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工作中经常有盐亭的老乡过来看病。他们好多都会对我特别交代,叫我回老家不要摆他们的病情。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背景深厚的地区,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复杂的问题。患者和家属的这种要求,背后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现实考量。
工作中经常有盐亭的老乡过来看病。他们好多都会对我特别交代,叫我回老家不要摆他们的病情。在临床工作中,尤其是在传统文化背景深厚的地区,是一个非常典型且复杂的问题。患者和家属的这种要求,背后是深刻的社会文化、心理和现实考量。
这不仅仅是“保密”那么简单,而是一个包含了羞耻、恐惧、保护、社会压力等多种情绪的复杂心理防御机制。
1. 病耻感(Stigma)
这是最核心的原因。在很多地方,尤其是老一辈的观念里,癌症依然被等同于“不治之症”、“绝症”,甚至是一种“诅咒”或“报应”。这种疾病被赋予了强烈的负面道德色彩。
被贴上标签: 一旦被知道是“癌症患者”,这个人在社会关系中就不再是原来的他,而首先是一个“得了癌症的人”。人们可能会在他背后窃窃私语,投以怜悯、好奇甚至躲避的目光。
与“坏”事关联: 一些陈旧的观念会将癌症与患者或家族过去的“过错”(如性格不好、积劳成疾、得罪人等)联系起来,认为得癌症是一件“不光彩”的事。
2. 害怕成为谈资和同情对象
在熟人社会(如农村、小城镇),邻里关系紧密,缺乏隐私空间。一件事情很快会传遍整个社区。
拒绝被讨论: 患者和家属不希望自己的家事成为别人茶余饭后的谈资。每一次旁人的询问和“关心”,对他们而言可能都是一次次揭开伤疤,需要反复叙述痛苦的过程,这会造成巨大的心理负担。
抗拒过度同情: 善意的同情有时也是一种压力。持续的怜悯和特殊对待,会不断提醒患者“你是个病人”,不利于其以积极、平常的心态去面对治疗和生活。
3. 保护家人,尤其是年迈的父母
这是您提到的点中非常关键的一点。
避免情绪冲击: 年迈的父母心理承受能力较弱,得知子女患重病的消息,可能会引发他们极度的焦虑、悲伤,甚至导致他们自身健康状况恶化(如血压升高、心脏病发作)。所谓“白发人送黑发人”是最让他们无法承受的。
善意的谎言: 家属选择隐瞒,是出于一种保护性的爱。他们宁愿自己扛下所有压力,也希望让老人过一个安心、平静的晚年。他们可能会用一个相对较轻的疾病(如严重的胃溃疡、胃炎)来搪塞。
4. 维持社会形象与家庭尊严
避免被看低: 在一些竞争环境中,家庭遭遇重大变故可能会被视为“ weakness”(弱点),担心会影响家族的社会地位、子女的婚嫁等。
经济考量: 害怕别人知道后,会担心他们来借钱治病,或者因此而在经济往来上疏远他们。
5. 患者自身的心理防御和否认机制
在诊断初期,很多患者自己也处于震惊和否认阶段。他们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不让别人知道,也是自我心理保护的一种方式。仿佛“只要别人不知道,这件事就没那么真实”,可以暂时逃避巨大的压力。
作为医生,您可以怎么做?
虽然您需要尊重患者和家属的意愿,但也可以从专业角度给予他们引导:
1. 表示理解和尊重: 首先肯定他们的感受:“我完全理解你们的想法,这是很多家庭都会有的考虑,请放心,我一定会保护你们的隐私。” 这样可以建立信任。
2. 温和地探讨“保密”的利弊: 您可以委婉地提醒他们,完全保密可能会带来一些实际困难。例如:
治疗配合: 如果父母同住,如何解释频繁的住院、化疗的副作用(如脱发、呕吐)?
社会支持: 完全封闭可能会错失来自亲朋好友的实际帮助(如轮流照顾、经济支持)和情感支持,而这些支持在抗癌过程中非常重要。
3. 建议“有限度”的告知: 可以建议他们不必广而告之,但可以选择性地告诉一两个最信任、最能提供帮助的亲友,建立一个核心支持圈,共同分担压力。
4. 重点关注患者心理: 鼓励患者本人,疾病是生理现象,不是他的错。现代医学进步很大,很多癌症可以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甚至治愈。建议他们寻求专业心理医生的帮助。
5. 做好沟通桥梁: 如果家属坚持要对父母隐瞒,您可以和他们一起商量一个“统一的、温和的说法”来应对老人的询问,既避免了直接冲击,也减少了穿帮的风险。
总结来说,患者家属的要求,根源在于对疾病的恐惧、对家人的保护以及深厚的病耻感文化。 您的角色不仅是治疗疾病本身的医生,也是理解他们处境、引导他们以更健康心态面对疾病的伙伴。您的理解和保密,对他们而言就是第一剂宝贵的“心理处方”。
来源:肿瘤科主任李军