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我校食品学院翟齐啸教授受邀在《食品科学》杂志发表题为《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学术综述。该篇综述内容基于翟齐啸此前出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食品安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肠道微生物组”技术会议时
近日,我校食品学院翟齐啸教授受邀在《食品科学》杂志发表题为《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的学术综述。该篇综述内容基于翟齐啸此前出席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在意大利罗马举办的“食品安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肠道微生物组”技术会议时的报告内容。
该篇综述系统介绍了体外发酵模型、细胞模型、类器官模型、动物模型及临床试验等多种肠道菌群研究手段,并阐述了这些模型在食品安全化学危害物与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局限性。此外,文章还讨论了宏基因组学、宏转录组学、宏蛋白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技术在揭示化学危害物对肠道菌群结构和代谢功能影响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解化学危害物在基因表达、蛋白质合成和代谢调控中作用机制的新视角。
在此前的FAO技术会议中,来自全球多个国家的11位食品安全及微生物领域的专家围绕微生物组相关数据在化学风险评估中的适用性、差距和需求展开深入讨论,并探讨了微生物组-宿主相互作用的生物学意义。翟齐啸作为亚洲唯一代表出席该次会议。会议明确将肠道微生物组数据整合到化学风险评估中的关键条件和未来发展方向,特别是在定义、研究以及方法和分析的标准化方面提出了重要建议。会议报告已在FAO官网面向全球正式发布(https://www.fao.org/Food-safety/news/news-details/en/c/1707828/)。
这些见解基于当前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为食品安全化学风险评估的改进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也为未来微生物组研究领域的实践与应用指明了方向。
本文来源:
翟齐啸,尹萍萍,汪姝敏.肠道菌群研究模型和组学技术在食品化学危害物风险评估中的应用.食品科学, 2024, 45(21):1-9. https://doi.org/10.7506/spkx1002-6630-20240724-239
FAO. 2024. FAO technical meeting on the gut microbiome in food safety chemical risk assessment–Rome,12–14 December 2023, meeting report. Food Safety and Quality Series, No. 26. Rome. https://doi.org/10.4060/cd1399en
技术会议相关新闻
技术会议报告封面
来源:江南大学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