靡大街小巷。今天你要是去西班牙马德里、巴塞罗那的街头,在街边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你能看到百来台这个车从身边过去。
田桐: 欧洲的很多城市是中世纪的建筑,街道很窄,开车比骑滑板车还慢很多,老百姓也需要一个一两公里的便捷代步工具,那这个产品就很合适。我听说你们在欧洲还有“共享滑板车”?
王野: 对,就像中国的共享电单车一样,欧美有很大量的共享滑板车。你扫个码,付点钱就可以骑它骑一阵子。不过因为欧美的人工成本非常高,去把这些车收集回来摆整齐,需要很高的成本。
我们就在欧洲共享电动滑板车上应用了低速自动驾驶技术。滑板车能在调度下自动行驶、分析避障,自行回到停车点。
田桐: 这是个很有价值的洞察和尝试。一方面可以大幅减少运维人力成本,也避免了一些乱停罚款的情况。
王野: 我们认为当一辆车具备了感知能力,具备了决策能力、具备了自主行动能力之后,它就是个机器人。
有趣的是,共享滑板车上的这种低速自动驾驶技术,正是来源于之前的“失败品”自动行李箱。虽然我认为这个技术没那么“性感”,但是很多时候没那么性感的东西才是真价值。
曾经有点“狂妄”,现在会回归核心品类
同一个低速自动驾驶技术,在行李箱上显得“无厘头”,但是当它迁移至合适的场景中,就成了解决真实痛点的利器。
就像把一把没开成的锁的钥匙,找到了真正匹配的那把锁,一下子就打开了新市场的大门。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九号公司研发投入达 5.22 亿元,同比增长 49.5% 。“用户体验”始终是九号内部的关键词。
田桐: 很多人觉得九号是科技公司,做机器人、平衡车,后来又做割草机、送餐机器人,给人“什么都想做”的感觉?
王野: (笑)这确实扎心。我们曾经有点“狂妄”,认为掌握了感知、计算、控制技术就能改造多个移动品类。后来才意识到精力会分散,必须聚焦。创新有偶然性,尝试多个品类可能只成功一两个。现在我们会坚持回归到少数核心品类。
田桐: 九号有近 6000 项专利,很多源于客户反馈。有哪些非常成功的例子?
王野: 滑板车有个典型案例。最初设计是必须双手驾驶才安全,因为车把窄,单手易摔。但用户反馈强烈:为什么不能单手?比如骑车时可能有擦汗、接电话的情况。
虽然我们不鼓励,但用户实际场景确实存在。所以我们花几年时间攻克动力学、控制和人机工程,最终实现了安全的单手驾驶。用户价值核心是“听劝”——从需求出发,而非固守“应该怎样”的预设。
田桐: 你提到“真智能”是九号的标准,那什么是您理解的“假智能”?
王野: 我的唯一标准是能否带来前所未有的用户体验和真实价值,具体体现在提升安全感、便利感、优越感。例如,在电动摩托车屏幕上玩游戏、刷 B 站,我们认为这是危害安全的“假智能”。
而像摔车后自动报警求助这样的功能,虽然技术不复杂,却显著提升了安全感,这才是“真智能”。真智能的本质是为用户带来安全、便捷和优越感。
田桐: 你理想当中的未来的短交通出行是一个什么样的蓝图?
王野: 比如出门的时候,我可能呼叫一个机器人,一个代步车辆到我的跟前,我踩上它就走到目的地。之后我下车,它就自动开回到附近的一个充电场里去。
我不需要拥有它,但我用的时候它就会出现,它是一个 transportation as a service ,不过我估计还需要一些年头。 九号会持续为这个目标去努力,因为这就是未来
来源:财富智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